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皆岁月》是一本由萧乾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章皆岁月》精选点评: ●絮絮叨叨真真切切凄凄惨惨戚戚 ●"我一生崎岖坎坷,然而内心始终有所追求。"这句话写在书前面的话是本书最好的总结,非常好的一本书,喜欢萧老的直率性子。 ●非常实在非常坦率的老爷子。喜欢他的文风 ●过往处云淡风轻 ●朴实,有点啰嗦 ●特别喜欢老年人将他们的人生经验分享给我们,有种走了捷径的窃喜。萧乾老人家才是真正的豁达。经历了那么多波折居然还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令他满身病痛的故乡。人最难得是有更好的选择时却不去选,遵从本心的生活着。 ●老爷子一生不平坦的旅行,文字质朴平实,处处显出他的真性情,特别喜欢他豁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很远的记忆中了…大概是一位丰富经历+饱满文化的老爷爷晚年的小事记。没有太多对生活的感悟鸡汤,有的是浸满阅历的汤汁的平淡小事,温馨,温暖。这,才是岁月吧。 ●真心话 真性情 换个认知世界 认知他人的角度,受益 ●挺好 《文章皆岁月》读后感(一):在岁月的浸染里笑容满面 本书中收录的都是萧乾晚年关于自己关于人生的回忆和反思,年至耄耋的萧老,完全没有许多普通老年人那种兴味索然、唠唠叨叨的特征。反而有着一种因为丰富的人生历练所形成的水波不兴,宠辱不惊。就像他在文中几次提到的,虽然年纪大了,喜欢依赖各式养身器械,然而脑子却一直是很活跃的,没有半点衰老之感觉。 全书编选了16篇文章,涵盖了对友情、爱情、家庭、宗教、中西医、书房等多方面的随笔集。在回忆自身经历里,写出了对人生各种际遇的反思与感悟。回忆里有人有物有故事,通过不同的主题,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不介意会得罪人或是被人误解,也没有刻意进行自我美化,而是作为一个鲜活的老人,讲着他自己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他一个真实的年代。有年少时寄人篱下的孤独自卑,还有成年时的挫败感,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所持的坚毅豁达,也有关于得失祸福的解读。 他想念的人、感恩的人、还有他认为是对不住的人。有他自己的成长,也有对自己缺点的坦白。他写自己过往的岁月,关于海外生活的具体细节写得不多,偶尔提及,也都是蜻蜓点水般做个背景介绍。关于70、80年代后,他在文坛上的所取得的成功也极少着墨。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描写,他剖析自己的内心,分析他对事物的想法他的看法。大部分的文章中都含有"文革"时代的故事。那个年代是他分为上下两辈子的分水岭,实在影响太大,总忍不住拿出来端详一番。 这本选集里的文章大都透着一股不温不火,有着老年人思想深处的淡定从容。然而写到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度不足时,却也异常激动起来,好长一个篇幅的《校门内外》写着写着到最后竟含着一些愤愤然。书中也有他关于宗教及信仰的一些看法,对他人的误解进行解释。 回忆里写了好多故交旧友,也写到与小动物们的感情,养过几次猫,也有在那个不得已的年代里丢弃过猫的遗憾。坦白直言里,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到作为那个特殊年代里的学者们有着不一样的风骨。 看萧老的这些文章,就像看书中所附他的照片是一样的感觉,每一张笑容满面,并不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而是一个内人充盈满足的智者。 《文章皆岁月》读后感(二):一个文人家国民族情怀 当处在耄耋之年,回望人生曾经走过的岁月,特别是面对经历过的苦难与不幸,或者所犯过的错误与罪恶,有些人用"屏蔽"的方式将其遮盖,似乎要用水泥将人生留下的痕迹抹平,留下空白一片,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这是种刻意的"忘却"。 