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主要内容简介 主要描写的是一战期间,五个家族跌宕起伏的故事。 《巨人的陨落》是2016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Ken Follett 。 故事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死亡时都在不断的成长。他们在 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故事情节 小说是历史类的题材,差不多花了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阅读。抛开战争与国家间的利益纠纷不说,一战的起源仍然是奥地利大公的萨拉热窝事件。书中的时间线从1914年至1924年,由威尔士矿工家庭的姐弟、英格兰贵族兄妹、俄罗斯底层的孤儿兄弟、美国白宫的青年助理、德国外交情报界的名门之后五个家庭的爱恨纠缠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但是从三册小说的收尾来看,主人公更倾向于沃尔特与沫黛的爱情曲折的经历为主线,反而一战四年成了磨砺两人感情的试刀石。 刺杀事件发生以后,各国的外交人员都在试图寻找避免战争的方案。沃尔特是德国大使馆的武官,他的父亲与德皇交好。他听着父亲传来的讯息,生怕战争给他和沫黛的爱情带来阴影。随着试图阻扰战争的失败,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两个利益集体为了各自的利益奔赴战场。值得注意的是欧洲贵族的血统论是一个别样的梗,各国皇室之间大多往前推可以发现自己是沾亲带故的亲兄弟。尤其在战争初始德皇与俄皇相互间的通信试图挽救局面时表现出来的兄弟之情,奈何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贵族的政治联姻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没有发挥一定的作用。事实上随着历史演化的推进,新兴贵族还是没落贵族都在失去往昔的神圣地位,只是单一的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战争时期表现在英国的上议院,德国则是亲君的贵族,包括奥托;乃至俄国的封建贵族碧公主和他的兄弟。 随着战争的开始,出于盟约的约束英国远赴海峡对岸的法国参战。跟着使馆撤出的沃尔特奔赴战场,他与沫黛的隐瞒结合在第一部做了收尾。菲茨同样奔赴战场率领自己的部队奋斗在一线。不幸的是他第一次还没冲锋就躺在了担架上回到了战争的后方。紧接着做了军情处的官员负责监视敌情。 就这样我们跟随比利与沃尔特的视线,很容易地发现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虽然小说没有就具体的战争作为描写,采用了局部的点描写,可还是可以看到凡尔登、马恩河战役背后的死亡人数。这是一段血的历程,因为有了男女情感的连线才稀释了战争的可怕。战争依然是残酷的,随着战线的延长,比利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好在有关的主要人物都活了下来。 同时从第二部开始女权主义的觉醒到认可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一般来说也是从一战时期女性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得到了男人的认可。沫黛与艾瑟尔组合编成的小报对战争带来的伤亡做了详细的报道,并且时常刊登妇女来信。同时她们用自己的努力斡旋在男人之间,给妇女地位博取最大的利益。因为战争带来的消耗是史无前例的,男人离开留下的工作岗位不得不由妇女代替。然而工薪的减半对妇女来说又是另一种的不公平,所以沫黛与艾瑟尔得到了妇女最大的支持。 有趣的是历史类小说把两性结合写得如此登堂入室确实给小说增彩不少。我们为菲茨对艾瑟尔的爱究竟是猎奇还是真心实意揪心异常。但菲茨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贵族的作风与继承人的重要性一直把他塑造成一个保守的人物。他在回到后方以后,依然不曾重视对艾瑟尔的感情。试图用包养的方式来对待艾瑟尔,艾瑟尔有过动摇最终抛开了以往的感情,带着菲茨的私生子投奔到另一个男人。尽管爱情是幸福的,但是随着战后的议员竞选让艾瑟尔发现男人对于权利的渴望与地位的需要不得不让自己的利益让步。她才发现平等只是暂时的,往后的旅途仍然需要不断地博弈。 书中写到艾瑟儿与沫黛的决裂也可以视为两者对于各自阶层的利益之争。事实上沫黛除了固执的立场坚定,保留了一部分贵族的傲慢,对于女权利益的争取可谓功不可没。尤其是作为女性在男性政治场上的角逐不落下风。不知道有木有人意识到这也是封建时期以来留下的贵族女性沙龙的影响,让女性更方便接受政治上的消息传递。