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自己过去的这四十年,自己被动地夹裹在中国空前宏大快速发展的历史红尘中,左冲右突、跌跌撞撞、茫茫然然、身不由己、轻如鸿毛…… 虚岁四十岁之即,不管愿不愿意,心不心甘,总之四十岁就来了,没什么好伤感的,就如这世上也没有多少能让四十岁的自己特别感动或冲动。 四十岁,承前启后,回首看看、想想过去的四十年,虽然曾经作为中国社会最底层一个悲哀的小人物,其中有很多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但也有让自己得意的地方,就如人性是如此复杂,岂能几个词语就能定性一个人,况且还是整整四十年。 因此,在四十岁之即作一个简要人生总结是很有必要。 一、小学前 七岁上小学前没有什么可回忆和总结的,如果用一种色彩来形容那是灰色,80年代的偏远农村出生小男孩,没有玩具,没有学前教育,没有有色彩的衣服、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 好像五六岁左右才有了电,父母将黑白电视机买回来那天,现在还能想起:高兴得跳了起来,那种高兴是真高兴,蹦蹦跳跳的高兴,只有小孩才能有的那种高兴,丰硕而又肤浅,我想每个人小时都经历过这种情绪,一辈子也能记得。天天看动画片是最美的事。 七岁得到最好的玩具是父亲亲手做的划板车,直到玩坏为止。还有糖果之类的总是很精贵,家里没有一点儿买来的零食与水果,农村特有的黄瓜、西红柿、核桃、李子、甘蔗、柑橘、杏子、桃子等水果倒是有,现在回想,确实好吃,可能是平时吃得很少的原因。 印象中院子边上有一株特别大,特别高的核桃树,每年会结很多核桃,最后可能是没有任何管理,虫吃了树心,大风吹倒了,后来三十多岁选择自己搞核桃种植可能与这儿时记忆有关系。 二、小学 七岁后上小学了,一年级起就开始走七八里山路到公社(乡)上学,现在回忆就是每天走,走走,走路,每天上学走,放学走,对于一个农村七岁小男孩来说,平时也没有什么感觉,只是下雨天,那山路,田间路真是滑,全是泥巴路,那时农村所有的路都没有硬化, 现在回想起好苦逼,但当时确实没有什么感觉,每个小孩都这样,没有比较就没有贫困和苦难,大家都差不多。谁让祖辈安家落户在这三县交界最最偏远的农村。 出生地和环境决定了一个人一生很多走向,要想破出这种环境确实比较难,现在回想起,要改变这些,确实要付出很多。 七岁到十三岁,小学六年,可能是竞争对手(同学)太差了,真没有多付出什么努力,自己学习成绩总是前五名之内,80年代,全乡小学一个年级好几个班,一个班有五六十号同学,可能农村家长对娃上学没什么要求,加上99%家长都是文盲,我母亲从来没上过学,父亲上过初中但刚上就遇上文化大革命,基本没上成。 都是放养,娃们基本是自生自灭;但每天放学我总是第一时间做完作业,还复习当天和预习第二天的课程,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是老师要求这样,家长是没有任何要求,也没说检查作业之类的,反正做完作业,就开始帮大人做农活。 农村娃根本没有玩的时间,农村一年四季种植作物太多:麦子、玉米、水稻、红薯、高梁、油菜、花生、土豆……;猪吃的什么菜名字忘记了,还有四五种人吃的小菜,反正,印象中农民每天就是在地里种这样整那样, 永远有做不完的农活,这是种植;还有养殖,猪是每家每户必备品种,勤快人家就多养几只,懒惰人家就养一两只猪,还有羊,牛并不是每家都有,一个小生产队只有一头牛,大家轮着养。 后来长大到了大城市,发现一个公司一个工厂,人家只生产一样产品或只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而小时候在农村那种生产方式——什么都生产,这不是就如城市工厂造了飞机又造大炮、之子弹,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精,没有形成专业化不仅累死累活,还赚不了钱。那是一种可怕的惯性,因为爸爸的爸爸的爸爸都是这样生活,这样劳动,这样种植、养殖,没有强有外力的介入是很难改变…… 总之十三岁之前,自己印象中就是走路,每天花很多时间寂寥走在乡村小路上,现在回想起来,七八岁的我每天寂寞一个人走在空旷乡野,这是现在小孩无法想象的事,然后就是做各种各样的农活,花很少一点时间和精力学习功课,可能真的实在是竞争对手太差,农村学生对上学这事可有可无,大家学习成绩都差,自己一直很稳定全年级前五名。 小学,不堪回首,走路走得伤心,最羡慕几个同学家就在乡公社边上,太羡慕了。 这一人生最初阶段没有什么可总结:因为没有多少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因选择后的得失,心情平静。 在小学养成了一个算是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回想起来老师水平太差了,字母和拼音一直不标准。以致于我现在拼音"H""F"不分。 小学毕业考试,全乡可能有几百个小学毕业生考试,好的会选到镇上去中学,自己考了全乡第三还是第四名忘了,但足以有资格到镇上上初中。 