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养生保健话阴阳


  作者:阴阳转化平衡功-沈立明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宝贵的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在这只有一次的生命历程中,却记载着各自不同的人生品味。其中,就每个人的生命体质而言,有着健康与否和寿命长短的差异。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愿望。近年来,随着社会向前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养生保健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现在,大家都普遍认识到生命对于每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都事与愿违,"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者很少。相反,无数不幸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幸福是多样化的,不在于他(她)拥有财富的多少,穷人有穷人的欢乐,富人也有富人的苦恼。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必须有一副健康的身体和较长的生命,这才是完整的人生。钱是人挣的,但有钱却买不到命。人只要身体健康,能颐养天年,虽然生活平淡,依然不失享受人间天伦之乐。如果一个人没有好的身体,即使他(她)家趁万贯,官位显赫,也会遭受病痛的折磨,活在痛苦之中,使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更可悲的是,有些人正当壮年,事业如日中天,却一命呜呼。一切都化成过眼云烟,留下无尽的遗憾,成为人间悲剧。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且,有命才能享受人生,做自己和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世间之事,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健康是福,贵在知足常乐。所以,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健康长寿,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善待自己,珍爱生命。因此,如何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已成为当前人们的热门话题。
  养生,是人类生活中一直都在不断追求和探索的问题,并且,前人还给我们留下很多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生,就是遵循人的生理规律和顺应自然法则,来调节人体,使其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维护和颐养生命,所采用的各种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并能延年益寿的方法和手段,都属于养生的范畴。其中,也包括医事活动。养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养生是各种养生方法的总称;狭义的养生是春季的一种养生方法。由此可见,养生就是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身体健康的人群,要早做保养和维护,即未病先防;二是对有病的人群,要进行及时调治,使病从浅中医,或已病防变。养生与治疗是相辅相成的,现实中,二者之间是养中有治,治中有养,密不可分。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好人的生命体质。所以,我认为,治疗是养生的特殊手段,隶属于养生的范畴。通常养生与保健是并称的,实际上,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区别。保健,即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养生是保健的方法和手段,保健是养生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对养生方法和手段是否得当有效的检验。概括地说:养生保健,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保养维护人的生命体质,使其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意思。
  从养生的定义来看,它的方法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如体育运动、武术、气功、舞蹈、散步、瑜伽、修禅打坐、导引吐纳、医药卫生、饮食、适度劳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养生的方法和手段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动养;二是静养;三是食养。
  动养,它的要点是在"动"上。动的释义是: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所以说,动养是指通过自身的形体运动或借助外力作用于人体,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和改善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外通经脉,内调脏腑以及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方法。但是,动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所以,动养又有主动动养和被动动养之分。主动动养,也称自身动养,它是养生者,在自己的意识主导下,通过自身采取一定形式的肢体运动,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如打球、跑步、散步、打拳、做动气功、八段锦、五禽戏、跳舞等;被动动养,也称外力动养,是养生者通过借助并接受外力对身体的接触作用,来调节机体,消除不适或病痛,达到自己的保健目的。如按摩、推拿、针灸、拔罐、理疗(电力、热力、磁力)、外敷(药力)、刮痧等。通常所说的动养,主要是指主动动养而言。
  静养,它的要点是在"静"上。静的释义是:停止的,与动相对。所以,静养,是指人体或站或坐或卧,但身体必须是趋于相对静止状态,而且,特别要心静无杂念或意守人体某个部位,或以意导气外静内动。同时,要全身放松,有的还要求配合呼吸,最好能使自己进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忘我的最佳境界,来养心、养性、养神,让人"形与神俱",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如站桩,大周天,小周天,修禅打坐,吐纳导引,静气功,龟息法,胎息法等。
  食养,是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通过饮食形式,从食物或药物中,摄取人体生命赖以需求的营养物质或有利于疾病治疗康复的有效成分,起到更好地维持生命和消除疾病的作用,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效果。如各种饮食、口服药品、保健食品等。
  从上面介绍的养生方法和涉及的范围来看,人在行、站、坐、卧、吃、喝、拉、撒、睡中,无不蕴含着养生的法理。既然如此,我们按照其中的方法去做,是否就能起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现实养生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因为身体不好,本想通过一些养生方法,来祛病健身。但经过一段时间养生后,过去的病不但没好,反而越养越重;也有原来的病虽然好了,可是,顾此失彼,其它身体部位又出现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保健意识比较强的人,平时身体本来很好,但经过一定的方法养生后,身体不但没有维护好,却出现了异常。那么,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难道这些养生方法有问题,起不到保健的作用?令人疑惑不解。
  养生,除了要去掉那些不良有害的生活习惯和嗜好外,更重要的是必须遵循人的生理规律和顺应自然法则,结合自身的体质,来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调节疾病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目的。怎样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养生方法呢?这是养生的关键。可是,很多养生的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只是在盲目地进行养生。
  养生,虽然方法繁多,形式也多样化,并各有特点,但是,道家认为,最终都要殊途同归,即万法归宗。什么是万法归宗?宗,即宗旨、目的。在道家看来,世间的一切事物,虽然形式多样,而且变化多端,各有不同,但其本质和目的是一样的,都要同归于道。可见,万法归宗的结果,就是要归属于道。
  那么,什么是道?它的内含是什么呢?
  做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在《易经·系辞》中明确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道和它的内含,指的就是阴阳以及运动变化规律。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从发生、到成长、最后消亡,都是阴阳运动变化作用的结果,及其所体现的自然法则。
  何谓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抽象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立的统一体,它的运动变化规律概括地说,就是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这些基本内容。其中,对立、互根是阴阳存在的基本前提,也为阴阳消长、转化运动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对立、互根,也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人体的阴阳失去了对立、互根的关系,就会"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现象,说明人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消长、转化是阴阳的运动形式,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二者只有在不停地消长、转化运动,才能维持动态平衡,也为阴阳对立、互根的存在提供保障。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只有正常消长、转化,处在动态平衡状态下,才是维持生命健康的体现。
  说了这么多,养生和阴阳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根据中医的理论观点,人体得病的原因虽然很多,如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房劳过度等。但最终的致病机理,却不外乎阴阳失调。即肌体在各种病因的侵袭作用下,打破了阴阳原有的生理平衡。现在,我们化繁为简,把错综复杂表现各异的疾病,按照阴阳偏盛偏衰的失调表现,主要归纳总结为三种病理形式:一是阳盛阴虚。即阳的部分太过,阴的部分不及;二是阴盛阳虚。即阴的部分太过,阳的部分不及;三是阴阳两虚。即阴、阳两部分都不及,没有达到正常阴阳动态平衡的阈值。形成阴阳两虚的原因,是由不及的一方导致并发展而来。即"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最后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属于病理状态下的阴阳平衡。针对阳盛阴虚和阴盛阳虚的病理表现,中医会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泄之","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治疗原则,使偏盛偏衰的阴阳达到平衡;对阴阳两虚的病理表现,要采取阴阳双补的原则,使其由病理平衡恢复到生理平衡。在养生的时候,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遵守这个原理,把失调的阴阳调节平衡,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怎样才能通过养生的方法,把失调的阴阳调节平衡呢?
