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来稿作品,风格多样,取法多元,书法史上所有的楷书风格都有呈现,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审美层次的多元化和艺术样式的复杂性。 我将来稿作品分为:小字作品、中字作品、大字作品、榜书作品。对于作者来说,字每增大一圈,其书写技术难度相应就会增加一倍。兹就这四类作品的评审感受和创作思考略作叙述。 一是小字作品。指字径一点五厘米以内的小楷。其取法的趋向大致有以下几种: 魏晋。 来稿以二王、锺繇小楷居多。多从《宣示表》《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荐季直表》《乐毅论》中取法,中正厚实有余而生动性不够,气韵不足,可能是取法刻本的原因,未能凛之以风神,润之以娴雅、破之以活脱。 徒见其形,未能动之以情,所以精彩的作品少。 写经。 包括敦煌写经和唐《灵飞经》。此类写经风格作品,在整体中所占比例较少,多集中在敦煌写经一类中。 有的朴拙,有的俏丽,有的诡异,但总体处在摹的阶段,消化吸收出新意者少,写经的风格有其优点:技法熟练,用笔娴静,整齐划一,但也有油滑、用笔程式化、结字概念化的缺点,少性情表达。必须对其消化吸收,提升其品格,破除其程式化、概念化,才能更好地表达现代之情趣。 元明风格。以文徵明小楷风格为主。多见于江、浙、皖一带书家,用笔精致、妍雅,笔触细腻,结字自然,墨韵清爽,才情乍现,制作形式精良。 这类作品来稿量大,写得好的也多,所以竞争激烈,只能选极佳者或写出个性者,些许的失误或形式粗糙的作品,便不能入围。 这种小楷的书写,解决了书写技法的基本功后,性情的表达和个性的呈现是第一位的,不在多,而在意味酣足。 所以,大篇幅的抄写,倒不如意味隽永的几页信札来的更有味道,高手无需『卖苦力』来赢得青睐,多而繁,如画蛇添足,令人生厌。 此次来稿作品,皆有俗态,有三分浊气,所以不佳。稍好者亦仅是临仿熟练而已,未能透骨入心,清雅出尘,可见作者入之浅、创造力不足之局限。 学赵孟頫者,佳者亦不多,失之在只知其典正,而不知其意趣。破典正之弊,需以奇攻之,才得意味。 馆阁体。此次来稿中,有少量馆阁体风格作品,功底尚好,但亦不甚精妙。初选过了几件。 馆阁体,优者等同于印刷体:整齐、易识、程式化。是典正之极。其弊在全无趣味,力蔽性情。 馆阁体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书写的实用功能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对于训练结字和用笔的功夫有一定的帮助,但作为书法艺术的追求,则必须以趣味、奇诡破之,否则与印刷体无异。 自由体。是指不具有古代名家风格的部分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不临帖,不学古,信手涂鸦的作品,从用笔、用墨和形式上都无美感可言,在初选中基本被拿下。 二是有一定的学古功底,但后来不学,渐趋荒疏。点画苍白、乖舛,境界不高,美感亦不多,自认为创新,实已入做作、弄怪之路。这种情况有老作者,亦有不见名传者,皆入落选之列。 小字在来稿中占比较多,印象中连篇累牍,所以审查也比较严格,上者皆笔墨功夫到位,协调畅达,观感高雅,亦或个性鲜明而气韵生动者。 二是中字作品。是指字径二厘米至五厘米见方者。此类作品是来稿中占比最多者,或小张拼接,或三条、四条 连成大幅,或漫篇书写几百字以上者,等等。皆呈现大、满、密之感。也有窄长单条、册页乃至手卷,其风格取向大致如下: 六朝墓志。取法《张黑女墓志》《李璧墓志》《元氏墓志》以及其他墓志风格,还包括《龙门造像》等的小造像,间学今人风格。 用笔或方或圆,或切锋,或提笔中含,气息雷同,形式相近,方法单一。 其佳者,用笔活脱,融入唐墓志意味,摆脱其程式化,增强其连贯性和趣味性。 墓志属于阴柔之美,体势多取扁方,用笔有其程式,虽结构多变而处理方式雷同,且有『墓气』。 