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雪绒花海盗经典观后感有感


  《雪绒花海盗》是一部由尼克·冯·格拉索执导,Ivan Stebunov / Bela B. Felsenheimer / 约亨·尼克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绒花海盗》观后感(一):何样的青春
  这片儿显然填补了一个空白,一个关于纳粹德国铁幕下的青春往事,但那不是冲锋队和少年党卫军,相反,这些家伙站在了对立面,用叛逆来代替良知和正义,这很酷,我们会知道,即使在毁灭的道路上,他们也分外璀璨并且爆发出了最狂妄的力量。
  《雪绒花海盗》观后感(二):那些明晃晃的生活呀
  挺好玩的片子
  但是拍摄的镜头很让人犯昏,有些没必要那样摇晃吧?
  不过很好,很好的片子拉
  这不是一个关于青春叛逆的片子,这也不是什么反映的国纳粹迫害的教育片
  这只是关于某个时代,某一群可爱的人的一些生活片段
  这个片子的故事很简单,人物也很简单,甚至黑色幽默的紧
  也没有激烈的复杂的冲突,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然后结束
  好玩的是,片子的高潮是往后缀的,越往后越觉着有味道,这种片子看起来让人兴奋(当然仅仅是个人口味问题)
  荒唐的枪战镜头,粗糙的动作,却映衬出纯真
  那个高高个苍白哭泣着却其实坚强的弟弟,那个静静的深深看人却最终软弱的哥哥
  那些年轻的意气风发的小伙子,醉汉与汉斯老兄
  坚强的女子(母性的激发下,女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很高兴,看完了最后的结尾,很高兴我看到了我最喜欢的本影片的镜头
  小白花海盗帮的小伙子们,拿着油漆刷,在废墟上站着对着虚空写的话语"我爱所有的女人""卡尔爱西丽"弱弱的微笑,压抑的快乐,那才是明晃晃的生活呀
  灰色的电影......感觉总是很好
  《雪绒花海盗》观后感(三):我只想大声地叫出来,NEIN!!!!!
  我看这个片子在IMDB上评分并不高,只是刚及格而已,看的人也并不多。但是它对我的影响却很大,我看了三遍,第一次是在上海电影节的时候,在电影院看的,它震撼了我,尤其是片尾。
  一直想要说一些关于这个片子的话,然而却一直说不出来。也许就像主人公卡尔的自白一样
  "美国人解放我们以后,我却感到空虚…
  没有兴奋,没有解脱
  我想大声喊叫
  但却叫不出来。"
  片头,是卡尔在录音似的,他说:"我想讲一个我本来不想说的故事,也可能根本没人听,但是我就要死了,我在这里要说的事,那些后来人可以自己判断。"
  所以是的,现在我知道了这个故事,而故事本身也许讲的并不那么精彩,可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最后。
  又是一个关于二战,关于德国的影片。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这么喜欢这些
  而当你看到这些年轻人,比如卡尔的弟弟,你不能说他是一个有着什么伟大而崇高的理想抱负的人,他还只是个孩子,他甚至参加过党卫军青年团,可他最后却选择了死亡,选择以一种最悲壮的方式表达对他父亲的爱——我是这么理解的。对于他来说,也许法西斯或者反法西斯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不同,只要他的父亲是那一边的,他就会随着他去。他只是个孩子而已,不知道斗争是多么的残酷,不知道他所崇拜的那个英雄汉斯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我并不怎么喜欢这人),不知道他哥哥卡尔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可当一个人竟然能不屈不挠的为了和他的同伴一起去死时,你很难表达清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为他惋惜?感到敬佩?惊讶?或是无奈
  所以,卡尔为了救自己的弟弟,却害死了他所有的朋友,他是别人眼中的叛徒,也是他自己心中的叛徒。换来了自己的生命,却没能救得了弟弟,甚至要眼睁睁的看着他,他们,挂在绞首架上,这种残酷对于卡尔而言,无言,无颜以对。
  他们都是雪绒花海盗团的年轻人,和党卫军青年团打架,到处刷他们的标语,在同样破破烂烂的德国废墟中穿梭。他们曾经是快乐的,却因为一种英雄主义式的激发铤而走险落入绝境。我们谁需要这个?他们谁需要这个大男子主义的蛮横的逃犯来带领他们完成这次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卡尔和汉斯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在弟弟的安全问题上,当然,还有在他们共同爱的这个女人身上。温柔的希丽,曾经制止他们在家里开枪的希丽,当一切结束后,也终于拿起枪,去抢回她的孩子。
  每一个人的结局都是极端的
  看着自己亲手——这几乎就是亲手——害死了自己的亲人、朋友,毁掉了他们曾经的一切,卡尔还说的出什么,他的声音从他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扼住他的喉咙,置于死地。
  但是最后,这就是我所说的故事的最后,给我极大震撼的最后,他叫出来了。
  当这个法西斯试图向卡尔求救,当他遭到拒绝而恼羞成怒的说
  "你那该死的弟弟自己想死,你的弟弟是个废物!他是个懦夫!"
