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梁家河》内心有种本能的蔑视,觉得这又是一本歌功颂德的范本,意义何在。可是,偶尔有一天,我听到了关于《梁家河》不一样的评论,从而引发了我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读完了这本书。说实话,我最初的认识被颠覆了。 习总书记能成为国家的领袖,不可否认,有前辈的功劳。可是,更多的难道不是自己努力付出的结果。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你不是,我不是,习总书记也不是。1968年的知识青年下乡锻炼,对于当时的青年来说就是人生的一次磨难。习总书记就遇到了这个坎,当年他还只有15岁,从繁华的皇城脚下,来到了陕西延安梁家河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各种的不适应和繁重的劳动使他很想逃离,可是,他有家不能归。这时候,他的一位长辈告诉他,既然已经无法选择,为何不坦然面对,扎下根,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句话,习总书记听进去了。 一个城市青年,经历了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苦难,终于成长为梁家河农民子弟的领路人,这种转变是很困难的,可是习总书记做到了,而且他干活从不"撒奸儿",这是他对苦难的承担,更是对自己的肯定。 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思想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是的,很多人深信这一点,习总书记也是,即使在梁家河那样知识匮乏的地方,他也从未放弃过阅读和学习,而且善于发现和尝试新事物,梁家河的第一座水坠坝、第一方沼气池就是科技改变耕种和生活模式的成功尝试。 正是有了对恶略形势的正确认识,有了扎下根来闯下一片天的毅力和决心,习总书记才迎来了凤凰涅槃的重生。 反过来想想自己,面对生活,我们想的最多的是什么?工资,家庭、孩子。我们抱怨工资太低,抱怨老公太忙,抱怨孩子一点都不懂事。可是,唯独没拿块镜子好好照照自己,透过镜中颓败的容颜,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曾经为了有个好成绩,我们熬夜到凌晨,曾经为了有个好工作,我们甘于大学枯燥的"三点一线"式生活。可是,为何踏入工作岗位之后,面对梦想和现实的直面碰撞,我们就因为小小的打击,小小的挫折,而自甘堕落呢。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一个个只知道抱怨的祥林嫂,我们停止了学习,停止了成长,甚至停止了思考。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可怜人"。 我们渴望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我们更想要的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获得,岂不可笑。难道我们不清楚,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人生是一个不断努力,不断攀爬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个奋斗的过程,那么又何以定义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如果感觉生活中诸事困扰,那就静下心来,做好当下的事。同时,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不要总站在自己的立场看自己,不妨站在别人的角度,站在智者的角度去审视一下自己,或许我们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公司需要充满责任和激情的员工,家庭需要充满爱和包容的成员,自己需要一个愿意为了梦想,而坚持不懈的自我本身,这一切都源于"我"。这是《梁家河》的精神内涵,也是"我"的真实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