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对于人才的重视,国内许多城市都掏出了"真金白银",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上。落户、购房折扣……武汉、成都、等城市纷纷推出重磅"人才新政",近期,连北京、上海也在吸引人才政策上"加码升级"。(3月31日中青在线) 各地出台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助推本地发展,这的确是件好事。不过,综观这些人才大战,各地大多在"抢"字上做文章,而往往忽视了"如何用""如何留""如何造"等问题。其实,人才不仅仅在"抢",也在于让他们各尽其才,有用武之地;在于让他们能体现自身价值,愿在当地长期发展;在于不断肥沃土壤,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是要科学安排岗位,真正用好人才。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认为,考核一个城市在吸引人才上面的成效,不是看政府在吸引人才上花了多少钱,而是看这些人才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为这个城市发挥真正的作用。这才是考核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的最重要目标。当地政府和人才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要有"宁可小材大用,不可大材小用"的管理理念,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工作岗位,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专长,广泛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要不断优化人才使用环境,做到人尽其才,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身的价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深入了解人才,善于舞动"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双重纽带,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环境,让他们能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促使他们互相协作,扬长避短,最终在竞争合作中展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三是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与其到处"挖墙角",不如自己培养人才。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应注重树立科学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理念,着力构建系统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办学导向指向名师培养、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培训、考核和评价制度,努力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不断培养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人才队伍。 人才光靠"抢"是有限的,光靠"挖墙角"是短视的,只有不断肥沃人才培养土壤,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光明长远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