可对于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先生来说,在到人生收官阶段之时,他不想就这样空白地离去,想给后人留下点东西。于是,在他八旬之时,在人生的暮年,他将自己所经历的"浩劫"、所做过的内疚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次盘点,进行自我反省。于是,就有了这本散杂文随笔集《文章皆岁月》。 "良知风骨、性情抒写、暮年自省、直言不讳"这十六字是对这本书、对萧乾老人人格的充分概括与肯定。在他给自己的人生定义时,萧乾说他的一生是两辈子,上辈子是出生至活到56岁,下辈子是从56岁活到离开人世。上辈子算是一帆风顺,可下辈子却受过很多罪,吃过很多苦,戴过很多"帽子",也差点以自杀的方式一了百了。可是,却最终熬过来了,经历了生死,也就无畏了。因而,在人生的晚年,应该破破例,冒点风险,说些真心话,让年轻的一代了解那段渐渐被遗忘的历史,从而更加珍惜所拥有的稳定日子。 萧乾说:"天下最难管的是人这张嘴或手里的这支笔。"偏偏,他从小就喜欢多嘴多舌。因为乱说话得罪了泰斗,被泼了屎盆子。一支笔,激扬文字中,让他曾经无限风光,可也因为手中的笔,所写的文章被说成是"毒草",在那个年代让他饱尝人间疾苦。一个拿着笔写字的知识分子,变成了被人唾弃、手拿铁锹的老右派,人生的巨大落差,也曾差点让他对人生绝望。知识分子天性中的胆小、软弱在那一刻得以呈现。 同样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妻子,一句"我等你一辈子",让他选择了坚强。书中,我们看到的是萧乾触及灵魂的自省,对那个乱时代的深刻反思,对人性善恶的解剖。《老唐,我对不住你》是萧乾真诚的愧疚与道歉。《"文革"杂忆》则是以一个经历者、被冤枉者的身份来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经历过苦难,他依然挚爱这个国家与人民,希望在有生之年,多为国家与民族做些实事。"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也是一个文人家国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 《文章皆岁月》读后感(三):良知风骨 萧乾老人的大名是我久仰的,今天才得见他的书,果然是真性情。一个八旬的老人,掏心掏肺的说着真心话,很让人感动的。他说文章皆岁月,他视文章如生命,他如此豁达,敢于榨出身体里的小我,说出自己的许多往事,对的也说,错的也说,敢去回顾,已经是勇气了。他说:老唐,我对不住你。那是一个荒唐的年代,那是一个很难去坚守自己的年代,他没有把责任推脱给年代,选择忠于自己的良知,选择在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大声道歉,也在这道歉中放开了自己,放松内心的束缚,这种直视过往面对自己的态度,叫作真勇敢,是我们要钦佩的。其实那个年代真的很疯狂,所有人都在抓大老虎,你如果不作为就表示你不愿意干革命……可是萧乾已经八十多岁了,时间过去了许久,他选择重提往事,再说这声对不起,我们得跟他竖起大姆指,说声了不起。因他那个年代里他也是受害者,他也受到了许多许多难以想象的苦,因为他完全可以选择忘记的,但是他却要再次说出来,这就是良知风骨。 我不是好奇宝宝,这个老人身上的岁月真的很抓人。那里有一代人的过去。萧乾老人为了避免蒙上里通外国的嫌疑,跟英籍老婆离了婚。但是这顶帽子他还是没有逃脱掉,因为他有一个美国堂嫂安娜,堂嫂曾对他非常好。他在回想自己过往的苦,又写得极其简单,似乎那些苦早此被风吹起了一样。他真是豁达的。 书中老人说到自己曾经教过国语,提到一个‘设计教学法’——我发现这种教学法很好,值得再提畅一下。他在那么早期的时代就关注新的教学方法,那种方法是不由老师"讲",而是老师只带着学生"做",比如教英语,就带着学生编字典来扩大语汇;教地理,就指导学生画地图;学历史,则绘制"年表"。我要记录这些话,我要分享这一点,是觉得这种方法是真有用。反正我会用的,我有学龄阶段的孩子,他要学英语、地理和历史,我会去使用这一种设计教学法,我是说真的。 老人说他有两辈子。他在六六年的时候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自杀过一回。