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萨特同"图卢兹"的恋爱过程中,他们实际呆在一起的时候很少,多数时间是书信交往。"图卢兹"没有写很多东西,萨特不但写得多,而且几乎每封信都写得很长。在这些书信中他以年轻人火样的热情倾诉了自己的全部心曲。 萨特给心爱的姑娘谈到自己的思想、志向、对幸福的理解,也不掩饰自己的弱点和毛病。他似乎找到一个异性知己,能够像以前对尼赞那样,在精神上作完全的交流。 他发现了偶然性的思想,这是一个真正的发现。人们以后迟早会接受这个世界的真理,虽然当下他们对此还一无所知。他对世界的感受是真实的,他相信一种实在论哲学,但它必须能够同时说明世界的存在和意识的存在,而这正是他思考的难点之所在。 他总是充满创造的激情,无论是在一部小说还是在一首乐曲中,都能体会到创作者的乐趣。而他最大的志向就是成为作家,这是他生命的意义。他对自己现在所写的一切都不满意,内容、体裁、风格、……一切都有待于创新。 他发现自己有时很软弱。无论是电影、戏剧,还是小说,看到动人之处,他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他还怕狗。每当听到附近狗叫,他就吓得发抖。虽然觉得这种害怕是很可笑的,但无法管住自己的生理反应。 班上同学考试结束后,一个个没精打采、无聊至极,他们逛来逛去,在一起侃些不着边际的废话,大口地吞食着糖果。只有萨特的出现,才让他们住嘴。他也感到疲乏和麻木,但不愿参与这种任意放松自己的活动。他总是让自己的身体处于紧张状态。 实际上给"图卢兹"的信成了萨特写作的一个契机,让他有了不断地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动力。但他还不满足。他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在与"图卢兹"交往以来的感受。 萨特在给"图卢兹"的信中说,他正在看夏尔·安德烈的6卷本《尼采传》,打算以"弗雷德里希·尼采─科西玛·瓦格纳─理查德·瓦格纳"的三角关系为题材写一部小说。尼采是瓦格纳的好朋友,但他又对瓦格纳的妻子科西玛产生了爱情。他把这部小说献给"图卢兹"。 他写得很快,写得十分投入。他把自己想象成尼采,把"图卢兹"想象成科西玛。甚至在他去图卢兹同她相会时,他都在不停地构思着自己的作品。在咖啡店候车时,他想:"这一章应该这样结尾:科西玛对尼采说,‘你以强力获得我,你是狂野的又是虚弱的,你既成功了又是失败者!’"到了后来,他甚至搞不清到底是科西玛在对尼采说,还是"图卢兹"在对他说。 萨特给这小说取名为《失败》。这体现他对人生、对作家生涯的总体看法。小说主人公经历了种种悲剧性事件,在每一个悲惨结局之后都写有一本书,但不能出版。直到死后才得到世人的承认,终于获得极大名声。 这实际上是他为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他是一个孤独的思想者,能够发现人们看不到的世界真理。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人们不理解他,他将孤独地死去。而在后世,人们终于发现了他的价值,他以自己的思想之光照亮全城。这样,一个失败者就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 这种把希望寄托在后世的思想,萨特保留了很长时间。直到"二战"以后,他在现世已经声名卓著,世人早已承认了他,他才逐渐消除这种寄托后世的观念。 这时萨特在巴黎高师有一个小圈子,他的几个亲密朋友,都是从路易大帝学校考进来的。一个自然是尼赞,他也是在这个学校读的文科预备班。 还有一个朋友叫马厄,图卢兹人,来巴黎报考巴黎高师,也是哲学专业。他长着一张孩子脸,面色红润,生性活泼。对尼赞和萨特佩服不已。 第三个朋友是吉尔,他报考的是文学专业。吉尔曾给一个叫莫雷尔的孩子当家教,后来他把这个位置让给了萨特,并介绍萨特同这孩子的母亲莫雷尔夫人认识。 莫雷尔夫人也成了他们的朋友。她的丈夫是医生,家里很富有。莫雷尔夫人十分热情好客,风度迷人,在她家里呆着让人感到特别舒服。 吉尔同莫雷尔夫人之间似乎有一种超出友谊的爱情关系。萨特与莫雷尔夫人的关系也很亲密;萨特欣赏她的迷人风度,她喜爱萨特的才华和对事业的执着,但这种关系没有罗曼蒂克的成分。莫雷尔夫人是他唯一有着纯粹友谊的女朋友。 这四、五个人常在一起聚会,谈天说地。萨特把自己写的《失败》读给朋友们听,他们觉得很有意思。莫雷尔夫人据此给萨特起了一个绰号"弗雷德里希"。当她听到萨特说出什么有趣的事时,总是笑着喊道:"我的可怜的弗雷德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