事实上,菲茨兄妹在小说一直是保守派的一方,对于认定的事物总要苛责苛刻。不管沫黛如何为了争取妇女的权利,她依然认可平民与贵族的身份不等。 俄国参战的主线是紧跟着沃尔特与格雷戈里的目光。此时的俄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无力负担战争的重责。虽然当时的俄国号称陆地上的霸王,从远近一百年的历史来看一次又一次解救了欧洲危机;但是阶级的矛盾深化,主君的无能表现都把战争带向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列宁的回国之旅有了德国军方的支持,这在历史中确有提及。布尔什维克的崛起,红白两军的对战,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我们都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俄国内战的一定了解与认识。用心的阅读人应该会发现跟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上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框架,顺便做了一定的艺术加工。而且相似的经历据某些史书记载同样适合某国的发展轨迹。 当然,布尔什维克确实在托派时期还是列宁时期一直得不到欧洲的认可,他们被视为笼罩在欧洲历史上的阴霾,是挑战贵族的异端分子。他们的革命吸引了欧洲各国的眼球,直接导致了一部分贵族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扶持白军,顺带把援助战争初期的物资加紧运回国内。 此外,美国的参战与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原则对于战后的巴黎和谈提供了一个基础,试图建立一个国际联盟。但是随着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双方和谈的你来我往,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十四点原则的初衷。随后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而之前为了争取美国人民的认同,威尔逊总统试图用全国演讲来争取利益,结果因为病倒被迫终止进行一半的演讲。最终总统的苦心得到了美国人民一定的认识。反对之声依然高涨。 讲到美国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主线格斯与罗莎。虽然全书篇幅有限,对于串联全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战争中期威尔逊总统试图斡旋战争双方和谈,迫使德国放弃无识别的潜艇政策给美国公民带来的伤害(想发国难财不死几个人怎么行,我表示认可。)而派遣最年轻的幕僚格斯前往德国与英国刺探可行性。结果和谈因为德国拒绝归还被侵占的土地而失败。格斯在此做了沃尔特与沫黛的联络人,又从菲茨那里得到了德国最新的情报。 罗莎身有残缺,却是一个有智慧且对政治有着高度敏锐嗅觉的女记者。格斯与罗莎的爱情可谓顺风顺水,格斯在接连两次爱情的失败已经迷失了对爱情的方向,罗莎的不时出现重现唤起了他对罗莎的崇拜与爱慕。他在得到总统首肯,利用(罗莎)记者对舆论的导向从而使美国民众知道德国军方的计划,被迫参加一战。这中间的曲折经历颇为跌宕起伏,人物涉及痞子列夫与岳父间的对决与格斯最后无视家人的劝阻以士官的身份参战。 碍于篇幅,顺便说说,列夫不是一个好角色,格雷戈里太过清晰的政治立场有点类似于人物觉醒,这可以对照着某国第一代的马列主义者,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他们两线并行的视觉见证了两个人物的命运轨迹。碍于篇幅不做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列夫依旧如此,格雷戈里则成了一个革命者。但是到了革命后期他对于革命的意义开始出现了动摇。他发现开启了一个朝代又无端重复了前一个朝代,甚至更可怕。人人自危,人人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余生。 当然,历史题材的小说都离不开宗教的影响,虽然全书只是很粗略的点名了他们的信仰,且从观点还是立场都严格遵照着自己的信仰。除了比利有点无神论的模样,他有点怀疑上帝的存在。不要忘记得是他在第一章被戏耍而得来的名号"上帝的比利" 拿到这本书时,我们大可以放心的阅读。我们不用计较历史人物对于战争的态度,因为战争确确实实在那发生。我们要做的是跟着重新经历一遍一战中小人物奋斗与突破的精神世界。 就这么多吧。小说毕竟就是小说。太认真不好。不太认真也不好。作者:读书流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