  阴和阳是人体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两种能量体现。那么,人在运动或静止的时候,阴和阳对人体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人在运动或静止的状态下,对阴和阳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就动养和静养而言,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是养生的关键。
  根据《周易》的理论和太极的运动原理,认为"阳主动,阴主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意思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由阳来主宰的。而且,运动能使阳气生长;相反,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之所以处于静止状态,都是由阴来主宰的。并且,静止能使阴气生长。在人体,中医理论认为,当肌体处在运动状态时,能振奋体内的阳气,使阳气生长的同时,又会消耗一定的阴,即营养物质。所以,人体在运动的情况下,是个"阳长阴消"的过程;当肌体处在静止状态时,体内的阳气就会潜伏入阴并减弱,使阴气逐渐生长。所以,人体在静止时,是个"阴长阳消"的过程。若入静使阳伏(消)阴长达到一定程度,人就会慢慢进入似睡非睡、虚无忘我的境界,甚至神游梦乡。只有弄清人在运动和静止时,阴阳的消长、转化规律,才能明确养生的法则,为我们选择动养或静养方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指导作用。否则,你所谓的养生是盲目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在选择养生方法时,必须要根据自身的体质,辨清人体的阴阳所属状态,即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阳两虚、阴阳平衡四种表现形式,来确定自己属于其中的哪种体质类型,要因人而异,有目的的选择养生方法。下面,就针对这四种阴阳不同类型体质的人群,各自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养生方法,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如果你是阴盛阳虚的体质,就适合选择"动养"。这样,你会在运动过程中,振奋体内的阳气,使不及的阳得到生长。同时,又能消耗太过的阴,令其阳长阴消,把阴盛阳虚的体质,通过"动养"调节恢复到生理平衡,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像这种类型的人,若要选择长期静养的话,会生阴抑阳,无疑似"雪上加霜",使阴盛阳虚的病理加重。一般而言,动养重在调身,它能增强体质的耐受力和肌肉的力量,以及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动养的特点,是消耗体能大,促进新陈代谢快。动养一定要有度,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新陈代谢越快的人,寿命反而越短。如一些运动量大的体育项目的运动员,他们为了拿到好成绩,过度地训练,平时看似身强体壮,实则形壮神疲,外强中干。所以,这些人的寿命大多低于平均寿命。经常参加动养的人,他们信奉的格言是:"生命在于运动"。
  二、如果你是阳盛阴虚的体质,就适合选择"静养"。让体内太过的阳潜伏入阴并逐渐减退,使不及的阴得到生长,令其阴长阳消,把阳盛阴虚的体质,通过"静养"调节恢复到生理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像这种类型的人,若要选择长期动养的话,会阳生阴耗,无疑似"火上浇油",反而使阳盛阴虚的现象加重。静养之法,大都有着比较深奥的内含,不要简单的理解为休息。静静的休息,虽然也属于静养的范畴,但它是静养方法中层次最低的原始方法。单纯的休息,是不能激发调动起人体内在的潜能。所以,在静养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领悟其真谛,勤加修炼,才能更好地养心、养性、养神,收到"形与神俱"的效果。静养的特点,是消耗体能少,给人体储备了充足的赖以生存的能量。一般而言,凡是能长期坚持静养并得法的人都很长寿。因此,有人总结说:"长寿在于静养"。
  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参加动养或静养的人,必须要动后有静,静后有动,动静兼顾。二者只是相对而言,互有侧重。若久动少静,或久静少动者,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素问·宣明五气篇》)的现象发生。
  三、如果你是阴阳两虚的体质,在调整上,就必须采取阴阳双补的方法,来增补阴阳阈值。这样,才能使其由原来的病理平衡恢复到生理平衡。根据"动则生阳,静则生阴"的理论为指导,对此,我们在养生时,要动增阳长,静助阴生,动静兼修,使阴阳不偏不倚,相得益彰。但需要注意的是,采取动养时必须慎重,要选择动作比较缓慢的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切不可动作太过剧烈,运动量也不要太大。否则,会导致"动则生阳"的同时,又会过度的消耗阴,出现"阳长阴消"的现象。
  四、如果你是阴阳平衡的人,说明平时身体健康。在养生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方法,要维护好这种生理平衡。如何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可以参照"阴阳两虚"的人,使动静得当,阴阳中和,不偏不倚。不同的是,阴阳平衡的人,在动养中运动量和幅度可以相对大些,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尺度,运动后以全身轻松舒畅,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不感到疲惫为宜。否则,长期做剧烈运动,会使体内的阳气经常处在亢奋状态,同时,对阴性能量消耗过度引起体能透支,打破阴阳原来的生理平衡。如此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因运动不当,引发"阳盛阴虚"出现阴阳失调。相反,长期静养少动,也会引起"阴盛阳虚"的病理变化。这样的养生,是与保健的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有些人虽然是掌握了一定的养生方法,但是,并没有真正地领悟养生之道。
  动养和静养,二者又都是建立在食养的基础之上。食养,是动养和静养的前提,人只有通过饮食不断地摄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才能为动养和静养提供基本保障。在动养或静养的过程中,如果再配合合理的食养,会事半功倍加快调节阴阳平衡的速度。不仅如此,通常单独的食养也是改善体质,防病祛病,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从目前的中药典籍所收载的药物来看,人们日常食用的五谷杂粮和各种果蔬,几乎都在中药的行列。凡是中药,都具有性味、归经、功效与治疗的作用。就药性而言,有寒、热、温、凉之别。根据阴阳的划分,寒、凉为阴,温、热为阳。中医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这就是说,凡是具有温热药性的药,都可以治疗因寒凉之邪导致的疾病;凡是具有寒凉药性的药,都可以治疗因温热之邪导致的疾病。因此,"阳盛阴虚"体质的人,可以用寒凉性质的药来调节。"阴盛阳虚"体质的人,可以用温热性质的药来调节。所以,概括地说,一般具有食养功效的饮食和药物,大体可以分为调阴、调阳两大类,用来调节阴阳平衡。对这方面的内容,在后面中医体质辨识中,会有详细说明。食养,包括饮食养生、药物养生、保健食品养生三个方面。
  饮食养生,是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适合人体所需的营养饮食,来改善人的机能活动,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一种养生方法。常言说:"药补不如食补"。饮食养生,看似简单的吃喝,实则包含着很多学问。一日三餐,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在中医理论中,就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如元代御医勿思慧著的《饮食正要》一书,完整地总结了食疗这方面的内容。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告诉我们饮食养生的法则要"食饮有节"。在这简要的四个字里,却包含着多方面的含义:一是饮食要节制。一日三餐,不能过饥或过饱,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平时少吃零食;二是饮食要洁净,对不干净或变质发霉的食物不能食用;三是合理膳食。大家都知道:糖、脂肪、蛋白质,是人生命活动的三大营养要素。合理膳食,就是要保持营养均衡,吃出健康。它是饮食养生保养身体和调节疾病的关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以"五谷为养"。但是,在饮食养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结构和合理搭配。正常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搭配方法:主副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干稀搭配。不要嗜食、偏食。一日三餐,还要本着早晨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的原则。饮食要清淡,适当的多吃点水果,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调节好阴阳的平衡。药食同源。若有特殊需要的人,可在食材中选取适合自己需用的原料,将其制成饮食来调节体质。如体内有湿热的人,可选用赤小豆、苡米、绿豆、冬瓜、苦瓜等,健脾清热利湿。把食物赋以药用,体现"凡膳皆药,寓医于食"。此外,还可以在饮食烹调过程中,加上一些能增强人的体质和有利于疾病调治的药材,所烹调出的饮食,叫药膳。这样,使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合用,食药一体。既有营养价值,又能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具有调和阴阳平衡的作用。因此,唐代医家孙思邈就主张:"凡遇疾病,当先以食治","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从他的观点中可以看出,饮食养生不仅可以摄取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防病治病。
