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山青云白心理咨询中心 中国自古深受"孝"文化的影响,"孝"文化衍生出的诸多美德,但仔细推究,我们就会发现传统"孝"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热爱,进而扩展到对年老父母的反哺与赡养,照顾和关爱; 二、现代父母在传统孝文化的背景下以"爱"、"为你好"的名义对子女意志的隐藏和控制,进而实现自己的意志。 现代父母希望孩子尽孝,原因在于他们固守着孩子从身体到灵魂都是父母私有财产的观念,认为两代人之间没有独立人格意志上的边界;更在于父母基于对自己年老生活的未知和恐惧而做出的控制。 "孝"早已成为根深蒂固的潜意识,浸透我们的躯体和灵魂,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现代很多父母却打着"孝"的旗号过度干预子女学历、生活、工作、婚姻等。如果他们依旧错误理解传统文化,罔顾已经发生巨大转型的现代社会,那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理问题和人生现实问题。 现代父母经常过度干预子女生活方式,小到子女日常饮食、生活作息,大到子女学历、专业、职业、爱情、婚姻等。干预动机总有冠冕堂皇的伪装——"这是为了你好","因为我太爱你了",这份伪装其实仅是为了隐藏他们的深层动机:1、父母将子女视为自己可支配的"物",而不是具备独立思想、完整人格的"人",由此衍生出将子女当作"出气筒"、"宠物"、"投资产品"、"赚钱工具"、"自己生活的延续"等等潜在思想,孩子的自主性完全得不到尊重。2、父母以控制欲为主的变态情感需要藉此得以满足,很多"这是为你好"其实是在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怕失去你,所以情愿让你过的不好"。这样的情况下,子女的日常生活注定非常痛苦。 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干预方式有很多,基本上以情感操纵、精神虐待为主,极端的以暴力体罚为辅。除却过度干预以外,父母对子女的伤害还有父母间的争吵、冷漠,对子女的不关注,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等,这里简要谈谈情感操纵的方式: 1:
垃圾人——"我过的不好,我也别想别人过的好 这类父母心理防御机制强烈,自我疏导能力差,心理调适程度较低下。他们或许在家庭中相对于其他人付出更多,但相应的期望得到更多的回报,特别是实质性的。他们会因为某件事情不高兴,无论是否与他人有关而随意迁怒。他们很可能会故意摔东摔西,冷言冷语,吹毛求疵,含沙射影的贬低别人从而导致他人生活在他们布下的感情雷区,进而去替他们解决本来应该由他们自己解决的问题。 2:
唱主角——"你那点小伤小痛算什么?我可是·····" 不管你现在处于何种困境,这种父母永远比你更惨。当你找到他们寻求帮助和支持的时候,他们会很同情的说:"噢,是吗?我当时可比你惨多了……"这样他们又成了谈话的主题。他们永远要当主角,无论如何都会让自己成为谈话的中心人物。无论你跟他们讲什么,他们最后总会扯到自己身上。最终,你不再充当求助者,反而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安慰他们。 3:
知恩图报—"我现在帮你,你将来拿什么回报我?" 中国人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的父母会很乐意的帮助子女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然后希望子女从此对他们感恩戴德,末齿难忘。他们对自己做的善事加以储备,然后作为与子女有矛盾时的攻击武器,来说明他们是多么的热爱子女,而子女却如此忘恩负义,自私自利,自己的付出无法得到回报,真是不幸。 4:
无辜者——"都是他们不对,反正不是我的错" 每当这样的父母做出不适当的行为,他们总有理由为自己开脱,摆出自己毫无责任的姿态。即使你明确指出他的错误,他们也总会想个办法,让你为他们的行为而负责。他们的人生总有各种各样的借口。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不得不照顾他们、帮助他们来解决本该他们自己面对的"危机"。跟他们在一起,你会觉得筋疲力尽,根本无暇照顾自己的人生和需求。 5:
损人取乐—"你看你,那么···啊!呀,你生什么气,我是开玩笑的。" 这种父母长年累月地折损贬低子女以抬高自己。如果子女因为他们这种行为而生气,他们会很无所谓的说:"你怎么承受能力这么差,我开玩笑的,你不至于吧?"他们会慢慢的从只是开玩笑的伤害子女的自尊心,发展到以此干涉子女的决定,操控他们的人生。如果子女也损回去,而他们又赢不了,他们很快会恼羞成怒。 6:
受害人——"想当你,你怎么对不起我·····" 这类父母会牢牢记住你做下的所有侵害他们利益的事,无论你是否有错。如果你道歉,他们会记得更清楚,因为道歉证明你犯过错。这些事会成为他们与子女吵架的有利武器。在子女觉得亏欠他们的时候,很容易答应他们很多无理的要求。很容易被对方控制,作出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却还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 7:
失忆者——"我根本没说过这样的话,是你说的" 这类父母也许真的不记得自己说过的话,他们说话不经过大脑,事后他们也不会记得自己说过;或者他们想掩盖自己说过的事实,避免责任或指责;还可能他们觉得你有错在先,强词夺理只是想羞辱你。 情感操纵对被操纵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轻则心情抑郁,产生阴影,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重则有损心理健康,难以处理正常的人际关系。遗憾的是,一些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相处模式下,甚至不自觉地从被操纵者转化为操纵者,以这样的方式对待朋友,爱人、子女,陷入恶性循环。 很多父母不具备养育子女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然而子女内心却基于先天的爱和社会"孝"的教育而依然坚信父母的行为出于善意。实际上,直面这个事实意义重大。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冷酷地对待自己的配偶和儿女,或者残忍地对待他人,原因在于他们无法直面自己有一个"坏父亲"或"坏母亲"的事实。另外,如果你不幸沦为一个情感操控者。你需要的不是一个爱你的人,而是一个爱自己的自我,是一个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很多时候,这样的操控都是无意识,因为我们从小就学到了这些与人相处的办法。这种时候,我觉得一个人就更应该多加小心,不要去伤害别人,更不要被伤害。 最后谈谈作为子女,我们最好如何应对这样的父母。 1:敢于吵架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争吵不是坏事。中国人受到"以和为贵"的思想毒害很深,惧怕亲密关系的争吵,实际上争吵作用巨大。在亲密关系中,无论亲子关系,还是伴侣关系,争吵其实是表达个人意见,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之一。如果个人的意愿没有被表达,负面情绪没有被宣泄,就只能被压抑。进而造成双方表面和气,实质关系却越来越冷漠和疏离的情境。吵架虽不能修复关系,但是它是修复关系的一种尝试。 其次,吵架要有技巧,掌握平衡的艺术。许多恋人都是通过吵架来了解和理解对方和他们彼此的关系,最后走向成熟和稳定,但前提是他们的吵架是建设性的吵架,这使得他们的关系能够在冲突中存活下去。所以当父母对子女提出各种非理性的要求时,子女和父母冲突要控制好规模和强度,见好就收,能够抱着建设性的想法,在吵架中解决一些问题就再好不过。 2:没有敌意的坚持 精神分析理论家科胡特说过"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即当我拒绝你时,我的态度坚决且不含敌意,我无条件的爱你,不会诱惑你来我满足我自己的需求。科胡特说:在孩子的经验里,创伤与恰到好处的挫折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这个不同点在于一个母亲严厉地喊"不!",还是温柔地说"不"。不同点在于一个是令人恐惧的禁止,另一个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坚定而没有攻击性的经历;还在于一个是不妥协的禁止,只强调孩子不能要什么或不许做什么;而另一个是对被禁止的事物或活动提供可接受的替代品。 这里有两点很重要。一,清晰的界限;二,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去坚守界限。"我们虽然拒绝你,但是我们还是爱你的,不会用攻击去愤怒回应你的任性"。