  我们听到了,也看到了,爆发的卡尔,歇斯底里的卡尔,他向他的过去,向这个"解放"了却也不再存在任何意义的世界大声吼叫:
  EIN!
  EIN!
  EIN!!!!!!!!!!
  《雪绒花海盗》观后感(四):小白花海盗帮
  中午看的电影 到晚上了 想起里面的一些镜头 还是觉得有些难过
  不要被这样的片名迷惑了 不要被DVD封套给迷惑了
  拿到手上的时候曾以为 这个故事 是关于张狂的青春 关于永不妥协 关于理想主义 关于反叛 关于不屑一顾 想着电影里的音乐会如两杆烟枪力的那样躁动里带些诙谐
  直到把DVD放进去 里面的人静静的说着 我要说一个我不想说也没人想听的故事 然后画面晃动 然后慢慢回到从前
  看到卡尔的时候 我老忍不住想到pete 不知道为什么
  而刚好这里面的兄弟竟然也叫卡尔和彼得 看着开始的时候 这对兄弟开始打打闹闹的样子 觉得很亲切
  说不清为什么 那几个主要人物 老让我觉得有种又爱又恨的纠缠不清的感觉 包括卡尔 包括汉斯 甚至也包括彼得
  也许是因为那些感情都太过真实 那样的人物都太过真实 没有什么义正严词 没有什么无法抑制的愤恨 没有什么义无反顾 他们都那么真实的 挣扎着 脆弱着 压抑着 直到那种真实 那种挥之不去的浅浅的压抑 一点点的渗透过来
  喜欢里面的音乐 幽幽的响起 轻轻的低诉着 无法逃脱 然后让你忘记这个世界 让你开始融入
  快乐的时光仿佛总是短暂的 还带着些些不安的情绪笼罩着 一直一直
  卡尔送彼得口琴的时候 忽然觉得和神伤
  彼得的子弹卡壳的时候 忍不住想要惊叫 是真的害怕了
  因为老是会有不安的预感 老是会让人觉得难过 却有些憋屈的叫不出来
  不知道是从哪里开始 一下子看到瘦瘦的却高高的彼得 心里轻轻叹了一下 苍白的满是稚气的脸 眼里却带着些许坚定和闪烁的却不飘忽的眼神
  彼得和卡尔 我真的那时好希望 他们可以一直好好的下去
  会不会是有些恨卡尔呢 我不知道 有的时候 真的觉得好难受 那种妥协 仿佛心里也咯噔一下 可是 如果是自己 我的选择又会好到哪里去么
  一开始是很迷卡尔的 从他的样子他的神情里 可以读到很多很熟悉很亲切的感觉 只是 恣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吧
  看到他湿答答的脸庞 看到下雨的时候他身上飘忽而出的热气 看到和弟弟一墙之隔的他掩住了脸 好想说不要 不要
  软弱么 背叛么 沉重么 压抑么 犹豫么 彷徨么 无措么
  如果是你 你会怎样选择
  当最后的卡尔大声喊着不是的时候 心里好像好不是滋味
  是他嫉恨着汉斯 救弟弟不过是他给自己的一个良心上的解释么
  还是当他和弟弟说话时 发现自己错了
  还是他不能够接受弟弟是自己要死的这种想法
  再或者 是所有的所有的东西压着他 而这一刻他要爆发
  就像他自己说的 有时候我想要大叫 却叫不出来
  纵使是软弱 也是那么的真实 真实的卡尔 让人神伤 让人觉得好难过
  影片的最后 看见之前的他们 拿着刷子油漆要去墙上涂涂画画的他们 半路上拿着刷子练起字来 那时的他们 多么单纯而快乐 那时 才是最最美好最最明亮的时光吧 如果时光能够停留 就停在这里多好
  只是到最后的时候 再看这段快乐的时候 心里除美好的阳光气息 却还带着一分叹息往事的心情在里面
  一直也挺喜欢看小白花海盗帮里一个戴帽子的男孩 可惜到最后也没知道他究竟是谁