  药物养生,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念中,认为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药的各种性味和功能以及配伍等作用,来延缓人体衰老,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方法。药物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治病的,尽管有些药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但它也不能乱吃。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里所说的"毒",不一定非是药物自身有毒,而是指应用不当,也会像"毒"一样对人体造成伤害。对此,中医有句话说的好:"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救人无功"。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参虽补无毒,若应用不当,也可以使人致命,大黄虽苦寒峻猛攻下,应用得当,仍有救人之功。临床上,以毒攻毒治疗疾病的例子也是常见的。关键是要辨清人的体质,因人施药。在现实中,因药养失当误服药物的例子是非常多见的。所以,药物养生,必须在专业或精通医理药理的人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方能准确用药。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切不可轻信他人和自己盲目试药,以免对肌体造成无故的损伤。而且,不宜久服,要适可而止。不要因药养不当加重病情或过度,打破原有生理或调节后的平衡,出现新的阴阳失调,引发其它疾病,甚至危害人的生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庸医杀人不用刀"的道理。
  保健食品养生,根据我国199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称:"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从《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实施时间来看,保健食品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尽管时间不长,目前,各种各样的保健食品充斥市场,发展迅速,品种繁多。由于保健食品不同于一般饮食,又与药品有所区别,所以,这给保健食品生产和经销商的宣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宣称既有超越饮食的营养价值,又有药物无法替代的功效,把它说得像长生不老药一样。而且,价格不菲。保健食品真的有如此神效吗?笔者近几年来,对上百名八十五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进行调查得知,他(她)们当中很少有人吃保健食品,有的生活在边远农村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保健食品。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越是高寿的人,吃保健食品所占的人数比例越少。这说明,吃保健食品可能会长寿,但长寿不一定非吃保健食品。由于保健食品只适宜于特定人群,并非是人人可以食用的灵丹妙药。所以,在此奉劝那些"有病乱投医"的消费者,购买服用保健食品时,一定要慎重。因为,各种保健食品都有个自不同的功效和适用人群。如果需用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产品。这样,才能有利于身体,对调节阴阳平衡有所帮助。
  上述对如何采取合理的动养、静养和食养的方法,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有道是: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总之,一句话,就是"法于阴阳"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平衡为目的。阴阳,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看了上面的论述后,你还有些茫然不解的话,下面,我再结合太极的运动变化原理,直观地把动养、静养和食养对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做进一步的综合阐释,希望你能更好的理解和感悟。
  太极,是由阴和阳两部分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也是表达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缩影。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以代表整个宇宙,也可以代表宇宙中的每个事物。是整个物质世界统一结构的模式,无论从宏观到微观,都遵循这个规律。如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太极,人体内部所有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甚至细胞,这些构成人体的每个部分又都分别是个小太极。也就是说,人体这个太极是由无数个小太极组成的。当人体无论是哪个脏腑组织部位患病,出现阴阳失调,实际上就是代表这个组织部位的太极出现了异常。所以,太极也是阴阳运动变化形式的缩影和代名词。它的形成是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养生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或进行调节,把患病部位表现异常的太极恢复正常,使之动态平衡。
  太极图,是阴阳运动变化的模拟。现在,根据太极在人体内不同变化的几种表现形式,以及在养生过程中,对它们的调节作用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模拟说明。这样,你会一目了然的感知,如何养生保健才能调节阴阳平衡。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达到和谐统一的。在人体,阴阳不断地消长、转化运动、维持正常动态平衡,不仅是生命存在的保障,也是健康的象征。如阴阳平衡的人,太极的表现形式是:
  从上图看,阴阳动态平衡,说明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健康的标志。也是阴阳失调无论哪种体质类型的人,通过养生调节,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人健康才能长寿,要想长寿必须长期保持和维护好阴阳这种动态平衡的关系。所以,阴阳平衡的人,在养生时要遵守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动养和静养兼顾,食养要调阴与调阳并施,保持阴阳对等;二是长期喜欢动养的人,会使体内阳生阴耗,容易导致阳气偏盛。平时,除了要注意适当的静养外,在食养上,还要多食用些滋阴的饮食,使阴阳调和;三是长期坚持静养的人,会使体内阴生阳消,容易导致阴气偏盛。平时,除了要注意适当的动养外,在食养上,还要多食用些具有补阳功效的饮食,使阴阳平和。否则,即使你现在身体健康,天长日久也会因保养失当,出现阴阳失调。如平时多动少静又经常做剧烈运动的人,使人体经常处在阳长阴消的状态,再加上喜食温热助阳之物,时间久了,必然导致阴阳失调,出现阳盛阴虚的病理变化;相反,平时多静少动的人,经常使人体处在阴长阳消的状态,再加上偏食寒凉滋阴之物,时间长了,必然导致阴盛阳虚的病理变化。如图:
  这两个图,不仅说明了阴阳平衡的人养生不当的后果,也表示了人体因感受不同性质的病邪后,由健康状态到发生不同疾病的变化过程。当人体出现阴阳失调后,必须根据不同的病理反应,确定相应的养生方法,使失调的阴阳,也就是异常的太极重新恢复正常,达到养生祛病保健的目的。
  对于这两种阴阳失调的表现,要逆势而为,采取"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及早进行调整。如阳盛阴虚的人,要"损阳补阴"尽量多静养,少做动养,更不宜做剧烈运动。同时,在食养上,要多食具有滋阴抑阳作用的饮食和药物,让阴长阳消,使之重新恢复正常平衡;阴盛阳虚的人,要"损阴补阳"相对多采取动养,适当的静养。同时,在食养上,要多食具有补阳抑阴作用的饮食和药物,让阳长阴消,使阴盛阳虚者恢复成阴阳平衡的人。除此之外,若是这两种阴阳失调的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治的话,它还会向以下两个方面发展变化:一是"阴损及阳"或"阳损即阴",出现阴阳两虚的表现。阴阳两虚,属于病理性平衡。尽管这种人的体质机能低下,活力不足,但它也说明人体有"趋衡性"和自我调节的功能。如图:
  这个图,虚线的圆圈表示阴阳平衡时正常的阈值,虚线圈内缩小的看似阴阳平衡的太极图,就是阴阳两虚的表现。阴阳两虚的人,在养生调节时,要阴阳双补增加它的阈值。具体方法可以参照阴阳平衡的人进行,只是在动养上要选择比较缓慢的运动。而且,运动量也不宜大;二是病情进一步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病情虽然加重,但仍属于阴盛阳虚或阳盛阴虚阶段,可按其辨证调治;第二是"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出现"亡阴"或"亡阳"阶段。到了这个阶段,说明人已经面临死亡,如果不能起死回生的话,标志着代表人生命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已经消失,即死亡。这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接受的事实。
