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企业并购越来越多是常态还是病态


  从上半年开始,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合并,并购,私有化,分拆,回购等等吧。往日一片繁荣的各种楚汉之争、三国杀、四国军棋各种撕逼的领域突然开始变成了祥和之地,让人很不适应。这似乎成了一种新常态,隐隐还透出一种病态。
  唯独出现的撕逼往往都是企业和媒体的撕逼,比如前两天我在《抱歉,互联网思维的新世界已经开始崩塌》里面写到的,黄太吉和创业家,今日头条和艾瑞等等。
  其实这个事情也并不奇怪,和我之前的分析《2016崩溃年,我们要避开哪些坑,又有哪些机会?》一脉相承,而今天我只是想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去讲讲其中的道理。
  之前文章中提过一个花了几百万就做到黄太吉流水一半的小火锅,而黄太吉则花了一个亿。他们花钱少的原因是没有什么太多推广,我和创始人聊了一下,我跟他说,你现在的企业正在产品推动阶段,而接下来就要进入品牌推动阶段了。
  这其实是我两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了,说到企业发展大概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产品推动,第二阶段,品牌推动,第三阶段,管理推动,第四阶段,资本推动。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说,一开始一个小企业刚创始的时候,是靠产品口碑和用户介绍活着的,他没有能力做广告。但活下来做大之后,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要开始进行品牌建设,广告推广完事之后,要么死了,要么做的更大了。这个时候,就要靠管理推动了。因为人多了嘛,消耗也大,队伍大了,也就不好带了,里面的人的想法也就不单纯开始复杂了,重要的是老板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人了。所以互联网很多二线公司,也有上市的,但为什么一直无法和BAT相比呢,其核心倒不是在产品能力上,核心还是在管理能力上。你这边几千人就已经控制不了了,人家那边几万人,还能够持续推动。这实际上就是管理的差别。如果管理能力不错,你的人员提升和业绩提升可以齐头并进,那么企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如果不能,就会人浮于事,然后就慢慢的衰落了。
  那么第四个阶段就是资本推动阶段了,公司大到一定程度,要么上市融资,要么并购其他业务逐渐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就开始走资本运作了。资本运作几个亿烧烧容易,你要想从市场上赚几个亿利润,那可就累了。不过没办法,游戏规则如此。资本运作的核心就是第三方买单嘛,之前是投资人买单,然后出手上市了,就是中小股民买单。在中国,一般就是坑中小股民了。
  因为资本市场太发达了,所以大家做企业的调性也就变了很多,之前是产品好,然后有了口碑品牌,然后再去扩张赚钱再运营资本。现在好了,可能产品还没出来,就开始炒作品牌,然后直接资本运营,唰数据然后迅速的三年从资本市场退出,让投资人赚钱,最后把公司就扔给中小股民了。所以本质上,上市应该是一个企业的开始,但实际上,我们总把上市当作一个最终目标,钱圈到就结束了,至于后续如何,耗着吧。
  所以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老牌上市公司,赚钱如流水,一年几十上百亿,新牌公司都不太赚钱,每年还要亏一些,甚至有一年亏几十亿的,所谓花钱买用户。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人并不是在做企业,而是在为资本市场孵化圈钱的种子。所以又出来一个东西叫连续创业者,创办多家公司拿到多少轮投资或者上市公司什么的,这就属于职业玩家,谈不上企业家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部分创业者的初心是有问题的,而更大的问题则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初心有问题,以为创业就是一轮轮拿投资,做数据,上市圈钱。这就好像之前开复老师的创新工场,其本意,就是做一个国外新项目的复制基地,试图批量复制老美的创新,来融资做资本操作。最后基本失败了,因为大家突然发现在中国创业成功最重要的还是创始人,至于商业模式什么的,其实并不决定胜负。同样的模式,结果可能百花怒放。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说企业做过五年之后,才能算活下来,就是因为,如果你再三年内崛起的很快的话,可能是抢到了风口,但是风口一旦过去你怎么办呢?如果你还能活下来保持增长,说明你的公司和团队有应变的能力,那么未来的发展也大多没有什么问题了。而如果不能够迅速变化,而且又在三五年之内没能上市成功,那么可能这个项目就基本完蛋了,或者在完蛋之中了。而就算上市了,逐渐完蛋的企业也并不是少数。比如之前已经完蛋的那批的垂直电商,比如现在正在下滑中的互联网餐饮,以及已经停滞不前的互联网手机,就不点名了。
  从一开始玩产品,到直接玩钱,这是很多领域的轨迹和归宿,包括传销直销金融互联网,都是一样的。因为这是人性的轨迹,一开始只是单纯的想做点事,到后来,就成了单纯的只要赚钱,中间的步骤能省就省,反正总会有人来买单。这不科学啊,老湿。如果你想好好做个企业,还是从第一步踏实做起比较好。回到一开头的事情上说,为什么大家和媒体撕逼,因为负面报道,还是会大大影响融资效率的。
  所以我一直说,站得高,摔得远,跑得快,死的透,慢慢来,比较快。【作者:万能的大熊 来源:百度百家】
网站目录投稿:香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