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新镜习俗,据有关史料记载,始于唐朝。《容斋随笔》记载:"唐世五月五日扬州于江心铸镜以进,故国朝翰苑撰端午帖子词多用其事。"再参照其他有关资料来看,唐朝宫廷确实讲究五月五日铸新镜。据《镜龙记》记载,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 ,扬州进水中镜一面。镜面直径九寸,青莹耀目,镜背有盘龙纹饰。据进镜官李守泰说,铸此镜时,有一位自称姓龙名护的老人对铸镜工匠吕晖曰:"老人解造真龙镜。"老人遂入炉所,#炉三日,后开炉突然不见人,在炉前却获得一素绢,上书:"盘龙盘龙,隐于镜中。分时有象,变化无穷。兴云吐雾,行雨生风。"吕晖看后,移炉于扬子江心,以五月五日时铸成这面宝镜。据说此镜很神,过了七年遇大旱,召来道士叶法善祀镜,镜背上的龙口忽生白气,须臾满殿,甘雨如注。这固然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姑且不论五月五日扬子江心所铸的镜是否如此神奇,但唐朝确实有此讲。《唐国史补》中也记载:"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铸也。或言无有百炼者,或至六七十炼则已,易破难成,往往有自鸣者。"白居易曾就此事作过《讽谏百炼镜》诗:"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又云:"太宗常以人为镜,鉴今鉴古不鉴容。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炼铜。"到了宋朝题咏此俗的诗颇多,苏东坡也曾写过一首:"讲余交翟转回廊,始觉深宫夏日长。扬子江心空百炼,只将《无逸》监兴亡。" 我国的民族民俗节日,包容着多元的文化要素,特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折射出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我国有移风易俗的传统,移风易俗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的制约与影响。铸新镜的风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之其难度较大,逐渐不被重视,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和习俗。这项特殊的端午铸新镜习俗已经消逝,被人们淡忘,成为民俗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