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微信群中有人公开售卖安检查扣物品。根据一些微信截图显示,这些物品基本为大瓶的防晒喷雾,售卖者称来自机场、火车站。之后,名为北京德安亿达物资回收有限公司发出声明,称该公司与北京部分火车站签署了协议,负责对进站旅客被查扣的各类违禁物品及限量携带物品进行专业的回收处置销毁。4月9号,公司核查发现公司仓库看管人员王某某私自拿取部分物品并对外售卖。公司已对该人私自拿取的物品进行了收缴,并对王某某进行了开除处理。 乘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需要经过安检,由于普通民众对违规物品的种类并无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安检中被扣押物品是常见现象。我们不能像王宝强一样喝下一大瓶被查扣牛奶,被扣押物品也不见得就能一次解决,如新闻中出现的防晒喷雾等物品。即使被安检查扣,除了违法物品之外,扣押物品依然属于个人财产,可选择邮寄或在一定时间内领取,但是由于价位或时间问题,大多数人往往会选择弃置。那么,安检扣押物品都去哪儿了呢?这个新闻貌似解释了人们这个长此以往的谜题。 任何商品的归处,无非两则,一则被销毁消散于世,另一则被售卖。新闻中,北京德安亿达物资回收有限公司接洽了回收销毁查扣物品的工作,但是,该公司本应被销毁的物品却出现了在售卖的名单上。对此,该公司称是看管人员王某的私人行为并已进行开除处理。但是,真的是个人行为吗?如果该行为是公司暗中交易牟利的一环,那么这项生意可谓是无本万利,铁路部门委托销毁必有委托费用,再转手售卖又是一笔进账。姑且,我们相信公司并无违规意向,是管理人员个人所为,那么,公司未保管好物品,未达成销毁协议,造成扣押物品被流出售卖,是否应承担赔偿或处罚?对于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严格审查处理,并给予公众一个交代。 面对查扣物品被再次售卖,公众并非关心个人被查扣物品的流向,而是过程的透明度。此类售卖也决不止这一个微信群,在閑鱼等多个平台都能见到"安检查扣物品"的身影。要想解决公众的疑问,寻回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不是一句"不关我事"能解释的,而应公示查扣物品流通的过程,让公众看到一笔明白账。一方面不能回收利用的物品,销毁也应让人们能看到"死在哪儿"了;而另一方面,查扣物品之所以被售卖,说明有市场有需求,那么,对这些可回收利用的物品是否应更好利用?全部归于销毁即容易产生漏洞,也造成了物品的浪费。 对此类物品,笔者认为,可建立制度,委托销售,并公示账目收益和归处。既然物品取之于民,那么请给公众一个交代,而不是偷偷流入了个人的腰包。有关部门应尽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章制度,让"安检查扣物品去哪儿了"不再成为公众的千古疑问,让安检查扣物品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违规售卖安检查扣物品的薅社会主义羊毛现象决不能容忍放纵,不能任由一句解释、一个开除人员就堵了公众的嘴,应给予严厉处罚,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