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在遥远的海岸上原文及鉴赏


  中国有一千几百万华侨散布在世界各地,这一千几百万人和国内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脉搏是一同跳动着的。在这方面,我常常想起无数动人的事件,使自己像喝过醇酒似地进入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虽然我离开海外回到国内来已经很久很久了。
  波兰古典作家显克微支有一个短篇小说叫做《灯塔看守人》。里面讲的是十九世纪流浪异国的一个波兰老人的故事。这老人因为反抗压迫,在国外流浪了大半生,到他衰老的暮年,异常困倦地渴望获得一个安定的位置度过他的余生。在意外的机会中他找到了一个看守灯塔的职业。这工作是异常寂寞孤独的,整天和潮汐海鸥为伍,在偏僻的岩礁上,连人影也不见一个。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天按时燃着灯火,使来往的船只不致失事。这工作很轻便,但绝对不容许疏忽。只要有一次的错失,他就得失掉位置,重新去作无所归依的流浪者了。老人是很喜欢这工作的,他按时点燃灯塔,从不误事。但有一次他收到了一个邮包,有人寄给他一本波兰诗人的诗集。他翻读着书籍,和祖国的千丝万缕的感情使他沉浸于一种如醉如痴的境界,他回忆、沉思、激动、神往,像喝醉了酒似地一连躺了好几个钟头,忘记燃点灯火。于是,他被撤职了。
  许许多多华侨眷念祖国的故事,那情景,是和这个小说中的波兰老人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宋庆龄副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回来叙述过她在峇厘岛上见到的一桩事情:"我们国内已不易看到的铜钱,在峇厘岛上家家都能找到,这种铜钱被停止流通还是不久的事情。现在人们把铜钱结成一串一串的吊起来,当做宗教仪式上不可缺少的神器。在一家银器店里我们发现一串串的铜钱中有开元年号的,有万历年号的,也有清朝各种年号的……"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很细小的事像,里面蕴藏着的人们眷念祖国的感情却是多么的强烈啊。
  和这种事像相仿佛,我记起了华侨许多保持祖国古老的风俗习惯的事情。这种情形意味的决不是普通意义的"保守"。他们正是以这来寄托他们永不忘本的家国之思的。正像波兰的作曲家肖邦,到西欧去流浪时,永远带着一撮祖国的泥土那样,具有深远的寓意。
  《红楼梦》七十二回,从王熙凤向贾琏发脾气的谈话中讲到一个词儿:"衔口垫背"。那是一种古老的迷信的风俗,在死人嘴里放一颗珍珠或一些米叫做"衔口";入殓时在装殓的褥下放一些钱叫做"垫背"。这风俗在国内,即使在解放前也已经不容易见到了。但在南洋华侨当中还相当地流行,我的母亲入殓时就采用了这种仪式。在福建,清初时候,许多反清复明的志士和他们所影响的人们,入殓时习惯在脸部盖上一块白布。那意义是:"反清复明事业未成,羞见先人于地下"。这习俗,也同样随着一部分福建侨民带到海外去。
  对古代祖国英雄豪杰的怀念,是无数华侨共有的感情。在热带的雨夜,家人父子围在一起谈郭子仪、岳飞、戚继光……是许多华侨家庭常有的事。在南洋一带,人们又十分推崇曾经踏上那边土地的三保太监郑和。亲戚朋友们在灯下聚谈的时候,话题常常很自然地拉到这个太监身上去。这位在五百多年前曾经出使七次、航程十六万海里的三保太监,在许多华侨口中仿佛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异人。南洋有些成人遇到困难,有时还会喃喃祈祷道:"三保公保佑,三保公保佑!"南洋侨胞对郑和的尊崇,是渲染上许多神话色彩的。他们所以这样做,严肃追究起来,实际上蕴藏着一些颇为辛酸的理由。从前,当华侨没有一个强盛的祖国,还处在"海外孤儿"的境地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怀念和神化当年扬眉吐气的先人,不得不通过"三保太监"来寄托他们备受损害的民族自尊心。
  对于光荣先人的追念,对于风俗习惯的保持,在这些现象里面,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从美洲到欧洲,从非洲到南洋,众多的华侨坚持着吃中国饭,穿土布衣服,着广东木屐,吃从遥远的家乡运来、或者自制的腐乳、咸鱼、梅菜、凉茶;继续过我们的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祖孙累代数百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为什么有些风俗在国内已经逐渐改变或者丧失了,在海外却那么牢固地保存着,从这里是可以找到很好的答案的。
