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差,认知灵活性理论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多维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和应用。文章结合认知灵活性理论,分析应用型财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应用型高校财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认知灵活性理论 应用型高校 财会课程教学 养高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迫切需要。财会专业属于知识应用型专业,市场对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领域的复合型财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制约,应用型高校財会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均较一般,无法满足企业对财务人才的需求。这就对应用型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美国学者斯皮罗等人提出并倡导的,该理论继承了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多维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和应用。本文通过认知灵活性理论的分析,探讨如何进行应用型高校财会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财会人才。 一、认知灵活性理论内容 (一)认知灵活性理论含义 认知灵活性是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在情景发生变化时能够做出适当的反映。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复杂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时,要通过多维表征的方式才能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且通过所构建的知识能够较好地迁移到其他领域。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的学习观 1.知识领域的划分。认知灵活性理论把知识领域划分为良构领域和非良构领域。良构领域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中时产生的,是对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良构领域的知识基本可以套用相应的概念、原理来解决,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不能简单套用简单的概念、公式来解决具体问题,知识应用的每个具体实例会同时涉及到许多概念,每个概念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而且,这些概念存在着相互作用。因此,在面对实际情境时,不可能依靠对已有简单知识的提取来解决问题,只能根据具体情况,以已有知识为基础,通过多个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来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 认知灵活性理论主要是为解决非良构领域知识学习而提出的,它继承了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关键,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但它与极端构建主义不同,它既反对传统机械地传授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也反对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为学生提供了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学习阶段划分。斯皮罗等人在对知识领域划分的基础上将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类。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教师对学生要求是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其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良构领域的知识。而高级学习要求学习者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广泛、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涉及大量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初级知识的获得可通过不断的练习、反馈获得,高级知识的获得需要相互联系各种知识,熟练掌握知识点,才能准确解决问题。因此,高级知识的传授主要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需要通过师徒式的引导进行。而传统教学往往混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界限,在高级学习阶段教学过于简单化、机械化,不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斯皮罗等人认为,由于结构不良领域存在的概念的复杂性和具体情境的多样性,学习者在高级学习阶段不只需要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知识结构来帮助新意义的建构,而是在已有心理表征的组织结构中抽取先前知识,针对现在具体情境进行新的建构。因此,认知灵活性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复杂和不良领域的知识时,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由此建构的知识才能较好到迁移到其他领域,从而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各领域中。 (三)认知灵活性理论的教学观 斯皮罗等人针对高级学习阶段非良构领域的知识的获得,提出了随机通达的教学原则。随机通达教学运用各种媒体交互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复杂与结构不良的学习环境,并由此鼓励学习者自己对知识进行积极探索与建构。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为学习者提供多元表征并鼓励学习者主动对知识进行多种方式的表征;教学设计应注意多个案例的使用,使知识富于灵活性,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境,增强知识的迁移性和覆盖面;教学材料的内容应该涵盖多个方面,避免过于简单与片面,尽可能保持知识的真实性、复杂性和关联性,使学习者认识到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多面性、多样化和多关联性,以及和具体情境的融合性;教学应基于情境、案例,便于解决问题,重点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与接受。 认知灵活性理论强调了高级学习阶段非良构领域知识学习对于学习者知识灵活运用的重要性。该理论从知识的领域和学习层次角度说明了学习者在高级学习阶段学习非良构领域知识时,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在教师提供丰富学习内容和多情境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提倡学习者积极参与、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建构,以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由此为高校培养能灵活运用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财务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应用型高校财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较为合理,但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基本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的模式来设置课程,能较好地体现高校"应用型"办学特色,培养具有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应用型高素质财会人才。按照认知灵活性理论的观点,该课程设置模式可以体现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顺序,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高级学习阶段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各类型课程的比例,普遍存在专业主干课程压缩课时量的情况。这样就导致学生在低级学习阶段良构领域知识学习不扎实的基础上还要匆忙完成高级学习阶段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根本无法在对相关概念深入、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完成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建构,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也只能将已有知识死搬硬套到实际问题的处理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与市场的需求相去甚远。 (二)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师是主体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高校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在课堂上基本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各类知识进行强行输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被动接受者,缺乏思考与主动学习的空间,学生根本无法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完成低级学习阶段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但很难完成高级学习阶段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无从谈起。 (三)教学手段较为多样化,但效果较差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开展教学工作。课程的教学也基本摆脱了单一的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节课的传统,多媒体教学日益广泛应用。但教师大多限于用PPT演示课程内容,没有被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被有效激发,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真正参与到知识的主动学习中去。 (四)教学内容简单、片面 高校财会类课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作为专业入门课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关于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在后续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预算会计等课程中均有具体运用,会计学原理的学习处于初级学习,而其他课程学习可以划分到高级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各科教师没有区分课程所处学习阶段。因此,对基本概念、理论、原理等在不同课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多种形式没有区别对待,千篇一律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化、片面化的处理,即使使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案例的内容也缺乏多样性。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是简单的重复,各部分知识是简单、片面和缺乏联系的,不利于学生从多方面进行知识的建构,从而完成知识的有效迁移。 应用型高校财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以上问题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灵活运用知识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认知灵活性理论给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认知灵活性理论对高校财会课程教学提出的要求 (一)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完成知识迁移的主要障碍。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成为主动学习者;而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的作用,教师的授课应从单向的讲授改为师生双方互动的双向性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通过研讨式教学、具体情境模拟教学、具体案例分析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便于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并利用建构的知识处理不同情境下的问题,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有效融合各课程内容 "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符合财会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应用型高校课程的设置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深化,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丰富和多样化基础上,教师应结合认知灵活性理论对知识领域和学习阶段划分,明确所授课程所处的学习阶段和所属领域,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有的放矢地对前后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新旧连接和调整,防止简单、片面地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之间应加强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讨论,针对同一知识点的学习,注意它所属的领域及学习阶段,选择的授课内容及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满足学生从多方面对知识进行理解,完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比如学科界限不是特别清晰的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有许多重复、相似的知识点,这就要求两门课程的教师做好课前讨论,一方面注意知识的有效连接,另一方面注意创造多情境、多案例,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完成知识建构,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不断进行教学创新 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是学生能否完成高级学习、掌握非良构领域知识、进行知识建构、灵活运用知识的关键。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除了依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非常重要。为满足教学的需要,高校应运用和建立会计教学软件、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进行创新性教学。一方面以新颖的视觉刺激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画面、现实的场景帮助学生对具体情境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主动建构良好认知结构。 (四)认知灵活性的运用要循序渐进 認知灵活性理论显然是解决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欠缺、解决问题能力弱的的关键。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还主导着应用型高校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改变,而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素质也决定了学生更习惯于被动学习。另外,认知灵活性理论强调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方式,创设情境、运用案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完成知识的建构。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于创设情境或运用案例,而且学习者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只通过启发、引导而完成所有知识的学习。这些都是在运用认知灵活性理论进行课程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因而,认知灵活性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需要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改变学习习惯,教师逐步转变认识,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范爱兰,罗礼进.从认知灵活性理论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三层次教育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9):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