  阴阳,这四种不同的运动变化形式,不仅仅是对一般人群体质类型的划分,同时,也表述了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它把人体的生理和各种疾病所表现的不同病理反应,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关于人的体质类型的划分,还有其它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是在本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或者说,都可以归属于本法之中。如"中医体质辨识",是目前常见的而且影响最大又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一种分类方法。它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类型。现在,就和大家一起探讨认识中医体质辨识中的每个类型与阴阳之间的联系,以便加深理解对其阴阳类型的划分和归属以及如何辨证养生。
  一、平和质
  所谓平和质,就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无不适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
  (一)体质特征表现
  两目有神,听力灵敏,面色红润,肤色润泽,嗅觉通利,唇色红润,头发稠密光泽,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和食欲良好,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二)阴阳表现类型
  此类人群,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属于阴阳平衡型。
  (三)调节阴阳平衡等式
  阳[动养+调阳]=阴[静养+调阴]
  等式说明:
  这个等式,是由动养、静养和食养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因此,动养、静养和食养,就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砝码。其中,动养主生阳;静养主生阴;食养具有调阴和调阳的功效,可以根据不同体质的阴阳表现类型,来决定如何调阴调阳,使阴阳平衡。它包括饮食养生、药物养生、保健食品养生三个方面。在此,关于食养的内容,我们将着重介绍饮食养生和药物养生两个方面。
  平和质的人,阴阳平衡。所以,动养与静养要兼顾,张弛有度,不偏不倚。在食养上,要合理膳食,摄取人体均衡的营养物质,不要过饥或过饱,偏寒偏热。若是动养和静养、饮食得当,一般不需药物调理。平和质的人养生的法则,是必须保持好阴阳原有的平衡。
  二、气虚质
  所谓气虚质,是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低下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一种体质。
  (一)体质特征表现
  平素气短懒言,语音低弱,容易疲乏,精神不振,自汗,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无力。
  (二)阴阳表现类型
  气属于阳,气虚为阳不足。在阴阳的对立统一体中,阳若不足,说明阴盛。此类人群,属于阴盛阳虚型。
  (三)调节阴阳平衡等式
  阳[多动养+调阳(补气)]=阴[少静养+调阴(抑阴)]
  等式说明:
  气虚质的人,属于阴盛阳虚。根据"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在动养和静养上,要多动少静。目的是尽量通过多做动养来振奋体内的阳气,使阳气得到生长的同时,还会消耗一定的阴,令阳长阴消。但选择动养的方法要柔缓,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量也不要大,可以经常间歇性地运动,不能太过,也不可不及,要量力而为。若运动量太大或剧烈,会导致"劳则气耗",出现气喘现象。多动少静,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多动就忽略了静养。适当的静养,才能为更好的动养提供体力保障。所以,静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静养最好选择外静内动的方法,如小周天、浑圆桩、静气功等,来调动体内真气,激发人体潜能。在食养上,要采取调阴与调阳相结合,既要补气虚之不足,还要抑阴之太过。饮食调理,宜常食用小米、大麦、粳米、黄米、黄豆、白扁豆、蚕豆、豌豆、红薯、白薯、山药、土豆、胡萝卜、香菇、牛肉、鹅肉、鹌鹑、兔肉、鲢鱼、鳜鱼、鳝鱼等。药物调养:气虚质,主要是补气。常用人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等药;其次是抑阴。要想抑制阴的太过,必须用与阴相对立的阳来制约。可见抑阴,实则就是补阳,让阳长阴消。所以,在补气的同时,还要佐以温中补阳之药。常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中,用鹿茸、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等补阳,以加强气的生化。忌用耗气苦寒伤阳的饮食和药物。如槟榔、空心菜、大黄、黄连、苦参等。由此可见,气虚质的人,通过多动少静,补气抑阴的养生方法,必能很快使失调的阴阳恢复平衡。
  三、阳虚质
  所谓阳虚质,是由于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发凉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体质。
  (一)、体质特征表现
  平素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或有齿痕,脉沉迟。
  (二)、阴阳表现类型
  阳虚,与其相对立的阴必亢盛。此类人群,属于阴盛阳虚型。
  (三)、调节阴阳平衡等式
  阳[多动养+调阳(补阳)]=阴[少静养+调阴(抑阴)]
  等式说明:
  阳虚质的人,在调节阴阳平衡的等式上,与气虚质基本上是相同的,二者同属于阴盛阳虚型。因此,在动养和静养上,要多动少静,目的是让"阳长阴消",有利于阴阳平衡。阳虚则寒。在食养时,要补阳抑阴,宜多食补阳温中益气之品。如饮食调理,可常吃韭菜、牛肉、羊肉、狗肉、辣椒、生姜、荔枝、菠萝、桃等。少吃西瓜、梨等寒性的水果;药物调养,分补阳和抑阴两个方面。补阳宜用鹿茸、巴戟天、肉苁蓉、杜仲、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等。抑阴可用温中和补气之药,以助阳气。像附子、肉桂、干姜、人参、黄芪、白术等。这样,通过多动少静加上补阳抑阴,就会把阳虚质的人阴阳调节平衡。
  四、阴虚质
  所谓阴虚质,是由于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不足,使脏腑器官组织失去濡养,以内热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体质。
  (一)、体质特征表现
  手足心热,或面部潮红,口燥咽干,喜冷饮,盗汗,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二)、阴阳表现类型
  阴虚,说明与它相对立的阳亢盛。所以,此类人群为阳盛阴虚型。
  (三)、调节阴阳平衡等式
  阳[少动养+调阳(抑阳)]=阴[多静养+调阴(滋阴)]
  等式说明:
  阴虚质的人,属于阳盛阴虚,与阳虚质的阴阳类型恰恰相反。调整时,要损亢盛太过之阳,补不及之阴。在动养和静养上,要少做动养多静养,使阴长阳消。但动养时要注意,不宜做剧烈运动,而且,运动量要适当,"不妄作劳",适可而止。若运动量大和剧烈,会导致阳长阴耗,不利于调节阴阳平衡。阴虚则热。在食养上,要以滋阴为主,辅以抑阳。饮食调理,宜吃甘凉滋润食物。如黑大豆、黑芝麻、豆腐、豆浆、银耳、茼蒿、西红柿、葡萄、桑葚、雪梨、柿子、木瓜、无花果、鸭肉、甲鱼、蚌肉、兔肉、猪肉、百合、菠菜等。忌食辣椒、葱、姜、蒜、韭菜、羊肉、狗肉、酒类等,辛辣温热伤阴之物。药物调养,需滋阴和抑阳兼施。滋阴,可选用女贞子、旱莲草、麦门冬、天门冬、石斛、黄精、玉竹、沙参等药。抑阳,要佐以潜阳和退虚热之药,以平抑太过之阳。如龟板、鳖甲、龙骨、牡蛎、知母、黄柏、地骨皮等药。如此,必能使不足之阴得到滋补和生长,亢盛之阳得以制约和消减,因此,达到阴阳平衡。
  五、痰湿质
  所谓痰湿质,是由于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导致痰湿凝聚内停,以其性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
  (一)、体质特征表现
  形体肥胖,腹部肥大,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腻,苔腻,脉滑。
  (二)、阴阳表现类型
  痰湿的形成,简述之,是与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使脾失健运、升清,肺失宣降,肾失主水等,气化功能失调有关,导致痰湿聚积体内。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湿为阳气不足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以此类人群,属于阴盛阳虚型。
  (三)、调节阴阳平衡等式
  阳[多动养+调阳(补阳气)]=阴[少静养+调阴(化痰利湿)]
  等式说明:
  痰湿质的人,大多身体肥胖。因为胖人气虚痰湿过盛的特点,所以,在动养和静养上,要多动少静。其目的,一是通过多做动养,来振奋体内的阳气,使动则生阳的同时,还会消耗一定的阴,令阳长阴消;二是根据"质能转换"的理论,认为:宇宙中的物质,一部分是以质量形式存在的,另一部分是以能量形式存在的,能量和质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此,可以通过这个原理,进行适当的多运动,促使人体的质量向能量转换,再把转换来的能量通过运动消耗掉,起到减肥的作用。痰湿质的人,运动不宜剧烈,但运动量可以适当大些,每次运动最好能多出点汗,使湿随汗出,有利于痰湿的消散。在食养上,调阳要补阳补气,以助人体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调阴要化痰利湿,以消除痰湿之邪。饮食调理,宜常吃冬瓜、红小豆、扁豆、薏苡仁、白萝卜、南瓜、菌类、紫菜、竹笋、洋葱、金橘等,能够通宣理肺、健脾益肾,有利于化痰利湿的食物。饮食要清淡,忌食生冷性寒的饮食和肥甘油腻容易生痰的食物。如柚子、李子、柿子、海蟹、贝类海鲜、糖、肥肉等。药物调养,化痰用橘红、陈皮、半夏、瓜蒌等。利湿用苍术、茯苓、冬瓜皮等。补阳用巴戟天、补骨脂、附子、肉桂等。补气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通过上述方法的调整,就能扶正祛邪,使阴阳平衡。
