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热议活在当下的人注定活不久


  7月29日,一份《90后攒钱报告》的横空出世,一时间引起万众哗然:
  "这还是我印象中的90后吗?"
  "我好像不配做90后了!"
  ……
  显然,这份报告打破了大众对于90后的刻板印象,揭示了一些不得了的事实……
  为90后"伸冤"
  由支付宝联合中国新经济研究院共同出品的这份报告,可以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了!
  将目光聚焦在"余额宝"、"花呗"等年轻化的理财方式上
  还能有什么调研数据比这更适合年轻人?
  首先来为这份报告划个重点——
  这份言之凿凿的"真相"一出
  引发的争议可是着实不小!
  不少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真实"、"不客观"
  特别是报告中提到90后的开始理财的平均年龄是23、4岁
  同比超过父母辈近十年!
  这一点可谓是争议的焦点之一了——
  因为稍作思考后我们不难发现
  作为90后父母辈的60后和70后们
  除了银行定期存款,年轻时可并没有什么其他投资方法可选
  如今还是有不少父母辈对这些渠道闻所未闻
  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毫无理财意识——
  买车、买房、买两套房……
  这些大额不动产的投资恐怕是许多90后还无法企及的高度吧!
  如此看来,仅用"宝呗"(余额宝&花呗)来证明90后超前的理财观
  的确是有点天真了。
  套用某位不知名网友的评论:
  "理财的比例不算什么,有本事拼数字、比大小吧。"
  此外还存在着其他指责的声音
  但是坦白讲
  这份报告的问世的确是为年轻人鸣冤了:
  超九成90后都有月底结余、其中八成会做针对性理财、攒的(余额宝)是花的(花呗账单)4.5倍……
  最令人惊喜的是90后还学会了"把钱花在刀刃上"——
  在过去一年中,90后用花呗购买教育类产品的金额上涨了87%。
  那些曾经被强行贴上的"败家"的标签终于可以被撕下了
  90后也没那么"不靠谱"。
  败家有罪
  "活在当下"不对
  我们永远要试图"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90后变得如此懂事乖巧,甚至精打细算的时候
  到底揭示了什么本质问题呢?
  一个正面的解读是由专业人士提出的:上海社科院的何副院长表示,这一代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在第一线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也有强烈的自我保障意识,所以超前的理财观不过是在为未来生活做足准备。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90后的"高财商"是否是被高压社会锤炼出来的呢?
  一毕业就赶上了高房价、高通胀时期
  即使是个无欲无求的佛系青年
  也难免被逼得早早染上铜臭味了
  曾经我们极其羡慕的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不买房、不攒钱、及时行乐
  似乎渐渐不那么流行了;
  "活在当下"的论调也随着消费主义风潮的衰减而褪去;
  年轻人纷纷低调地表示自己进入了"低欲望阶段"……
  这样的现象是否有代表性?这样的社会前景是好是坏?
  恐怕我们暂时很难草率地下结论。
  然而,不久前一个知乎热贴从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做了解答:
  在近千条解答中,我们读到的几乎都是肯定的回答!
  其中,获得了最高赞的答主用极富张力的文字说服了我们一种看客:"能,攒钱一定可以(改变现状)。"
  (图:来自知乎热贴回复区)
  这位经验颇丰、已进入青春后半段的答主告诉我们:攒出来的钱,哪怕不多,也是一种底气。
  ——我们得承认,"活在当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但是不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就敢如此大放厥词
  那可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态了!
  全球年轻人
  都要吃土了
  值得欣慰的一点是,
  攒钱与理财的观念已蔓延到全球。
  过去挥霍无度的西方年轻人也暗自发愁
  然而潇洒太久恐怕储蓄意识早已退化干净了吧……
  近年来国外不少金融专家也开始针对年轻人做出理财建议
  (图:专家们建议年轻人及早做储蓄计划)
  尽管有些看起来非常好笑,我们不妨一睹为快——
  1、找个室友分摊房租or搬回家住(啃老?)
  2、选择低利息信用卡
  3、别去星巴克(外国人也嫌贵)
  4、常存钱,积少成多
  5、使用理财类手机app做规划
  6、乘坐公共交通
  7、自己做饭,少下馆子
  8、为了自己而活,别为了Instagram而活(外国版"晒朋友圈")
  9、及时做预算规划
  10、找个兼职工作
  热议|加拿大式"啃老",与房子有关
  敬请留言 点击在看
网站目录投稿: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