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农时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如遇到正月初一日则称"重春"。宁波地区此节有官、民活动,地方官"迎春",叫化子当"春官"。农家有"接春"、"闹春"活动,统称"闹春"。此俗民国时已废。 每近立春,有报春牛者进农宅持青铜小牛在米缸、谷仓或门口正反各绕三圈,还要唱吉词"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或口念"吉祥如意"。并推销木版印的"春牛图",上有当年二十四节气、梅伏期、潮汐等与农事有关的天文气象、现象预报。明清时宁波府县的官员于立春前一天迎春,立春日官员执仗彩,县官扶犁耙,先祭芒神、土牛,再至"先农坛"行田礼,后下田试耕,称"祭芒神"。还要雇乞丐穿官服,称"春官"。 农家这一天早晨起来要用牲酒、爆竹祭神,称"接春";用荠菜、艾草做春饼,饮春酒,然后下田试耕,称之为"打春""闹春",希望早种将有好收成。 彩仗迎春 明清时,知县于立春先一日以彩仗迎春。当天,县官从县衙至社坛祭芒神、土牛,然后下田扶一下犁把,举行试耕仪式,以示劝农,重视农事,祈求丰收。 叫化子做"春官" 迎春仪式后,县衙雇一名乞丐,饰以官服,令其坐在翻向的八仙桌上,由兵役抬着,跟在知县后,称为"春官",故俗谚有"叫化子做春官,也有这一日"。 接春 立春这一日,各农家以艾草拌和米粉作春盘、春饼,饮春酒,谓之"接春",祈求好收成。现在的春卷,相传系春讲演化而来。这天忌打破碗盏,以期太平。 报春牛 立春前,乡间还有报春牛、送《春牛图》习俗。丐头肩背裕链、手持青铜小牛,唱门春。进屋后,以青铜小牛在米缸、谷仓左右绕三圈。边绕边唱"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吉利话,并挨户送木版印刷的《春牛图》。图中心绘有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或手牵牛绳紧走,或看牛在吃草,四周环以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日子和潮水涨落时辰,相传以此可预卜当年农事的忙闲。农户对报春者酬以钱或年糕、槐。解放后多已不行,近年某些地区复有出现。 鞭牛迎春 人们都知道春节最热闹,殊不知,过去每逢立春前一天的"迎春"更是件万人空巷的大事。 "鞭牛迎春"是一种古老的节俗活动,此风始于先秦,到两宋时最为炽盛。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即有所云: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迎春牛,人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蟠雪柳,各相献遗。" 浙江、江苏两地,历来重视"迎春"。据载:明万历24年(公元1596年),戏曲家汤显祖在遂昌任上特向乡民送发"春鞭",并赋诗曰: 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耕田。 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胜在新年。 —自古都是官老爷执鞭,而汤显祖却给乡民发"春鞭",这在封建社会极为罕见,也可说是他鼓励农耕的一项创举。 又据清代的苏州史志反映:当时每到立春前,官府早早就督委坊甲,安排优伶官伎装扮出"观音朝山"、"昭君出塞"、"西施采莲"等赛神戏文。届日一早,前有知府正堂的全副仪仗开道,后面是花团锦簇的种种杂戏,再后面是知府大人亲自率领的全体僚属队伍,浩浩荡荡到城东门外去"迎芒种",读过祭文,上过礼品,迎来春牛‘春牛进城时,万人空巷,鼓乐喧天,众人唱社歌,潮水般涌上街"迎春",争相以手摸春牛。吴人认为,摸摸春牛一年里就会吉祥如意。有道是:"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 春牛到得官衙,知府和群僚们要守候到翌日立春时刻,再各执系有彩绸的木杖,行"鞭春"之礼。官僚们鞭打春牛,围观的百姓则纷纷以五谷抛向春牛,祈祷岁稳。过去"官老爷"出巡,鸣锣喝道,百姓要回避、肃静,而能放下架子"与民同乐"的,恐怕就此一举了。 打春牛 立春的习惯叫法是"打春",打春的前一天叫"迎春",要说这迎春、打春还有点来历呢。 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重视,到周朝的时候把务农的事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每年要举行迎春的仪式。农为行之本,春为一岁之首嘛,当然要隆重了。 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洗洗澡,穿上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聚集乡民,设桌上供,烧烧香,磕磕头,在供桌前做一个土牛,让扮做"勾芒神"的人举鞭打土牛,把这土牛称做"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 把土牛当春牛,也不知鞭打了多少年,后来开始打纸牛了。用纸糊条牛,里面装着五谷,就把这条纸牛叫"春牛"。在打春的前一天,叫"勾芒神"举鞭狠打。牛倒了,纸烂了,五谷四下流,象征打出了一年的五谷丰登。 又过了不知多少年,把打纸春牛变成了真春牛。据说,一个清廉的大官犯了罪,把他贬下去做小官。上任的那天,正是迎春,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众举行迎春仪式,"勾芒神"正在用劲鞭打纸春牛,他觉着可笑,提笔写了《春牛榜子》诗半首: 不得职田饥欲死, 儿侬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后,不再做那种可笑的事了,真心地关心起农事来,常常脱去官服,走到田间,和老农谈桑论麻。有时,他还从农夫手中拿过鞭,扶着犁把学犁地。上任的第一个春天,他就把迎春的仪式移在了立春那天,也不垒土牛,也不糊纸牛,搬来了犁子,拉来了黄牛,让衙役们弄个竹筒子扎在地上,里面装个绒鸡毛,看看究竟是什么时候立春。常言说立春时刻阳气升,他守着竹筒等啊等啊,等到了立春的时刻,只见那绒鸡毛轻轻地向上浮动,徐徐地出了竹筒,轻飘飘地上天了。就在那鸡毛轻轻地飘出竹筒时,他迎天扯了个响鞭,牛走了,犁动了,春耕开始了。他犁了一遭又一遭,直犁到日头落山的时候才回衙去。他回到衙里,有了诗兴,提起笔,在上一年写的《春牛榜子》 下边又添了两句: 岁首常思盘中餐, 脆鞭一响打出春。 就从这,人们把立春那天叫"打春"。也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这周朝兴起的迎春仪式全扔掉了。可是,迎春、打春的"目法依然在,打春牛的事儿在民间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