  六、湿热质
  所谓湿热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体质。
  (一)、体质特征表现
  面部油光发亮,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粘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阴阳表现类型
  湿热质,是由湿邪和热邪相互搏结侵犯人体,所引起的体质特征。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和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病邪,它们是如何相互搏结侵犯人体的呢?热附于湿,湿是热的载体。湿热侵犯人体有两个途径:一是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体的因素,使湿热病邪从肌肤乘虚侵入人体;二是内湿停聚,久蕴化热所致,它的形成与痰湿的病理机制是基本相同的。虽然湿热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病邪搏结在一起,但以湿重于热为多见。湿伤阳气,所以,此类人群,属于阴盛阳虚型。特殊情况,也有热中挟湿,出现热重于湿的现象。热伤阴津,这种人,则为阳盛阴虚型,与前者在治疗调节上是有区别的。在此,只说明前者。
  (三)、调节阴阳平衡等式
  阳[多动养+调阳(补阳气)]=阴[少静养+调阴(利湿清热)]
  等式说明:
  湿热质的人,是因湿邪和热邪内蕴所致。湿为阴邪,易遏气机,损伤阳气;热为阳邪,其性上炎,耗伤阴津。一些不明白医理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湿和热,一阴一阳,一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一个其性上炎,能助阳疏通气机,并能耗伤阴津消除湿邪,两邪之间相互制约,对人体也不会形成伤害呀?事实并非如此,凡是病邪侵袭人体,都会损伤人的正气。湿、热之邪,虽然性质不同,但二者相互搏结侵犯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比单一致病危害更大。由于热附于湿,所以,调节时要以除湿为主,湿去热自消。但湿邪为病,因其性粘滞往往缠绵难愈,需要耐心调理方能除之。在动养和静养上,可以采取多动少静的方法来调理,促进机能代谢有利于消除湿邪。在食养上,调阴要以利湿为主,湿祛气机才能通畅,阳气也不会再受损伤,使热无所附。再辅以清热燥湿,以利湿清热,邪去人安;调阳要佐以补阳补气,目的是补阳被湿伤之不足和防清热伤阳之弊。补气可以恢复失调的内脏功能,加强利湿的作用。因此,饮食调理宜清淡,可常吃红小豆、绿豆、薏苡仁、莲子、芹菜、黄瓜、丝瓜、冬瓜、白菜、荠菜等食物。也可以适量吃苦瓜、西瓜、苦苣等。忌食辛辣油腻甜食,如辣椒、韭菜、生姜、羊肉、烹炸、烧烤、肥肉、鲇鱼等。药物调养,利湿用藿香、佩兰、苍术、薏苡仁、泽泻、云苓、猪苓等。清热利湿和燥湿,用木通、茵陈、黄连、苦参等。补阳用附子、肉桂等,不仅可以补阳护阳,还能引火归元。补气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等。通过采用上述养生方法的调理,就可以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使阴阳平衡。
  七、血瘀质
  所谓血瘀质,是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以淤血内阻为表现特征的体质。
  (一)、体质特征表现
  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脉络紫黯增粗,脉涩。
  (二)、阴阳表现类型
  血瘀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是由气虚、气滞、血寒所致。在此,着重说明与这三种血瘀有关的养生方法。中医理论认为,血液在血管内运行,全赖气的推动。如果气虚推动血液循环无力或气滞不能行血,就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血瘀。所以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或因寒邪入体,闭阻经脉,损伤阳气,使血液凝涩运行不畅,而导致血瘀等。气为阳,血为阴,阴聚阳散。血瘀为阴聚,阳气不足对此不能行散。所以,此类人群,属于阴盛阳虚型。
  (三)、调节阴阳平衡等式
  阳[多动养+调阳(补阳气)]=阴[少静养+调阴(活血)]
  等式说明:
  血瘀质的人,必须以活血化瘀,疏通经脉做为调养的法则。在动养和静养上,要多动少静。多动,能振奋体内的阳气,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利于血瘀的消散。运动量和幅度要根据血瘀的不同原因来确定。如气虚导致的血瘀,虽然提倡多动,但幅度不宜大。否则,会导致气喘现象。气滞、血寒引起的血瘀,可结合自身情况,运动量和幅度相对可以稍大些。静养,要选择外静内动的方法,以意行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食养上,调阳要温阳祛寒,补气或行气,以助血液循环。调阴主要是活血化瘀,使瘀血消散,经脉畅通。因此,饮食调理,宜食香菇、茄子、萝卜、胡萝卜、山楂、金橘、柚子、芒果、木瓜、橙子、玫瑰花、月季花、田七苗、黑豆、酒、醋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散结功效的饮食。忌食苦瓜、乌梅、柿子、李子、石榴等寒性酸涩之品。药物调养,可用当归、红花、桃仁、川芎、丹参、赤芍、血藤等,活血化瘀之药。还要根据血瘀的不同原因,来辅助配合活血化瘀。如气虚,可配用人参、黄芪、白术等,来补气增强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气滞,可配用柴胡、香附、元胡、郁金等,来行气活血。血寒,可配用附子、肉桂、桂枝等,温阳散寒,通经活络。如此调养,不仅能加快血液运行,活血化瘀,促进淤血消散,还有利于补气、行气、祛寒,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八、气郁质
  所谓气郁质,是由于日久情志不畅,以气机郁滞为表现特征的体质。
  (一)、体质特征表现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烦闷不乐,或易怒善哭,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二)、阴阳表现类型
  气本属于阳,但阴阳的属性是相对而言的。如水为阴,若水结成冰后,冰与水相对而言,冰为阴,水为阳。同理,气虽属阳,但气聚郁结而成阴。所以,此类人群,属于阴盛阳虚型。
  (三)、调节阴阳平衡等式
  阳[多动养+调阳(益气)]=阴[少静养+调阴(行气)]
  等式说明:
  气郁质的人,要以疏通气机为调理的总原则。但从人体的气血运行特点来看,是"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所以,在疏通气机的时候,还要温阳散结,以助行气之力。在动养和静养上,要多动少静。多动,使体内阳气生长,促进血液循环。血是气的载体,血液运行加快,也有利于气的疏通,使气郁消散。少静,是防止久静生阴太过,使气机积聚不散。在静养上,要选择外静内动之法,以意行气,疏通气机。在食养上,饮食调理,宜常吃小麦、高粱、佛手、茴香、香菜、葱、蒜、黄花菜、萝卜、刀豆、橙子、槟榔、柑子、金橘等,具有调理气机,行气解郁功效的食物。忌食乌梅、石榴、青梅、李子、柠檬、酸菜等,酸涩收敛阻碍气机运行之物。药物调养,要以行气解郁为主,益气为辅来调阴调阳。行气宜用柴胡、香附、枳壳、木香、青皮、陈皮等,具有行气解郁功效的药物。益气用小茴香、肉桂、桂枝、瓜蒌、薤白等,辛温走散,通阳散结之药,以助行气。若气虚运行无力者,可佐以人参、黄芪、白术等药,加强气的运行力量。如此全面调理,必能使气郁得解,把紊乱的脏腑功能调节正常,令阴阳恢复平衡。
  九、特禀质
  所谓特禀质,是因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体质。
  (一)、体质特征表现
  过敏体质者,可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表现。常见病有哮喘、荨麻疹、花粉病、药物过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常见病有血友病、先天愚型等;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常见疾病有五迟、五软、解颅、胎惊、胎痫等。这些病,都属于特禀质,因病不同,体质特征表现各异。
  (二)、阴阳表现类型
  特禀质的人,由于包括多种不同的疾病,而且,病因复杂,证候多变,表现不一,所以,在阴阳表现类型的划分上,要根据不同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来综合分析,判断概括为某种性质的病证,再来辨证划分阴阳表现类型。但无论多么复杂,感受不同的病因,都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阳盛阴虚、阴盛阳虚、阴阳两虚,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如瘾疹,是因皮肤出现鲜红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故称瘾疹。现代的荨麻疹、药物过敏等病,均属于本病范畴,也是特禀体质的表现。通过疾病所出现的不同症状,临床辩证可分为:风寒、风热、气血两虚等证。其中,风寒证,属于阴盛阳虚;风热证,属于阳盛阴虚型;气血两虚证,属于阴阳两虚型。若风寒证日久不愈,由寒化热者,可按风热证论治。其它病证,均以此类推。
  (三)、调节阴阳平衡等式
  特禀质的人,不论得的是其中的哪一种疾病,凡是出现证属阴盛阳虚或阳盛阴虚类型的,都可以参考前面讲过的方法去酌情调养。在此,就不再重复说明了。现在,重点说一说阴阳两虚型的人,调节阴阳平衡的等式。
  阳[动养+调阳(补阳气)]=阴[静养+调阴(补阴血)]
  等式说明:
  阴阳两虚,属于病理平衡。养生时,要采取阴阳双补的原则,进行调整。在动养和静养上,要动静兼修,让阴阳互相增长,不偏不倚,达到正常阈值。在食养上,饮食调理营养要均衡,搭配得当,避免食用各种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如荞麦、蚕豆、辣椒、牛肉、鹅肉、鱼虾、蟹、酒、浓茶、咖啡等,少吃油盐。药物调理,要补阳补气和补阴补血并用,来调阴调阳,使阴生阳长齐头并进。调阳,补阳宜用巴戟天、山萸肉、肉苁蓉等。补气宜用人参、黄芪、白术等药;调阴,补阴宜用石斛、天门冬、黄精等。补血宜用当归、熟地、杞果等药。忌用大热大寒破气伤血之药,以防伤阴伤阳。通过上述方法的调养,就能在原有阴阳病理平衡的基础上,进行阴阳双补增加阈值,使其达到正常的生理平衡,恢复人体健康。
  这九种分类方法,做为体质辨识都是单一的类型。但是,在现实当中,往往见到的却是很多复合型的体质。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质辨识类型,相兼并存于某一人体。它可能是同一阴阳表现类型的体质相兼。如气虚质和阳虚质两种相兼,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三种相兼等;也可能是相反不同阴阳表现类型的体质相兼。如气虚质与阴虚质相兼等。每一种体质的形成,都与人体内的各个脏腑功能活动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与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与整体又是辨证统一的。内在脏腑失调出现什么样的证,外在体质就会有什么样的症状表现。所以,这些体质辨识,都是从中医临床常见病的证候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如肾虚,若肾阳虚证,就会向阳虚质发展。若肾阴虚证,就会向阴虚质发展;肝气郁结证,就会形成气郁质的体质。若气郁不解,日久会导致气滞血瘀,形成血瘀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使水湿内蕴,聚湿生痰,就会形成痰湿质等。正因为有不同的脏腑功能失调,出现表里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病证,才导致了复合型体质的产生。因此,不同体质的产生和调养,是以相应的辨证为基础的。对于单一型或同一阴阳表现的复合型体质,在养生调节阴阳平衡时,所采取的方法,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而对那些不同阴阳表现类型相兼的体质,在养生调节阴阳平衡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甚至出现冲突。如阴虚火旺(阴虚质)兼见脾胃气虚(气虚质)证,阴虚火旺属于阳盛阴虚型,脾胃气虚属于阴盛阳虚型。这时,你若选用阳盛阴虚的养生方法来调节,对阴虚火旺有利。可是,对脾胃气虚则不利。相反,你若采用阴盛阳虚的养生方法来调整,对脾胃气虚有利,对阴虚火旺则不利。这就是在养生过程中,为什么身上的病有的调节好了,有的不仅无效,反而加重的原因。从目前诸多的养生方法来看,能根据不同的患病脏腑部位所表现的不同阴阳类型,来具有针对性的调节,并且二者兼顾相互间没有不利影响的养生方法,确实是很少见的。看到这里,有的人对养生可能会心生忌惮,无所适从。
  在此,向大家介绍一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养生方法,可供养生者选择运用。这种方法,是笔者多年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真人养生法的基础上,并结合《周易》和《道德经》等有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将其融会贯通,创编了一套《阴阳转化平衡功》。根据自己做功的亲身感受和心得体会,以及对一些参与练功者的观察和信息反馈来看,验证本功法对各种不同类型体质的调养,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就是所说的真人养生法的内容。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中医养生方法,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每种养生方法都能令人长寿。但从各种方法使人寿命增长的时限比较来看,真人养生法能让人"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是这些方法中最高的养生功法。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转化平衡功,是以太极为体,八卦为用,将中医理论贯穿其中,并采取真人养生法的要点和形体动作,来完成定向调节患病的脏腑部位阴阳平衡过程的。它分"转阳化阴平衡功"和"转阴化阳平衡功"两部分。所以,针对不同的患病脏腑部位所表现的不同阴阳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站在与患病脏腑相同的五行八卦宫位上,做"转阳化阴平衡功"或"转阴化阳平衡功"进行调整,转其有余化其不足,使彼此互不干涉和影响,即可起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祛病健身的作用。如还以阴虚火旺和脾胃气虚两证相兼为例:阴虚火旺,属于阴虚质阳盛阴虚型。主要是肾阴不足,导致相火或心火亢盛。病变在肾,对应在八卦的坎宫。坎肾五行都属水,可以晚上在坎宫做"转阳化阴平衡功",来转太过之阳,化不及之阴;脾胃气虚,属于气虚质阴盛阳虚型。病变在脾和胃,脾对应在八卦的坤宫,胃对应在八卦的艮宫,坤艮脾胃五行皆属土,可以白天在坤或艮宫做"转阴化阳平衡功",转太过之阴,化不及之阳。这样,"天人合一""同气相求",把患病的各脏腑部位表现不同性质的阴阳类型,通过做功,分别将其转化平衡,使失调的脏腑功能重新恢复正常。
  有关《阴阳转化平衡功》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再多述。如有对此功法感兴趣的读者,可查阅拙作《阴阳转化平衡功》。
  前面所讲的这些内容,无论是动养、静养,还是食养,都是人们在养生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体质,所采取的各种不同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以调节人体阴阳正常动态平衡为宗旨,即"万法归宗"。
  除此之外,养生,还必须要顺应和遵循自然规律,要根据每天昼夜长短的变更和一年四季寒暑交替的差异,对人体的生理影响,来调整养生方法,讲究道法自然。如一年四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合称谓"五化"。以此决定了一年四季不同的养生方法。对这方面的内容,在《黄帝内经》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万物复苏萌发的时节。天地之间都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着头发,松解衣袋,舒缓形体,让神志随着春天之气而畅然生发……这是顺应春天之气,培养生发的法则。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说: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草木繁茂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交融,很多植物由开花结成果实。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讨厌烈日的炎热和白天的漫长,保持情志怡悦,不要发怒……这是适应夏天之气,保养成长的方法。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说:秋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成熟平定收敛的季节。这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和鸡同一时间起作,使情志不燥保持安定平静……这是顺应秋天的肃杀之气,保养收敛功能的法则。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说:冬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守藏的季节。这时,水结成冰,地被冻裂。人们不要扰动体内藏伏的阳气,应该早睡晚起,等到日光照临时再起床。使情志平静伏藏不露……这是顺应冬天之气,是保养闭藏功能的法则。
  由此可见,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所分别采取的不同养生方法,是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决定的,随时调整,以此来顺应自然规律。若是违背了自然法则,逆天行道,就会导致人体相应的脏腑发生疾病,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如"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告诫人们,违背了春天的养生之气,少阳之气就不能焕发生机。春主木,对应人体的肝脏就会因此内郁而引起病变;违背了夏天的养长之气,太阳之气就不能成长旺盛。夏主火,对应人体的心脏就会因此虚弱;违背了秋天的养收之气,太阴之气就不能起到收敛。秋主金,对应人体的肺脏就会因此燥热满闷;违背了冬天的养藏之气,少阴之气就不能闭藏。冬主水,对应人体的肾脏就会因此孤独消沉失去正常功能。
  这些讲的都是顺其自然的养生法则。在此所说的顺其自然,是指顺应人的生理功能和遵循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不与其相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让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部位之间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情志畅达,不受喜、怒、忧、思、悲、惊、恐七情等致病因素的影响,使气机运行顺畅,保持生理动态平衡;二是顺应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增强人体对外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适应能力,防止"六淫"之邪等侵犯人体为病,让人与自然界之间能够和谐相依共存。概括地说: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养生方法,都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使人的生理活动和情志等方面,与其主动保持协调一致,来顺应自然法则,最终接受顺应自然发展的结果。做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经·说卦》)。
