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关于高职院校建设慕课的思考


  摘要:面对当前各高校慕课课程建设出现的跟风潮,文章从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了慕课的含义与优势;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慕课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以及高职院校如何根据生源特点建设慕课。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 慕课
  随着Coursera、edx和Udacity这三个具有影响力慕课平台的发展,近两三年来,慕课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备受追捧的一个热点,从各大学到中小学都加入到慕课队伍中,唯恐落伍,出现了建设慕课课程的跟风潮。但笔者以为,以慕课为代表的这种新瓶装旧酒在线教育模式,是否能够激发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如何针对高职院校生源的特点建设好慕课,是一个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
  一、慕课含义与特点
  (一)慕课含义
  慕课(MOOC)是基于连通主义理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代表Massive(大规模),"O"代表Open(开放),"O"代表Online(在线),"C"代表Course(课程)。其特点是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学习、在线视频。实际上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就是这种开放性大学,只是技术手段没有现在先进罢了。因此,慕课实质上是将互联网和云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一种尝试,并非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二)慕课的特点
  1.授课对象的广泛性。与传统课堂不同,慕课课程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也不管是哪个层次、哪个专业的学习者,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注册并参与在线学习。所以,慕课课程因不受场地、师资等因素的限制,可以实现大规模学习者的同时教学。如Coursera、edx和Udacity平台上最受欢迎29门慕课,每门慕课的平均注册人数为43 000人。
  2.讲授课程的开放性。慕课开创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没有围墙大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闭大学课堂向开放、共享的时代转变。对课程实行"低门槛"的注册开放,让任何想学习的人能够聆听到世界名校名师的授课。过去只有考入北大、清华或者哈佛才能聆听到的课程,有了慕课以后全世界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领略世界级名师讲授课程的风采。
  3.学习成本的低廉性与学习者的多元性。慕课将互联网和云技术等应用于教学领域,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在线课程资源,而且很多慕课课程完全免费开放,这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习者而言是一个福音。此外,慕课学习者的多元性,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界限,使得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学习收获,共同讨论感兴趣的话题等。
  二、慕课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影响
  由于慕课的开放易得、名师荟萃、学习成本低廉等特点,提升了慕课在我国各层次教学领域的热度,也备受高职院校的追捧,各高职院校不分课程特点纷纷建设慕课。但慕课能否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慕课能否在培养学生情商、良好职业道德养成等方面优于传统课堂教学,有待进一步探讨。在此,笔者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慕课的授课形式不适合高职学生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通过阶段性测试考察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并据此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与教学策略。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情况非常多,更需要有教师在身边进行细致的指导,而慕课难以做到这些。
  总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二)慕课不能保证教学的完整性
  虽然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提倡学科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但这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例如会计专业的课程,专业课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存在递进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科的系统性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全面掌握企业整个会计核算流程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而慕课最大的问题是将原本连贯的知识碎片化,人为将40至50分钟的传统课堂教学时长规定为10—15分钟,这样教师只能讲清楚一个概念或一个单一的知识点,而一个大的知识点需要多个连续小知识点组成,慕课将连续性、系统化的知识点拆散,人为造成"思维断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失去了连贯性与逻辑性。
  (三)慕课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班级学生情况可能会随时调整課堂教学,并与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这些都是组成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而且这种互动还需要根据当下这个班级学生的总体接受水平进行适当调节。所以,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一定包括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互动沟通,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沟通又是一种多层次互动,包括教师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语气语调、表情神态、肢体语言等,这正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
  而慕课平台中的课程都是由一个个微视频组成,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授课,这种人机交互使计算机成为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道障碍,不能时时互动,慕课平台上的留言板几分钟内就会出现成百上千条留言,教师不可能一一回应,学生也没有耐心仔细阅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释疑,从而失去传统课堂的学习氛围以及面对面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因此,慕课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难以保证。
  (四)慕课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在此不仅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更要塑造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良好的品德。当前学生沉溺于并适应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人际间冷漠已经普遍存在,如果再将学习任务推到"慕课"平台中进行,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复旦投毒"等类似事件,这将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是"冷漠自负的工匠"而非"有温度的全人"。