于是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两辈子,"上半辈子死里逃生,命算是白捡的",于是这辈子要活得真实些,真性情全部都露出来了,老人笔下的话都是带着心的,读了很感动。这本书里的文章都很平和,透着一个老人的豁达与智慧,那样温暖的叙述,看似不温不火,却有着思想深过滤,谈笑人生,从容淡定。他在书里写了自己的许多回忆,那些回忆里的故朋旧友,那些生命中有过交集的一切情感。静静的读他的书,读着一段段静静的岁月,感受老人成长的那个年代里,走近他的情怀里。也许人生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我们就这样借由他的文字,赤足走进了他心中的河。我只想说一句内心感受:与一个老人对话,你绝对会收获很多! 《文章皆岁月》读后感(四):何以谈人生 柴静曾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我时常想起这句话,试图寻找这种痛哭背后的答案。假使你曾去过地震发生的现场,看到过支离玻碎横在马路上的尸体,你会想起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到底该怎么活?或许,你也曾在过往岁月的低谷,一遍遍地聆听心跳,确定自己还活着。 长辈们喜欢拿年龄说事,什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我不是白活这么久"等等类似的表达,直到今天,我看完萧乾老师的这本书《岁月皆文章》,才有所领悟:经历才会懂得。 每次春节回家,我一有空都会和奶奶、姥姥聊天,说实话,我总是带着骄傲,给她们介绍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多么诱惑。对于已经近二十年没有走出过老家七八十岁年纪的她们来说,我总觉得我的内容让她们似懂非懂,因为每每讲到最后,都还是会被她们拉到自己的故事里。原来我认为,那是老年人记忆减退嘴上唠叨的体现,这次读到书中《我这两辈子》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不过天下事,是福还是祸,不能光看眼前。"我好像明白了奶奶姥姥重复前尘往事的价值所在。那些人生八九的不如意,那些看起来她们始终迈不过去的坎儿,其实无关是非对错,那是人在年老时,回味人生最无法忘记的年轮。 萧乾老师的这本书是他优秀作品的集锦,我先表达我讶异的两篇文章:《老唐,我对不住你》和《"文革"杂忆》。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习的"三反"、"五反"和"文革"都太概括,影视作品的呈现又太过个人化,只有文字带给你的历史记忆才最具有延伸性,我甚至读到萧乾老师讲述在机关门口碰见老唐的场景时,全身都不自在,尴尬的即时感让我意外。萧乾老师在《后怕》一文中总结:"阶级斗争教人们学会了一种本领,随时留神前车之鉴,遇事总要预想其可能的后果。"至于你想了解的人性在特殊历史活动中的表现,还是亲自阅读萧老的文字吧! 这本书中我特别偏爱一篇文字《关于死的反思》,虽然文章结尾萧老说"愿与天下老人共勉",但死却不是只有老人面对,所以这种反思有价值有意义。文章一开始写到母亲入殓时的那段,虽然只有短短四五行,却写进了人心,那滴含在眼里不敢留出的泪,那捧亲手放进坟坑的土,让人心生恐惧。死,似乎不是终结,不死,是因为对生命执着的爱。我们也无时无刻不面对死亡,亲人的、朋友的,甚至是一只蝴蝶,一片落叶,可只有认真的反思,才会让我们懂得生命中什么是可珍贵的,什么是粪土;什么是持久,什么是过眼烟云。 书中还有萧乾老师的故事小短文,《点滴人生》与《我的搬家史》两篇文字中,有很多萧老的人生故事,细节描写有一种极致的精准和敏感。听老者讲故事,是一种享受,过去的事,无不和当下的事,有着那么"遥远的相似性"。 萧乾老师八十多岁了,他在不同时期的这些文章,组合在一起让你我感受到了"岁月"的内涵、味道,也反射到了我们自己的生活里,相信你捧起这本书认真阅读,自会想起过去的明天和未来的今天。 《文章皆岁月》读后感(五):耄耋老人的人生回忆与总结 萧乾老先生的文章我读的不多,只零零碎碎地读过一点点。这本《文章皆岁月》是他晚年文章的一本集子,也是我读他的第一本书,没想到这本在2015年我读的最后一本书,却成为了我2015年最喜欢读的书。 自从在许多年前读过巴金老先生写的《讲真话的书》后,就再没读过关于真心话的书了(我个人认为)。