  那么,这些顺应四时法则的养生方法,它的依据原理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是由四时不同季节阴阳消长、转化运动决定的。其目的,是让人体的阴阳与宇宙间的阴阳运动,保持相互和谐统一。
  古人通过长期对天体的运行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感知,发现日复一日的昼夜变更和年复一年的四季交替,所出现的黑白长短与冷热的自然现象和规律,都是阴阳运动变化作用的结果。如昼为阳,夜为阴;热为阳,冷为阴等。春天,阳气逐渐上升增长,阴气逐渐减弱消退,白天由短开始变长,气候也由冷变暖,万物复苏,开始生发,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到了夏天,阳气生长到极至。此时,昼长夜短,气候也变得炎热,万物成长茂盛,阳开始向阴转化,这是阳极生阴的过程;阳主动和生发成长,所以,要"夜卧早起",人活动的时间随之增长。"春夏宜养阳",由此确定了春养生、夏养长的养生方法。秋天,阴气逐渐下降增长,阳气逐渐减退,黑夜由短开始变长,气候由热慢慢转凉,万物收敛,开始萧瑟,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到了冬天,阴气生长达到极至。此时,夜长昼短,气候由凉变冷,万物封冻闭藏,阴开始向阳转化,这是阴极生阳的过程。阴主静和收敛闭藏,所以,要"早卧早起"或"早卧晚起",人休息的时间随之增多。"秋冬宜养阴",从而确定了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四时变化的差异,不仅对应着人体不同的内脏,确定了不同的养生方法。另外,还对人体的气机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四时与人体气的主要运动基本形式的对应关系是:
  春生,气的主要运动基本形式是升;
  夏长,气的主要运动基本形式是出;
  秋收,气的主要运动基本形式是降;
  冬藏,气的主要运动基本形式是入。
  气的升降出入,也是阴阳运动的表现。阳主人体气机的升和出,阴主人体气机的降和入。因此,人体气机的升出降入的规律,也是和四季阴阳运动变化相一致的,同样遵循四时养生的法则。
  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会发现: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分别对应人体的内脏是肝、心、肺、肾。五脏只有四脏,却不见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既然是这样,难道脾不需要养吗?如果需要又该如何去养呢?查寻古籍,过去尚未有过明确的记载。但是,笔者可以肯定地说:脾不仅要养,而且,还是养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五化生、长、化、收、藏所对应的五脏和季节的关系来看,脾对应的是化,所以,我认为对脾的养生理应是"养化"。但天有四时,人有五脏,只有脾无所归。那么,脾应该对应在什么时节并如何进行养化呢?
  为了解决四时的不足,古人将四季演变成为"五时",以此来与脾相对应。因此,有了"长夏"一说。长夏,顾名思义,是指夏日白昼较长之时。唐·王冰次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长夏者,六月也"。农历的六月,即未月,是夏季最后的一个月份,也称"季夏",五行为土当令。为什么长夏寄于夏季的未月呢?因为"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长夏排在夏季和秋季之间,所以,五时的顺序为春、夏、长夏、秋、冬。长夏的季节表现特点是化,为脾所主,故有"脾主长夏"之说。
  有关"五时"各自不同的养生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总结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对于春夏秋冬如何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内容,在前面已经做了介绍。可是,长夏何以养脾,并没有说明。至于张景岳所说的"长夏应脾而变化",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论述。那么,他说的"变化"究竟包含着什么意思呢?细分析显然是与长夏季节的气候特点和对应脾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长夏时节,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因此说:"湿为长夏主气"。此时,人体内的湿气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加重,表现为纳差、身体重着,不爱活动等。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所以,长夏之时最易损伤脾阳,引起湿邪困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和升清,会导致腹泻、水肿、痰饮等病;也会影响人的气血生化不足。这就是"长夏应脾而变化"的原因。既然春要养生,夏要养长,秋要养收,冬要养藏,因此,长夏需要养化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笔者在此为什么提出"养化"的理由和依据。
  所谓养化,是指在长夏时节,要保养好脾运化水湿和生化气血的功能,使脾不受湿邪所困和损伤。如何养化?因长夏寄于夏季之中,所以,养化是要在养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养化方法,除了要遵循"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的养长方法外,还要:饮食有节,贪凉适度,勿遏汗出,此谓长夏之应和养化之道。目的是以健脾利湿防暑为主,进行养化。饮食有节,是指要合理膳食,做到养脾而不伤脾,利湿而不困脾,确保脾的升清和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因此,长夏时节宜多食具有清热健脾利湿功效的食物,不要过饥或过饱。值得注意的是,长夏也是胃肠道疾病多发季节,饮食一定要洁净,不吃酸馊变质的食物,以免引起痢疾、腹泻等病,使脾胃之气受损。天热出汗多,要多饮热茶和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水份之不足。且不可为贪图凉爽,常饮冰冷饮料,损伤人体阳气,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人体内的湿邪,主要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排出体外:一是通过食养来健脾补肾利湿由小便排出;二是通过出汗的形式,将湿气从汗孔排出体外。因此,有人经常采取运动和桑拿汗蒸的方法,迫使汗液外出,来达到祛湿的目的。
  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长夏时节,人们常常称之谓"桑拿天"。此时,不仅气温高,容易出汗。而且,人体气的主要运动基本形式是向外出。出汗,有利于气机向外宣透。因此,长夏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桑拿汗蒸的最佳有利时节,若是错过了这个时机,只能遗憾地等待来年。我们拥抱自然,就要面对炎热,早晚还要适当地运动促进排汗,使湿随汗出,以顺应长夏之气。但出汗要适度,防止"气随液脱"。如果过度贪凉偷懒,享受安逸,整天躲在空调或风扇下面,会使腠理闭塞,影响排汗和阻碍气的外出,导致湿气被滞留在体内,引起湿邪困脾。纳凉是为了避暑,不能因为避暑而遏制汗腺分泌。常言道:心静自然凉。面对闷热的高温,只要抱着心平气和的态度,就能耐得住酷暑炎热。所以,贪凉要适度,勿遏汗出,乃是养化之道。
  根据"五时"不同阶段的阴阳运动变化规律和对宇宙万物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影响表现,人们为了更好地顺应这种自然规律,分别进行养生、养长、养化、养收、养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适时而生"的法则。昼长夜短,晚睡早起;夜长昼短,早睡晚起。阳动阴静,决定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说明了"适时而动"的自然观。因此,无论是"适时而生",还是"适时而动",二者都是道法自然的体现。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告诉我们:人的生存法则,取决于地球昼夜交替和一年四季生、长、化、收、藏等运转变化规律;地球的运转变化法则,取决于天体的运行规律;天体的运行规律,取决于道;道的法则,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按照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类要想与天地同在,就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做到天地人合一,遵循宇宙的自然发展规律,才能相互共存。宇宙间万物的自然规律,又都是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为我们养生治病,延年益寿,确定了必要的法则。由此可见,养生,归根结底就是要养好自身的阴阳动态平衡。即保养好人体的阴性能量和阳性能量守恒不灭,使人体的阴阳长期保持正常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状态,不让代表一个人整体生命本质的"阴阳离决"。
