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头等大事,由于责任重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从时间到地点都做了非常明确的统一规定,要求抓细抓实抓严,容不得半点马虎,有的地方甚至连上下课的铃声都全部统一,不允许有任何个性特色。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完全照搬照用,千篇一律。 可实际情况是,各地的校园安全形势并不相同,教育的对象及时间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不加区别地采用同一内容、同一形式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步调一致的安全教育,并不能完全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所处地域不同,面临的安全风险也并不完全相同,安全教育的内容应因地制宜。例如,同样是交通安全,对城市学生而言,"不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在有交通信号的人行横道,绿灯行,红灯停"是最重要的交通安全知识。但对于农村学生,尤其是偏远山村的小学生,却不见得是最有用的。因为山间小道或者乡村公路既没有斑马线,也没有红绿灯,甚至无从区分人行道和车行道。因此,"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和"绿灯行、红灯停"的交通安全知识对乡村小学生的现实意义远不如教他们如何避让车辆、不在马路上打闹做游戏、不坐黑车等知识有用。 鉴于有的地方根本就不通公路,因此,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就应变成道路安全教育,教学生如何过沟蹚水、翻山攀岩,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如果学校和老师还是墨守着上级的有关规定,还是照本宣科地讲"绿灯行、红灯停"的交通安全常识,而对于学生迫切需要的过沟蹚水、翻山攀岩之类的知识与技能一点也不涉及,这样的安全教育不论内容与形式如何华丽也是没有用的。 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同,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应区别对待。男生与女生、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等,对象不同,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就大不相同。如果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内容与方式,不仅教育的针对性差,有的甚至还适得其反。例如对学生进行防性侵的教育,对男生和女生,高年级和低年级,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就应对号入座。再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差别较大。 开展教育的时间不同,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应随之变化。一年有四季,时令不同,安全风险也就不同,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就理所当然不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对所有的学生均采用统一的教育内容和相同的教育形式进行安全教育,表面上看标准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能确保教育的落实,而实际的效果却大打折扣。例如,随着时令的变化,防火教育的重点、预防的措施、救火的方法都各不相同,学校和教师就要随季节的变化讲解和强调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各级各类学校要针对学校的实际分年级、分区域、分性别在不同的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安全教育活动。要做到一班一策,一人一计,分类施策,因人施教,少搞大一统的安全教育。要加大安全教育资源开发力度,编写安全教育学校读本,总结安全教育地方经验,培养安全教育专业人才,形成安全教育地方特色。对不符合实际的安全教育要求,要敢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