  这些年来,海外华侨每当遇到放映国产电影或者祖国的各种代表团抵达的时候,他们有人会跋涉一百几十里路来看一场电影,或者会一会亲人。有的人回到国门,踏上祖国土地时就纵情高歌,有一个华侨甚至特地缝了一件缀上了五角星的衣服,在抵达边境时披到身上。有一些累世居留海外的华侨土生,因为当地华侨人数稀少,说中国话的机会不多,因而操中国语言已经不很灵便,然而这些年来他们也纷纷回来了。他们一家家已经离开祖国一两百年,他们已经不大会讲祖国语言,然而祖国有一种巨大的吸力把他们从海外吸引回来。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在她的子子孙孙的身上留下了多么深远的影响!祖国的强大,使她的海外儿女的强烈感情得到了一个很自然的喷火口了。那类使人感动的事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事。
  在世界各个遥远的海岸上,有多少万颗心像向日葵似地向着祖国!从海外远道归来的人们,如果看到已经翻身的祖国有些事情还不如理想的时候,想一想她是我们共同的经历过千万劫难的母亲,现在还不过是她的青春刚刚复活的顷刻,在她身上还存在许多旧时代的烙印。这样一想,就会更加奋发地和国内的人们一起来建设祖国了。同样地,当国内的人们觉得海外归来的劳动侨胞和自己的生活习惯有些地方不大相同时,想一想这是祖国大家庭中曾经辗转飘泊,在人生道途上备尝风浪的亲人;这样一想,生活的感情就会像水乳那样地交融了。
  地球上的海洋有无数的海底电线把各个大洲联系起来。除了千万物质的电线之外,还有无数感情的电线遍布在各个海洋,把各大洲的人们联系起来。中国有为数很多的侨民居留海外,在世界上一切遥远的角落,千千万万感情的线路跨越重洋,纷纷延伸到中国的海岸。让我们永远怀念海外的亲人,并用加倍努力的建设,使这一千多万远适海外、翘首故国的人们有一个日益强盛的祖国吧!波兰小说中那个灯塔看守人的故事是感人的;我们深深地和那个老人的感情共鸣。但却希望像他那样的命运,不再支配着今天我们海外的亲人。强大的祖国屹立着,对于居处在海外任何遥远地方的子女,都会是一种最大的安慰。
  1956年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河浪花集》)
  赏析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文化,在"现代人"的视野里,"文化"是让人一言难尽的词汇,它是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创造出来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但创造一经完成,"文化"又反过来羁绊着人的自由行动,因此在那些"激进的反传统"的人们眼里,传统文化往往具有贬意色彩。本文作者笔下的"文化"、"习俗"却是联结古今、海外,超越时空的"感情的电线",成为感情的象征。它绝不是羁绊人心灵的咒符,而是温暖的归宿,令人眷恋、向往的"家"和"根",表现了作者对文化的深挚的感情及博大的爱心。
  仔细追究起来的话,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民族习俗和文化有着两种颇为不同的意味。一种属于深层的民族心理积淀,自然而然,是标示民族归属的象征符号,它绝不意味着保守。如铜钱的流通、葬礼的习俗、节日的设置等等,它所显示出来的就是华侨对故国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而没有现代的意义。但华侨的另一种感情却更为深厚,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意识更为积极、热烈,如对先祖郑和、岳飞光荣业绩的追念,对国家现状的关注,对故国亲人的热情都体现了华侨的这种激情。尽管他们远离祖国、浪迹天涯、辗转漂泊,但在他们的心底一直与自己的民族荣辱与共。在这种情形下对祖先的追忆再也不仅仅是一种依恋情绪,而是对民族振兴的充满激情的积极参与,他们往往把祖国的强盛和自己的自尊、自立等同。在作者笔下华侨炽热而又丰富的感情世界得到了多层次的表现,在作者眼里他们永远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爱民族、爱国家、爱亲人,他们永远是我们"备尝风浪的亲人",体现了作者宽广而又深厚的爱心。这篇随笔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际上的敌对势力还对我国采取敌视、诽谤的态度,很多华侨也不明真相;但读完随笔你会为祖国那宽厚而又仁慈、理解而又信任的胸怀所感动。因此这是一篇充满理解和信赖之情的文章,它激起的是华侨对故国的眷恋和追忆,表达的是祖国对游子的召唤、关怀与问候。
  作者学识渊博,中外古典小说、祖先的事迹、民族风俗等相互参证,给文章增加了深度。而作者洋溢的激情、诗化的语言又使本文感人至深。
网站目录投稿: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