  看着他们兀自开心的写着自己要画的字 满是叛逆的得意的少年心气 "我爱所有女人""小白花海盗帮" 还有"卡尔爱西莉"
  卡尔在那头 轻轻一笑 好迷人
  《雪绒花海盗》观后感(五):日尔曼人的肾上腺,大和民族的多巴胺
  日尔曼人的肾上腺,大和民族的多巴胺
  ——《雪绒花海盗帮》与《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不一样的残酷青春
  这段时间我的耳边大抵只有三支音乐,王志的《梵高先生》,莉莉周周、也就是铃木圭子的《呼吸》以及我一直在练习的亲手改配的《在水一方》独奏版。心里空荡荡,连以太都觉不得存在,居然出乎意料地宁静。
  时而在夜深人不静的时间里外出乱步,下班回家的修车师傅们总会在街边留下几把破旧不堪的沙发供我端坐,侧身望着依然不息的车流,看着路灯下一双双用不祥的眼光瞟着我的眼神,骤然感到这个人口大国的内分泌相对来说还是蛮和谐的。
  因为下午不知为何困了一觉,昨午夜也就不知为何就格外的精神。《雪绒花海盗团》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两部片是我是连着看的。于是眼睁睁地感受了悔与恨与挣扎与释放的残酷在不一样的时空下不一样的青春中,就那样地各种轮回了。
  严格意义上讲,两部影片可比性不大,可我偏要拿青春、拿生存状态、拿理想与背叛说事儿,不为什么。这一晚我断断续续打死了七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蚊子,甚至居然从来没有两只同时出现过,这太不合谐了,就像电影里那样地不合谐。
  从来没有想过在盖世太保这等老大哥般的角色笼罩下的纳粹德国中竟还有一支由青年人组成的或许最初仅仅是为了叛逆的民间地下组织"雪绒花海盗帮"。且不论这是一个多么温和多么不激进的名字,二十余载后一群远离越南战场的美国佬儿打着爱与和平的旗号在本土搞嬉皮运动,却仅仅体现在颓废与放纵上,不得不让人感慨价值观要从青年抓起。联想起我国近代各个时期涌现的一批批仁人志士,却都是清一色的知识分子,理论先进却略输浪漫。
  胡闹般的枪战并不是影片的高潮,刑场才是。每一个不怕死的人都死了,卡尔活了下来,却是作为一个背叛者。他希望能救他弟弟一命,他的弟弟却已经不属于他。生日那天两把口琴的胜负已经预示了一切。在给父亲的信中,卡尔为了保守秘密将汉斯比喻成一只猫,"猫是会抓人的",他为何会这样想?嫉妒可以让人背叛,可以让人仇恨,但最悲哀的,却是会消磨人的斗志。片中所谓的猫与真实的狗,绝对上的反差。于是忽然觉得卡尔这名字……
  毫无疑问卡尔的弟弟才是影片中最高大的存在。兄弟两人围绕着汉斯的出现开始在对与错、正与邪之间游走、交错。监狱相邻的两扇门里,兄弟俩都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在盖世太保的白色恐怖、党卫军的残暴统治下,青年们用肾上腺素带来的冲动平衡青春期的荷尔蒙紊乱。无可避免地,这些弱小的血肉之躯被强食殆尽。而当生存的意义止剩下了突如其来的嫉妒,有些紊乱已经变得无法调和。呐喊代表不了任何,也释放不了任何,因为那只是挣扎的一部分。无论是悔恨,还是绝望,当生存下来的人自知是一个失败者,即便是宣判盖世太保时的狂妄,也无法抹杀他对曾经的那种对肾上腺素恣意挥霍的感受的怀念与渴望。战争的结束,对于一些人是救赎,而对另一些人,则是寻找救赎的开始。
