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锰症常在酸性土和砂质土的果园发生。发病初期叶片黄化症状与缺锌相似,且缺铁症状常隐藏于缺锰症,因此缺锰症不易判断,常被误为缺锌症。缺锰症黄化程度较轻,主、侧、细叶脉附近叶肉多不黄化,且新梢叶片大小正常,那植物病害的种类有哪些呢?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大家知道水稻病害及其识别特征有哪些吗? 一、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发生在水稻的部位及其症状: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从秧苗到抽穗结实都会受害。因病菌侵害水稻的部位和生育期不同,症状表现有如下几种:(1)苗瘟:用带病种子播种,种子发芽不久就会发病,病菌侵染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水渍状病斑,使幼苗卷缩枯死,严重时成团枯死,状如火烧。(2)叶瘟:在本田稻株叶片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病斑。急性型病斑:病斑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或呈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上密生灰绿色霉层,这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慢性型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红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棱形或长棱形,病斑两端有一条褐色纵线,称为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也可以产生青灰色的霉层。(3)节瘟:病斑初期在节上产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围绕全节变黑、干枯、下陷,最后全节腐烂,折断倒伏。(4)穗颈瘟:发生在穗颈节上,病斑灰黑色或淡褐色。发病早而严重的全穗变白,极象螟虫为害的白穗,发病迟的可使谷粒不饱满,影响产量。此外,在枝梗上和谷粒上也会发生枝梗瘟和谷粒瘟。 一般气温在24~28度,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或叶片上有水珠,阴雨连绵,雾多露重,最适宜病菌产生孢子和侵入为害,在水稻的一生中,以秧苗四叶期、分蘖期和抽穗始期最易发病。 二、水稻纹枯病 症状:水稻纹枯病俗称烂脚病,病菌先为害叶鞘,继而为害叶片,由稻株下部向上叶扩展,严重时还可为害穗部。叶鞘发病时,先在近水面部分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成椭圆形病斑,并几个病斑会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明显呈褐色,中间呈淡褐色或灰白色,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水渍状半透明。病菌侵染叶鞘严重的稻株,常可见叶片干枯或茎杆软腐而造成倒伏。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严重时呈水渍状暗绿色,最后枯死。 在早栽早发早封行、栽插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低洼积水、湿度大、连续多年发病等的田块纹枯病的发病较重。 三、水稻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由细菌引起,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1)普通型叶枯,病菌从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入侵后,产生黄绿色水渍状条纹斑点,后沿叶脉或中脉迅速向下伸展成条斑,有时病斑可延伸到叶片基部或叶鞘,病斑由黄绿色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病部与健部界限明显,边缘常表现波纹状。病斑黄褐色逐渐变成灰白色,叶片干枯故称为白叶枯病。当空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常分泌黄色珠状的细菌流胶,称为菌脓。(2)急性型白叶枯病,病斑灰绿色,呈开水烫状,向内卷曲成青枯状并很快变枯白。发病部分也可出现菌脓。(3)凋萎型白叶枯病,多发生于秧苗期和本田返青分蘖期,明显的症状是稻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片失水青枯,并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卷曲,凋萎枯死。象螟虫为害的枯心苗。横切病株,用手挤压切面,有乳白色粘稠状的菌脓流出。 一般晚稻白叶枯病比早稻重,晚稻期间温湿度(温度在30度左右,湿度在80%以上)适宜发病,且暴风雨多,还有台风影响,造成叶片大量伤口,田水满溢,病菌随雨水传播,从叶片伤口侵入而大量发病。 四、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病斑发生在叶脉间,初暗绿色半透明小斑点,沿叶脉扩大成水渍状条斑,后期病斑连合成黄褐色转橙褐色的斑块,对光观察叶片,条斑呈半透明状。病斑上有大量黄色至黄褐色较小的球状流胶,即菌脓。严重时出现一窝窝发黄的发病中心,远望似火烧状。 细菌性条斑病在各个阶段都可发病,主要发病于中后期。高温(25~30度)、高湿、多雨天气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台风、暴雨、氮肥过多或施肥过迟、水稻贪青等,都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发展。 五、稻曲病 稻曲病又名绿黑穗病、谷花病,主要发病在水稻的开花乳熟期,只为害个别谷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小块,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稻曲"。随后薄膜破裂,颜色由黄色变为黄绿或墨绿色。由于杂交稻柱头外露率较高,而发病较常规稻重。在水稻破口期药剂防治每亩选用:①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毫升。②35%稻曲清(苯乙锡·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一60克。③40%禾丰灵(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100克。④14%络氨铜水剂250—3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 以上是本站小编介绍的水稻病害及其识别特征有哪些的内容,发现水稻病害要及时治理,否则肯定是影响收入的,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的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敬请继续浏览本网其他栏目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