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总共823年历史,在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齐国一共经历过姜姓吕氏和田齐两个时代,虽然经历过一些内战但并没有给齐国造成太大的困扰,不像晋国还被分成了三个诸侯国。齐国在战国中期称王,一度称霸东方,和楚国、秦国列为三强。但齐国国策总是会引起周边各国的众怒,这究竟是为何呢?实际上齐国的衰落,就是和他本国飘忽不定的立场息息相关。 齐国一直是先秦时期的东方大国,也是当时最为富裕的诸侯国。而进入战国时期,田氏取代了姜姓齐国,仍以齐为国号,史称"田氏代齐"。齐威王在位期间,任用了邹忌为相,实行变革,而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力渐强。其后又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参谋,先后於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败魏军,终结了战国前期的魏国霸主地位。至此,齐国也便开始称雄於东方。 齐威王去世之后,其子齐宣王嗣位,齐国继续强盛,几灭燕国。再至齐宣王之子齐湣王在位期间,楚、韩、魏等国都因屡遭秦国攻打,实力已大为削弱,唯齐国能与秦国相抗衡。秦昭襄王欲称帝号,但不敢独自称帝,便尊齐湣王为东帝,而自为西帝,时称"东西二帝"。但齐湣王在苏代的建议下,去帝号而仍旧称王。于是,秦昭襄王也被迫去帝号而称王。 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又夺楚国的淮北之地,又西侵赵、魏,迎来了齐国疆域的鼎盛。泗上诸侯如邹、鲁之君皆向齐国称臣。但不到两年,燕将乐毅便合燕、秦、韩、赵、魏等五国之兵攻齐,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只剩即墨、莒城未被攻下,几近亡国。为何齐国会如此招致诸侯众怒,致使其极盛而衰呢? 首先,齐国的过於强盛,极大地破坏了诸侯间的势力均衡。在诸侯割据的情形之下,最怕出现一国独大的局面。战国时期,东方诸侯联合攻秦,就是出於此种利害关系。而如今,秦国的势力已然不可遏制。齐国又在东方强盛,是又生一"秦"国。正如苏代所言:晋(韩赵魏)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燕、三晋、楚,出於地缘政治上的考虑,必欲削弱齐国的势力才能心安,而秦国更是乐见於东方诸侯互斗。 其次,齐国的政策多变,也深深得罪了众诸侯。齐宣王时期,齐灭燕国,其后却又在燕人的激烈反抗及其他诸侯的压迫之下,退出了燕国。但燕国对齐国却怀有刻骨之恨,时刻盘算着复仇。齐国原本与魏、楚两国,约定三分宋国。结果,不但独吞了宋国,还夺楚国的淮北之地,其后又恃强西侵三晋。史载:..於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於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第三,齐湣王为人骄狂,又不恤国政。齐湣王在位前期,孟尝君田文为相,营私舞弊,固植自身的势力。其后又惑於苏秦(为燕国间谍),大兴土木,空耗齐国的国力,而弄得齐国民生凋敝。再据《史记》记载:..湣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湣王不逊,卫人侵之。湣王去,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遂走莒。 齐湣王流亡到小国,都不忘端自己"天子"(卫、邹、鲁等小国都已向齐国称臣)的架子,仍旧骄狂不逊。齐湣王得势的样子,更可想而知,齐国不亡已无天理。而齐国又没有秦国那种崤、函之险,在诸侯联军的攻击之下,不堪一击。而齐湣王的下场也极为凄惨,被楚将淖齿生抽了筋,悬於屋梁之上,哀嚎三日方才气绝。其后,齐国虽赖田单得以复国,但已元气大伤,再无进取之心,又深恨众诸侯曾联合攻齐,而对秦攻其他诸侯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直到灭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