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呼吁务实的治学理念莫让大学成车间


  并不是所有的学术争端都需要法律去调整,法律应当给学术自治留下必要的空间
  法律的板子不光要打在"制造者"身上,还要打在那些让大学变成"车间"的人身上
  理想中的大学,是一个出产思想精品和学术"工艺品"的地方。研究人员在某一专门领域倾注多年的心血,产出的成果应该代表这一领域的最高或最新成就。这应该是学术研究不言自明的守则。然而,由于一些大学过于强调"大干快上",出产学术产品的大学变成了"车间",精品和工艺品也变成了"山寨品"甚至是"次品",这是令人遗憾的现象。
  大学变成"车间",是因为用企业的逻辑取代了大学的逻辑。比如一个理工科的大学,原来一年承担200多个课题,来了个新校长,大手一挥:我们今年上400个!这样,科研人员的任务就是怎么把这400个产品制造出来交差。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出一些"山寨"产品或"次品"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出"山寨品"是因为学术的创新性被扼杀了。创新性应该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是需要培育的,拔苗助长必然会导致创新性的丧失,进而导致一些跟风、模仿的"山寨品"。在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唯西方学术界马首是瞻,甚至不惜沦为学术"二道贩子"的现象屡见不鲜。"次品"则更加等而下之,不但不具备"创新性",连学术研究基本的规范都弃之不顾,剽窃、抄袭等不光彩的行为损害着学术的质量和信誉。
  不让大学沦为"车间",我们首先呼吁务实的治学理念。大学不同于工厂,学术生产有自己的逻辑,不能用企业逻辑取代大学逻辑。其次,我们呼唤学术自律,对学者而言,尊重学术规范,就是尊重自己。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学者因为自己产出的"山寨品"或"次品"触犯了国家法律,而被诉诸公堂。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术争端都需要法律去调整的,法律应当给学术自治留下必要的空间。对大学而言,法律只是一个底线,但如果一些人不自觉遵守学术共同体的准则,那么对不起,国家法律就要对你说不,对你的行为给予惩处。也就是说,当你抄袭了别人的东西,甚至作假,法律的板子就要打在你身上。即使如此,我们也还是希望,法律的板子不光要打在"制造者"的身上,还要打在那些让大学变成"车间"的人身上。
网站目录投稿:怜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