  战争与音乐,若非说之间有任何联系的话,大概都是一种能让人们走到一起的媒介吧。
  -很久以前人们相信
  -以太
  -是光得以传播的媒介
  -充斥着整个宇宙
  发贴人:宝贝熊
  -但是莉莉说的以太
  -是一种情感的催化剂……
  发贴人:帕斯卡
  以太,作为哲学家引入物理学的泛义媒介,与其说其意义在于被物理学的证伪,倒不如说在于哲学观点在物理学应用中的一次影射。以太在物理学中否定真空,否定超距作用,其实这些,这一切的概念与设想,难道不也是对哲学家们追寻精神力作用方式的一种解释、或者说托辞么?
  将以太融入音乐,莉莉周周的音乐在电影中如是解释。其实对于影片中四个少年来说,莉莉周周的音乐,就是以太本身吧。
  当然,以太在影片中的引入,作为噱头或许更多一些。青春需要思考,比任何时候更需要,而且,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借口。音乐、麦田、网络、风筝、生命、以太、多巴胺。
  用影像去诠释青春的伤痕,需要一种同样青涩的手法。《死亡幻觉》中惊悚的科幻、《疯狂二十年华》中矛盾的对白、《大象》中冷静的长镜头、《戏梦巴黎》中赤裸的羞涩、《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红色的颓败、《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精致得宛如青春本身的镜头……
  而又是那样龌龊,仅仅因为对死亡的疑惑开始反社会,星野开始成为痛苦的代言,开始化身为恶鬼。周遭的一切,开始破碎、开始焚烧、开始融化。
  作为一个直到最后一刻才蜕变的承受者,现实中的莲见在懦弱中无法自拔。而迷痴(即费利亚)的ID在网络中却不自知地成为了星野在以太中的导游。自闭倾向的人往往有着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文字很容易成为这些人生活的主角。而这些粘液质或抑郁质的少年往往会成为青春片的主角。
  不得不赞许日本的网络宅文化,人们对热衷的事物可不受任何和谐思想的左右达到无相无我的投入境地,可以用纯净的思想进行交流,可以用最无私的语言表达认同与善意。当迷痴看见青猫手中的苹果,这是对这种次文化的讽刺、还是表示遗憾?
  津田死了,莲见的呕吐物是那样地真实。卡尔与莲见,相似的悔恨,区别仅在于一个做错了,而另一个什么也没做。卡尔只能呐喊,莲见必须呕吐。
  影片的最后莲见杀死了星野,不知是出于对用生命的代价来撕扯青春太过残酷的不忍,还是对于这种太过轻率的救赎感到无法触及内心的无力,若非铃木圭子呢喃的歌声,早已多少有了些厌倦。或许继续在青春中美丽地存在并痛苦地挣扎,才足够残忍到能令我动容吧……
  没有身边的战争,没有看得见的罪恶,青春转瞬即逝,笔直的人生轨迹或许就将会出现任何的转折。我们之前一直就这样和谐着,自顾自地随时随地调节着自己的内分泌。不曾恐惧,也不曾兴奋。缺少的却不是战争、不是音乐,也不是麦田,而是同一片天空下,不同的阳光在不同乌云中,放肆的稀烂,以及那些稀烂光线,任性地交织……
  -也许我写这些
  -只是因为我想大喊:
  -"我在这儿!"
  发贴人:巴路斯
网站目录投稿: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