  而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养成与课堂教学是分不开的,当师生在同一课堂上就某一行业有关道德方面的案例展开讨论时,学生迸发出的思想火花以及案例带给他们的心灵触动,这是慕课学习中难以实现的。这些案例与讨论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清华大学校歌中所说的"器识为先,文艺其从"。可见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胸襟、气度见解;其次才是知识、技术的传习。
  (五)慕课不利于高职学生注意力的维持
  慕课对学习者的要求很高,要求学习者有非常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将一门课程完全放到网络环境中,学生面对的是屏幕,多视窗显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所处环境是否有利于听课也存在不确定性,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特別是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课程更是如此。
  而在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把控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针对特定班级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改变讲课的语音语调、或走下讲台边讲边巡视、或直接提醒等方式,从而有效把控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几十个人的课堂会产生"他人在场"的群体效应,特别是师生间的直接互动与交流,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与持续,完成学习目标。
  (六)慕课制作成本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制作一门完整的慕课是一项系统化、大规模的工程。制作成本非常高,包括初期平台建设与运营费用、课程制作成本、专业网络环境管理人员维护整个平台的运转费用等。慕课制作完成上线运行后,并不能简单地循环使用,需要追加资金以保证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以及各环节的不断完善。
  另外,制作慕课需要耗费主讲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杜克大学的罗杰·巴尔教授和他的团队在一门仅持续8周的慕课课程上,花费了620个小时准备资料,420个小时制作教学视频,另外助教们还花了至少200个小时来协助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课程实施后教师需要每周花费8—10小时回答成千上万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维持一门课程的正常教学,慕课给主讲教师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为了制作慕课而占用了主讲教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势必影响到在校生的学习质量。为了保证在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主讲教师应将其智力资源、时间和精力用到课堂教学上,而非制作慕课。
  三、探索并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慕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好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帮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远不止单纯地把课程搬到网络上。慕课作为一种在线学习方式,学习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差,因此,慕课无法取代传统课堂教学,但可以作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
  (一)各高职院校加强顶层设计,制作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慕课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慕课课程的顶层设计,通过调查分析与讨论来确定哪些专业的哪门课程适合制作成慕课。不是像现在哪位教师愿意申请就申请,而且申请下来后慕课课程授课不是由主讲教师完成全部章节,而是由这个团队的每一位教师分别授课,这将使得该门课程的授课风格不能连续,各章节之间没有衔接性,将本应连贯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拆分的更加支离破碎。造成的结果是该门慕课课程最后不能按照课程本身的逻辑顺序将这些碎片化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并进行关联化和体系化。这将不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网络的建构,这样的慕课也不能作为辅助教学的补充。因此,对于是否要登上慕课平台,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理性看待慕课,不能盲目地跟风建设,要考虑到实用性。建设慕课不是为了比排场,而是要真正关注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制作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慕课。
  (二)有选择性地将以前的市级或者院级精品课程制作成慕课
  以前各高职院校都有很优秀的精品课程或者网络公开课,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在职业教育领域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当时开发的精品课程从PPT、习题、单元测试、案例等都非常完善,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课程制作成慕课,对于高职院校不失为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解释,而不是慕课,因此,慕课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应被夸大。
  (三)高职院校慕课课程上线运行后,要有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完善保障机制
  课程上线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视频的正常播放以及各环节有序运转,比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解答学生疑惑、评价学生作业等,需要有专业网络环境管理人员,需要有大量的在线答疑教师才能维持一门慕课课程的正常教学。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慕课运行保障机制,才能保证学生在线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当慕课作为一种新的在线学习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它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作为高职院校应本着审慎的态度看待和建设慕课,认识到慕课是无法替代教师的作用。特别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将慕课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或许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许涛.慕课背后的争议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15,(7).
  [2]肖微微.对"慕课"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4,(8).
  [3]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4]何克抗.关于MOOCs的"热追捧"与"冷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7).
  [5]胡新梅."慕课热"背景下的冷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6).
  [6]林丽,刘东辉."慕课"背景下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商业会计,2016,(16).
  作者简介:
  金佳,女,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副教授、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会计学。
网站目录投稿: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