时间过了将近二十来年再读到一本关于真心实话的书,内心的激动是无法形容的,更何况萧乾老先生这本《文章皆岁月》的书,我真的在许多方面和他有同感,也感受到了他那份坦率真挚的心情,更有那么多耄耋老人的人生经历总结,那可都是金玉良言,使我受益匪浅,所以我做了许多的读书笔记。老话不是说嘛:"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些老话可都是外公、外婆从小就常跟我说的话,我可最听外公、外婆的话了,所以从小对老人家的话都是洗耳恭听的,从来都不摆左耳进右耳出式的两面三刀的花架子。 这本《文章皆岁月》中,萧乾老先生写了自己人生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不论好的、坏的都用白纸黑字呈现在了大家眼前。作为一个文坛大作家,能够敢于坦言自己曾经的过错,甚至是点名道姓地表达歉意,这份真诚的勇气和行为令我佩服之至,敬佩万分。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不这么认为,毕竟在六六年,萧老先生已经自杀过一次了,按他老人家的话说:"上半辈子死里逃生,命算是白捡的",完全没有必要再假模假式地写些虚伪的东西来博取大众的眼球,更何况这份用白纸黑字来表达的勇气可不是人人都能够有的而且还做得到。请问现在的人又有几个能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反省之后并改正错误的?更又有几个人是敢于直面坦白自己的错误的? 这本书我最喜欢看的是那几篇关于文革时期的文章,虽然那段岁月对我的影响不算大,因为外公家所有亲人的疼爱,在物质上我过得真的比别人要幸福得很多,吃穿都比同龄人强很多,我最遗憾的就是在那些年里没有什么书可看,使我没有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文革杂忆》和《我的搬家史》使我再次体会到了那段岁月知识分子生存的艰难。萧老先生在文中说:"家,像是生命的定心跎。也不知‘安居乐业’最早见于什么典籍,这四个字一针见血地点明了生活中的一个因果关系。"由此可见,是他那个温暖的家才使得他有了在那个是非不分的岁月支撑着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他才写下了:"世态如此炎凉,家就更加温暖了"。 这本书让我最喜欢的是我获得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念和写作方面的技巧。对于现在社会上填鸭式教育方法,萧老先生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是往学生脑袋瓜里塞多少知识,而更应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既是人与禽兽的区别所在,也是国家真正的希望。"萧老先生还从亚洲四小龙的教育再谈到英国剑桥大学的教育理念,都是中国教育应该学习和加强的地方。因为我的写作能力比较差,萧老先生在书中谈的一些写作方面的方法,对我提升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萧老先生说:"写东西离不开个人感受这个粗浅道理,从侧面,从细微处,照样可以反映大事物。"一直以来,每次写文章时,我都怕自己写出关于自己的感受会对整篇文章有影响,现在有萧老先生这句话,我就心安了,也坚定了我继续写作的信心。只是萧老先生有句话令我很不知所措,是他当年指点别人写作时的一句话:"谈文章宜少用‘的’字"。我写的文章里用"的"字比较多,要少用"的"字的话,恐怕我都会要不知道怎么写文章了。这样我得好好琢磨以后在写文章时要怎样才能用好"的"字。 综观以上所看,听老人言是没有错的,能令你大有裨益,使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少走许多弯路,所以要相信老人们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饭还要多。因此一定要切记一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也是我读萧乾老先生这本《文章皆岁月》最大、最深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