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教师不仅要"教教材",还要"用教材教",要求教师把教材当作课程资源之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宽课程领域,实现三维目标。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被很多教师误解了。 笔者曾听过许多小学和初中的课,有的教师打着"用教材教"的旗号,设计了许多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和活动,课堂气氛很活跃,有小组讨论,有角色表演,有汇报展示,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高潮迭起,但教学效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要求掌握的生字、定理等,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掌握;要求背诵的经典篇章、段落等,几乎没有人能背下来。这样的"用教材教"实则是本末倒置。"用教材教",教师要具备以下能力: 吃透教材。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是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的知识体系及编写意图,才能将课程培养目标分解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学好教材,并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好、用好教材只是基础,"用教材教"才是教学的较高境界。 就现实来看,由于中小学教材编写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吃不透教材、用不好教材的现象普遍存在,又何谈"用教材教"?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加大教材培训力度,让教师熟练掌握教材、教好教材。 较高的教材处理能力。教材处理能力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具备的,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长期积累而成的。通常情况下,处理教材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增、删、改、统。 增——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适当扩展延伸,增加教材没有的内容,如理科教学中的变式训练、迁移训练等。 删——去掉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比如,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可就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其余内容则让学生自学,教师不作讲解。 改——对教材进行改编,或者打乱教材结构,按照教学要求改变知识呈现顺序。 统——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规律,并进行方法指导,一般用于复习课或单元总领课。 把握学情。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等,都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用教材教"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是依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适时生成"智慧型课堂":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掌握的知识,课堂上可以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自行交流;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老师可以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旁征博引,详细讲解,直到学生掌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