  养生,除了要遵循自然法则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方法外,平时还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使情志畅达,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养生过程中,经常提到修心养性,但如何修心养性,很多人却心存茫然。其实,我个人认为,对此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要把控好自己的情志。凡事做到不卑不亢,心怀中正平和,清心寡欲,不起妄念。"每逢大事有静气",把自己置身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之中,气定神闲,超凡脱俗,不失是一种良好的修为。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情志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按照中医的理论观点,人有五脏生五志,即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脾志为思,肺志为悲,肾志为恐,合称为五志。五志加上忧、惊为七情。情志平和,则五脏安,人体康健。否则,时常大喜大悲大怒,或忧思惊恐过度,使情志失调不畅,就会损伤相应的内脏。如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思则伤脾,悲则伤肺,恐则伤肾。五脏受伤功能失常,同时,还会使气的运行紊乱。具体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气行不畅,血行受阻,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元朝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郁》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因此,有"百病皆生于气"的说法。这些,都是阴阳失调的表现。除此之外,若是情志不畅,还会影响其它养生方法的效果。可见,情志对人体的健康是多么重要。
  懂得了上述养生的原理和如何选择养生方法后,这对过去盲目养生的人来说,必然会有所启发和帮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一些平时养生保健意识比较淡漠的人而言,可能会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因此,有负笔者的一片良苦用心。像这样漠视养生的人,生活中常自以为是,喜欢随心所欲,与顺其自然的养生法则相悖。如此行为,也是对自己和家人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谁违背了客观规律,都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若有一天病魔缠身,还不能及时醒悟,等到威协生命的时候,悔之晚矣。如《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养生是自我思想认识的价值体现,不仅需要有防患于未然的超前意识,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躬身笃行,坚持经常,才能收到"治未病"的效果,从中感受到养生保健的快乐,达到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并不等于怕死。死亡,是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的事实,而是要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活的更加精彩有质量。让人"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活得安然,死而无憾。养生,要从每一个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小环节做起,杜绝不良嗜好和习惯。因此,养生也和做人一样,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才能防微杜渐,远离疾病。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不乏有高寿之人,他(她)们良好的养生理念和成功的养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遗憾的是,对于他(她)们的长寿之法,并非能感召和熏染身边的所有人。在我们赞叹和献慕他们健康高寿之余,又有几个人能虚心向其请教,并按其指点的方法认真去做呢?现在,不知还有多少人在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远离养生,却正在一步步接近死神。可见,无论多么宝贵的养生经验和方法,对于漠视养生的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如"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张生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张生瑜,男,1969年生人。2007年4月出任"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年薪89.1万元。2008年7月22日凌晨因突发心脏病在家中去世,年仅39岁。他的不幸离世,给国家和家庭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对于他英年早逝,人们在感叹惋惜的同时,也给世人留下深深的思考。众所周知,同仁堂是国医荟萃的地方,旗下治病养生的中医高手如云,又集世间各种名贵中药于一堂。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张生瑜做为该公司的董事长,具有可观的收入,又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无疑是可以享受到最好的中医中药治疗,给自己的生命健康提供最安全的保障。可是,造化弄人,上天并没有因为他工作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而使他长命百岁。俗话说:无病不死人。像这样非正常的死亡,必然是事出有因的。如果他平时能珍爱自己的生命,多向有养生经验的人请教,掌握并坚持修炼一些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养生之术,请问:病安从来?如果发现身体不适,能认真对待及早就治,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消除生命隐患,或把病情掌控在可以防治的范围之内,虽病无恙?如果……悲剧就不会发生。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这一切的发生,究其原因,与其说是死于疾病,倒不如说是死在对养生的藐视和无知上,与他人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是没有必然的联系。既然如此,就是身边有人向他提出要注意身体的警告,他也会像蔡桓公一样,是不会听人劝告的。令人痛心的是,像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的上演。
  逝者已矣,却告诫世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我的健康我做主,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中医"治末病"的理念,把健康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做一个懂养生会养生的人。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早的加强养生保健的防患意识,积极行动起来,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遵循自然法则,在正确养生方法的引导下,通过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必将取得满意的养生效果。最终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笔者是名具有三十多年中医临床经验的医生,每天都要接待前来就诊的病人,亲眼目睹了患者的痛苦和因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深感生命的脆弱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在"医者,乃仁心仁术"的精神感召下,自我踏入杏林之日起,就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平时,"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秉承"大医精诚"的教诲,恪守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为民解痛除疾。并胸怀"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良好心愿,积极弘扬中医"治未病"的观念。多年来,面对病痛的患者,察其所苦,究其所在,多为平时缺乏养生理念和养不得法所致。遂写此文,以明其理。另外,笔者在临床工作之余,还一直致力于中医和传统养生方面的研究,寻求遇疾自我调整之法。通过不断的努力探索和创新,获得了一定的养生心得体会,现已与大家分享的有《阴阳转化平衡功》,以后,还有一些养生心法,都将陆续公布于众。愿为大家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注入新的有效元素,造福于民。让中医的养生方法,在传统的基础上,换发新的生机,为全民养生保健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之更加璀璨夺目。
  如果有幸能够看完本文的朋友,认为笔者所言在理,就请你多行善举,尽量转发,传递福音,利人利己。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本文并从中受益,以后不要再在养生的路上迷茫或"误入歧途"。养生的知识非常广泛,由于本人学识和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再所难免,敬请各位有识之人多多指教,以便改正。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写于:辽宁省盖州市清河大街昌泰园小区
  民健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沈立明
网站目录投稿: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