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首个"哲学日"爆红朋友圈。3000个学生和家长一起思考同一个问题:男生应该谦让女生吗?从校长到用拼音的一年级小朋友,每个人都把自己思考的答案写在卡片上,放进漂流篮里,和所有人分享,最后成了一场大辩论。 在小学开展"哲学日"活动,之所以能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在于活动本身兼具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激发思维。以贴近学生的具体而鲜活的生活现象为素材,确定讨论话题,可以激发小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有益的思辨。小学生未必懂得何谓哲学,他们对身处的自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也未必有科学的认知和理解,但肯定有思考、有看法。通过开展"哲学日"活动,利用孩子好奇心强的阶段性心理特征,可以多话题、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和提高其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其次,学生可以在辩论中启迪智慧。在话题辩论过程中,准确把握话题的核心,围绕核心树立观点,围绕观点选择论据,以及运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高度紧张而逻辑性极强的智力运动,是大脑的"体操"运动,非常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启迪。而活动又会促进学生在课堂之外积极给自己补给, 主动补齐知识短板,不断积累相关知识,一举两得。 再次,学生可以在交流中锻炼能力。与"同派"队友的交流,与"敌派"辩手的论辩,都是一种交往、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交往的礼仪、交流的技巧等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 然后,学生可以在论辩中提高认识。在学校精心策划的系列"哲学日"活动中,一些道理会越辩越明,而一些模糊的认识也会越辩越清,有助于学生认识自然、热爱生活,从而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和谐相处。 最后,学生会自觉规范个人行为。诚如丁杭缨校长所说:"哲学是为孩子一生服务的,尤其是在行为规范上。比起说教,这种让他们深思熟虑后再转化成行为的方式,会更有意义。"经过自己参与论辩得到的结论,特别是被老师认可的立场、观点,通常会被小学生奉为真理,会被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实践,从而成为他们判断是非、辨别黑白的参照,这远比老师、家长的说教更具引领、规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