面对父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子女如果能提供一条清晰的界限:"你什么能要求我,什么不能要求我,哪些我能够满足你,哪些我不能够满足你",并且努力去守卫住这条界限。当父母胡搅蛮缠,意欲破坏这条界限时,态度成熟、温和并坚定不移,那么父母所有的撒泼、任性、不合理都像打在一团始终不会改变位置的棉花上,并不会对双方的关系造成巨大伤害。但是要做到"没有敌意的坚决"并不容易,需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和树立起明确的界限,也要抵抗得住压力和痛苦。 3:决 裂 面对父母的长期的折磨与骚扰,与他们老死不相往来,断绝关系是子女最后的选择。"抗争"与"没有敌意的坚决"的应用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父母还是爱孩子的,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关心并希望孩子快乐和幸福,在乎与孩子的关系。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就像那些对孩子进行残酷的身体和心灵虐待的父母并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心中没有对孩子的爱,只有人性中的恶毒。他们觉得孩子只是供自己发泄怒火的工具,认定只要生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就属于自己,就必须一生都要为了自己的需求服务。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不要妄想改变父母,感化他们,而是应该选择与之决裂,要想不被这样的父母伤害,离开他们才是明智之举。 4:不必原谅 这句话也许会使许多人震惊、愤怒、沮丧或迷惘,因为它违反了我们最为珍爱的宗教、精神、哲学和心理原则。然而,很多被残忍虐待过的人试图去原谅狠心而刻薄的父母,却发现他们并没有因为原谅而好受一些,也没有带来任何重大、持久的变化。 原谅实际上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放弃复仇的欲望和赦免负罪一方的责任。尽管报复会带来一时的痛快,却不断挑起你和父母的情感不和,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弃报复的欲望是困难的,但这是迈出了健康的第一步。然而,原谅最危险的一点就是它会减损你摆脱压抑已久的情感能力。你怎么可能承认自己对已经原谅的父母依然心存怒气呢?心理负担只能倾泄,向外倾泻到伤害你的人或者向内倾斜到自己身上。总会有人承受这种负担,所以你虽然原谅父母,但反过来却更加憎恨自己了。人们可以原谅自己的父母,但这应当在情感的大扫除结束的时候,而不是一开始的时候。人们有权为自己的遭遇生气。他们有权为从来没有得到过自己渴望父母的爱这一事实悲伤,他们有权不再对自己受到的伤害轻描淡写或打折扣。 而且原谅的基础必须是父母自己的挽救行动。虐待行为比较严重的父母应当承认所发生的事实,承担责任,表现出悔改的诚意。如果你单方面赦免了父母,而他们还在继续虐待你,还在否认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实和你的感情,继续责难你,那可能严重妨碍情感的康复。如果你还在犹豫,如果不原谅父母,自己的余生是否会一直生活在痛苦和怨恨中?事实恰恰相反,情感和精神的宁静是挣脱父母控制的结果,而不一定要原谅他们。只有在经历了伴随着强烈的愤怒和悲痛的过程后,只有在你把责任理所当然的卸在他们身上后,这种挣脱才能到来。同时,切记不要简单地恨父母、忘记父母,彻底与他们斩断联系,否则,你更可能成为一个怨气很大的人,并把这怨气带到你未来的家庭中。 无论人生真相是什么,承认并接纳它,是心理健康的唯一途径。父母残忍的"爱"使我们伤痕累累,但我们不能对藉此对爱失去信心,去分辨爱,爱自己,爱他人,才能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否则他们所造成的阴影将会陪伴我们一生。很多现代父母实际上在打着"孝"的旗号在强迫子女对付出他们的单向度的爱,包括物质上的依赖和心理上的绝对服从。如果我们依然深爱父母,那就请发自内心的去做,而不要拘泥于"孝"的精神枷锁。 关注山青云白心理咨询中心 添加微信:psygreen www.sqyb.net 想知道最新最好玩的心理趣闻八卦,欢迎关注心理百科(微信号xlbk66) tiny 小小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