三、初中 虽然路程更远了,但可以住校,每周才回一次家。初中集全镇学习最优的学生,自己也只能在中上游,很少能进年级前五名,前十名左右,初中印象比较深的是永远吃不太饱,肉吃得太少,一周只有一次,正长身体,营养很不够,加上参加了校体训队,田径队,跑步,消耗体力更甚。 真不应参加田径队,家里基因不是很好,身高不够,不仅影响了学习成绩,从中上跌到中等,练也练不出过名堂,唯一好处现在四十岁还爱好跑步,身材没走样。 初中印象中生活清苦,学校卫条件真差,跑完步没有热水,只能在学校山上一个山井洗冷水,印象中十月份都在洗冷水,住宿楼大小便到处都有,大部分从农村来的学生,不讲究。初二自己生病了,一直咳嗽。没办法初三就转学到父亲煤矿子弟校,父亲在一个国营大型煤矿工作,下井普通工人,这可能是唯一与农村同学的区别。只是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这个煤矿企业确实很大,有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技工校,家属区什么的。 这个时候,因为父亲在国营煤矿上班,国家有一个政策全家可以办理农转非,在政策层面自己不再是一个农民了。 可能是初中参加了田径队,影响到了学习成绩,在子第校学习表现上一直不温不火,中等偏上,一直到初中毕业,自己人生都是按着既有惯性在前进,没有特别的重大选择,也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没有打什么架,当然有写写情书什么的,但与女同学手都没牵过,我想90年代初大部分学生都这样过吧。 同样,没有什么大的人生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多大得舍,自己学习成绩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但接下来的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让自己生活发生一次较大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路。 初三毕业,会考下来,有点超长发挥,考上了县重点高中,矿务局子弟校高中当然更不在话下。成绩最顶尖的同学以考上中师和中专为荣,那个时候,不是70后的不明白,中国社会底层人家,读高中上大学不是优等生的第一选择,而是考上中专,因为三年后就可以国家包分配,有一个中等专业级别的正式工作,而读高中还需要考上大校国家才能分配工作,中间不仅多等三年,而且不确定性也很大,如果考不上大学,那就是失业自己想办法就业。 摆在面前的现实是:家里经济确实伸襟见肘,虽然全家没病没灾,但全家五口就指望父那点死工资,只能温饱,房子也没有,国营企业有一点好处,免费住在矿区的老旧房,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老得不行,旧得难堪,当然,所有工人都卡矿上的油,什么有用就往家里搬,那真不叫偷,正大光明往家里搬。所以,国营企业这能搞好吗?现在这矿区也早已申请破产了。 因为家里具体条件,姐在上高中,兄弟在上小学,自己如果上高中,这日子如何过呢,我看出了家长们眼里的难出,虽然自己内心真的还是很想与大多学同学一样,上高中,考大学,这不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吗?上高中不需多少钱,但上大学呢,那学费对当时家里来说是很大一笔数字…… 但现实就是现实,如我这样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男孩,容易与现实商量的。作为矿区子第,还有一条路,就是考技工校。那时枝工校还比较难考,相当于一个准中专级别的考试,因为只有矿区子女才有资格考试,社会上其它同学没有资格,这让竞争水准一下子降了两个等级,姐姐可能对考大学没多大信心,也或者说也不想让家里负担太重,不想上高中了,也来考技工校,结果因为同考者竞争不强,我们同时考上,这意味着三年后我们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赚钱养家了。而且不仅不要学费,每个月还有奖学金。 可能是在极有限工资里如何安排一家五口人每天吃饭问题,让她操碎了心。母亲当时高兴坏了。 这时,真是考验自己的时候,家姐不用上高中,那意味着自己就可以上高中,家里苦一点也能承担,当然我也可以上技校,家里将空前有余地,我有新的选择了,这对十六岁的自己来说真是好难,我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超前的眼光和见识来选择,家长们主要是看自己的意见,这样的选择,让我选?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界介入,仅凭自己潜意识的选择,人性和人类进化基因决定了大多数人肯定会选择容易走的的路,但,这开始容易,后面注定会越走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