学习者,在完成笔法和结字的基本训练后,必须对其进行提炼,以晋楷、唐楷或宋人楷书等融入其中,增强用笔的书写性和丰富性,提高结字的多样化,去其『墓气』,而以庙堂气、文人气、士气和之,提升其格调,方能有更好作品呈现。 唐代楷书。取法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欧阳通等。唐代楷书是世人中意的楷书形象。在世人眼中,一提到楷书,暗指唐代楷书。 因此,这种风格最讨人喜欢,但在国展中,此类作品想入展却不易。欧阳通楷中略有隶意,倒是有新鲜感,所以写者多,且佳者多,故上者亦多。 唐楷为楷书发展的高峰,风格多样,且技法完备、高超。想在其中出己意者极难,欧阳询、柳公权更是达到极致,准确而严密。 相比较而言,颜真卿和欧阳通则稍松一些,但风格强烈,辨识度极高,若学力不足,则难以出新。 所以,继承者多,出新者少,入选作品也大多如此。欲破此局,须以唐楷之理法,提纯其他楷书样式,或有新的高度出现。 宋元楷书。宋人楷书以苏轼和黄庭坚风格为主,亦或两者杂糅,这一类楷书中杂有行书意味。 元人以赵孟頫风格为主。宋元的楷书范本,多是墨迹,有墨趣,讲究文人品格,用笔自然而顺畅,无刻板之弊,所以好的作品多具有上述优点。 但有的来稿作品,形式粗陋,胡乱粘贴,制作脏浊,笔墨燥气,全无文人气息,识见浅陋,显现无遗。只学其形者,则必然习气缠身,不能去除。来稿中,这样的作品不少,皆不能进入下一轮。 三是大字作品。指字径在六至二十厘米之间的字。来稿作品分为以下几种:魏晋风格。 将锺繇、王羲之字展而为大。现在出版的很多字帖,就是将小字放成大字,习书者以此为范本写成大字,既有魏晋遗韵,又有碑刻质感,倒也有些意趣,不失为一种新的创造,但往往失之于呆板和做作痕迹。 魏碑。以造像和《石门铭》风格为主。这两种易于作大字,气势开张,重视外在的气度表现。 尤其是《石门铭》,其体势斜正相生,大小参差,易于生动,章法排布自然,少安排痕迹,写成大幅易出效果,但功夫差者,亦失之于荒疏和粗糙,显得僵硬和粗野,一味使狠,格调不高。 唐楷。唐楷大字仍以颜、柳、欧阳通为主。颜、柳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周知度和研习度。欧阳通风格,是近几年书法圈内兴起的一股研习热潮,是应展之势而兴,有赶潮流之意。 颜体、柳体的大字风格,凭想象就能知其风格特征,或入碑,或入行,或入篆籀,功夫好者比比皆是。 但性情表达佳者少,尤其是柳体,佳者尤少。所以,写出性情且格调不俗者,都进入下一轮。褚字亦有大字者,但佳者少,问题出在生动有余而沉实不足,涉于小巧,失却大字意味。 清人楷书。近几年,取法清朝学儒,如赵之谦、何绍基、刘墉、翁同龢、邓石如等的大字对联多起来,用纸为腊笺等再加工的高档色纸,或红,或黄,或绿,黑、光、亮。 写得好的有学儒气、金石气,得庙堂之象;差的则脏浊,冒黑气,全无格调。金农、弘一法师、张伯英等风格取法者不多,水平亦不佳,仅能描画其形,而不知其理。 金农楷书,仅看印刷品刻板稚拙,动人处不多,但原作则高古醇厚,古雅之气扑面而来,且奇崛、朴茂、淳美之极。 弘一书法,静中寓动,动合规矩,乃从笃实、典正中变来,掺行书之法,寓其于内,学者仅得其皮,而显得贫乏、苍白、全无韵味。 清朝『学儒气』的大字对联的取法和入展较多的原因,可能是以前对这一路不甚关注,有人写出来,有新鲜感,所以上的多。 此次来稿作品以上问题兼而有之,因此,对此类作品的多。此次来稿作品尚需判断、引导。 四是榜书作品。指字径超过二十厘米以上的字。这类作品亦不在少数。八尺纸写两个大字;三字、四字、八尺大对联;『梦』『龙』等大字亦有之,江湖气重,既不雄,亦不雅,更不具有『艺术』性,倒像是民间工艺、杂耍。 榜书中稍佳者,风格主要在《石门铭》、明清调大对联。《石门铭》作大字的优势,前已作叙述,不再重复。明清调大对联融合唐楷或魏碑意味,增强其艺术趣味和『学儒气』,有几件作品十分精彩,是此次展品中的亮点。 有些榜书中堂融合行草写法或篆隶写法,但过于野逸,喧情过度,失楷书之规矩,已超越楷书范畴而不能进入下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