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毕业前,黄晓斌把爸妈接到了杭州玩,他忐忑地把自己开面包店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不出所料,爸妈受到了惊吓,当即提出反对——开面包店初中毕业就可以了,那你为什么要读到研究生?(3月18日杭州日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不为稻粮谋,不为世俗困,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选择开面包店,这需要巨大的勇气。面对父母的惊吓,面对社会的不解,黄晓斌坦然地走了过来,直面人生,听从自己的内心,这从某种层面上体现了当今大学生的特立独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独立意识以及敢闯敢拼的劲头,看到了他们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不懈努力。 工作没有贵贱之分,无论是医生还是面包工,无论是官员还是清洁工,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是从事服务社会的职业。每个人靠着自己的双手,承担着自己的社会使命,用自己的汗水养活自己,用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都值得同等尊重。 医生也好,面包工也罢,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并不能说医生的工作多么体面,而面包工的工作就低人一等。硕士男弃医生而不做,潜心研究面包,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高学历的普通劳动者会更加普遍。事实上,北大学子卖猪肉、硕士男卖面包,这样的事成为新闻,也从一定角度折射出社会的世俗与偏见,其根子里的等级意识与门第观念不言自明。 硕士男卖面包本身没有什么值得讨论,但是,这个现象背后的教育问题却很值得深思。为什么硕士男选择卖面包,而不愿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呢?这位硕士生讲:"工作上那些条条框框,不是我想要的。至于做医生,从读书开始,就没想过,因为条框更多。"这其间的信息量就确实值得玩味了。 既然不想做医生,既然不愿从医,为什么要选择学医?从大学到硕士这几年的学习,不白白浪费了吗?既然有志于做面包,为什么不早做选择呢?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与人才选拔机制下,又有多少大学生是听从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钟爱的专业的?又有多少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坚定走在自己的专业之路上? 学生的专业方向与职业方向不相对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强调以分取才的招生机制下,专业选择权不在学生自身,而取决于学生的分数。分数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入学的高校以及专业的认定,学生没有独立的专业选择权。另一方面,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专业。三年的高三生活,除了学习和考试再无其他,学校的教育单调而苍白,既没有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又不能给予学生丰富的职业体验,学生的专业志趣是模糊的。直到大学毕业或是硕士毕业以后,大学生才在生活的大历练中逐渐明晰自己的志趣,学会自我选择,但此时未免有点晚,毕竟这志趣是学生用时光与精力换来的。 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高等教育终究还是稀缺资源,大量学生放弃自己的专业从事非专业的领域未必不能把工作做好,却需要一切从头做起,而这本身也是对稀有教育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位医学院毕业生的流失就意味着国家多少年的培养付诸东流,这是人才资源的浪费,更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医学硕士做面包,听从自己的内心,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有志于做医生的却无缘医学院呢?让合适的人才学习合适的专业,让稀有的高等教育资源给予最需要的人才,各求所需,人尽其才,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性的教育。而要做到这样,就必须从改革完善招生制度以及人才培养制度入手,在中学时代就给予学生更多的教育体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志趣爱好,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学习自己志向的专业,这或许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