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使得我国的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以看成是当今社会从理论到实践需要我们去探索的热点问题。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笔者认为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最基础产业,我国始终是农业大国,只有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对经济、社会、生态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发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一,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我国水资源总体偏少,属于轻度缺水国家。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最为严重的问题是资源性缺水及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许多不利影响,特别是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在我国现有的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我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 第二,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为12%,有些地区不足2%,水蚀、风蚀都很强。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48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第三,耕地资源逐年减少,且退化严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2008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2172公顷,合18.258亿亩,离18亿亩的耕地红线很近。而且我国耕地的旱地比重占耕地面积的60%,缓坡、陡坡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土壤普遍缺养分,三分之一的耕地缺少有机质,70%以上的耕地缺磷,20%左右的耕地缺钾。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第四,农田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下降。我国的农田污染具体有化学肥料、固体废弃物、农膜等造成的污染。首先化肥的大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不仅导致农田质量遭到破坏,而且大面积化肥的施用,日益恶化了土壤的性状和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硬化和肥力下降。其次农田固体废弃物严重影响了耕地的质量。如农田和果园的残留物,诸如秸秆、杂草、落叶、藤蔓等。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导致农田土壤产生重金属污染问题,使得农产品质量下降,粮食、蔬菜、水果中含有镉、鉻、砷、铅等重金属超标、蔬菜化肥、农药超标、蔬菜硝酸盐含量偏高等现象。还有农膜污染问题凸现。原本的"白色革命"演变成"白色污染"地膜回收率低,土壤地膜残留平均每公顷约60公斤,地膜平均残留率达20%,严重影响了土壤环境质量。 针对以上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拟出以下对策以供参考。 第一,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 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各级政府应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使农业发展走上有序的道路。首先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为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对策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农业发展的模式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农业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要不断地开拓农业资源市场,不断完善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特别要重视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 第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域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 第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各级政府应该严格领会中央的方针政策。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及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则是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化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治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另一方面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对那些污染严重、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的耕地,该改种的就改种,该治理的就治理,该退耕的就退耕。农业部于2015年8月10日公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中从发展形势、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区域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了详尽的规划。各级政府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四,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 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点,政府应从总体上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扶持力度。一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应重点资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三是在农业科研运行机制与模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四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快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和传播。笔者认为教育农民尊重科学,科学务农,认清化肥、重金属、地膜等的危害,向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上转移精力。因为开发绿色食品能够有效地控制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并且能够严禁有害物质侵入耕地或食品加工区域中,使农作物和食品不受污染。同时绿色食品是高科技的产物,是先进的高科技成果与传统的农业精华有机结合的产物,绿色食品工程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它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单一的数量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由侧重经济效益向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转变,引导农民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态型农业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发展观,我国按照这样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终究会实现农业增效、增收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促进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我国国民的健康小康生活得以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