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爱情迷人的面纱后面,掩盖的是"生育后代"的目的。其实在现代社会,生育完全可以不必通过婚姻来获得,弄个玻璃管子就行,花钱也不一定多,何必一定要借助于婚姻,绕那么大一个弯! 有人从现代学的角度分析了婚姻的"四大收益",或许更为确切。 婚姻的作用,一是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比如女主内男主外,或女外主男主内,要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要高。 二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最后共享荣华富贵。 三是可分享家庭共有品,共享调儿弄子的天伦之乐,彼此的知识和智慧。所以人们常发现,妻子教育程度上升,有助于提高丈夫工资。 四是防灾保险,如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等。在印度和中国农村,女儿一般远嫁外地,为的是什么?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为更有效地防范农业歉收的风险。 婚姻有这么多收益,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结婚"而不是"独身"。 对于婚姻的经济学理论解释,早已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利·贝克乐开拓在前,读者可径自找来他的《家庭经济学》一读。不过,新问题层出不穷,在加利·贝克尔教授那里恐怕找不到现成答案。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当前存在着一个大致称得上有效率的婚姻市场,人们在市场上自愿平等地达成婚姻。这是本文分析的前提。 这一前提有没有依据?不久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作了一项有关"中国婚姻质量"的调查,(下面的讨论还要多次引用这一调查,但不再注明),目前中国父母包办的婚姻约占14.4%,自己认识或介绍认识的占85.6%,同时有75%的婚姻达到中等水平,3%的夫妻关系为高质量和完美型,只有22%为低质量。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确存在着婚姻市场,而且颇为有效。 谁是婚姻的最大受益者? 第一问,谁是婚姻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一个建立在自由、平等基础上,富于效率的婚姻市场来说,结婚意味着双方签订下合约,"交易"达成,双方均对于"交易"有预期收益。至于男女双方谁从婚姻中获得的收益最大,从理论上说恐怕是一半对一半,具体则不可一概而论。 我们可以把离婚看作一个"信号"指示器。如果男方提出离婚,那么意味着女方从婚姻中获得的收益大于男方;如果是女方提出离婚,则意味着男方从婚姻中获得了更大的收益。至于量化的分析,可从离婚的补偿费用大致推断。 第二问,女大男小的婚姻和男大女小的婚姻,哪种更合理? 经济学相信,自愿、平等基础上的交易均为合理交易,因此无从抽象比较在具体生活中,女大男小的婚姻和男大女小的婚姻何种更为合理。 不过,从经验和概率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男大女小的婚姻要优于女大男小的婚姻。 联合国的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初婚年龄各国总体上都是男比女大。相差最小的是爱尔兰,只有1岁左右;最大的是马里,高达11岁。西欧平均相差2.5岁,东欧相差3.5岁,北美相差2岁,南美约差2-3岁,日本差3.7岁,印度约为5岁,中东约为4岁,非洲一般在5至10岁之间。 我国男女婚龄差距较低,80年代只有2.7岁,近年来差距有扩大趋势。据最新调查,夫妻年龄相同或丈夫大于妻子1岁-3岁的最多,达56.8%;丈夫大妻子6岁以上的已经达到8.4%;妻子年龄大于丈夫3岁的只有1.8%;大1-3岁的约有12.2%。所以,在咱们中国,可以说男大于女的婚姻,其胜出的概率更大。 婚姻是个大市场 第三问,有钱人的婚姻风险更大? 问者的意思是女孩子嫁给有钱人的风险是不是更大。我的答案很简单,"Yes"。原因也很简单,假设其他条件相同,按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原理,你嫁的人越有钱意味着投资的收益越高,必然要相应承受更高的风险。 第四问,如果婚姻是个市场,谁是抢手货? 选择婚姻涉及到财富、地位、健康、教育、相貌、年龄等因素,综合得分高的人就是婚姻市场上的抢手货。香港的李泽楷就因此被捧为"至尊王老五"。 第五问,男女年龄与美貌的优势如何? 男人年龄不是越小越好,反而是成熟一些较好,但年老后优势衰退,因此其得分分布类似于一条抛物线。至于女人的美貌,则是越漂亮得分越多,因此基本上近似于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射线。 中国人"怕老婆" 第六问,中国人"怕老婆"? 大肆喧染、举世闻名的所谓中国人"怕老婆现象",其实是子虚乌有。调查数据显示,在"谁拥有家庭实权"一项上,中国的家庭中31.3%的家庭实权在丈夫手中,52.6%的家庭是"差不多",只有16.1%由妻子做主。可见,中国仍然是个"男权社会"。中国的男子们大喊大叫"妻管严",怕是别有用心! 第七问,变质的婚姻导致什么后果? 第三者插足,导致不均衡。夫妻双方精神、健康等福利状况的下降,双方亲属、小孩福利状况连带下降,以及社会总体福利的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解除契约——离婚。在离婚的情况下,大量的"沉没成本"将无法收回。 第八问,"迟婚现象"表明什么? "迟婚"表明婚姻成本上升,或相对收益下降,或两者兼而有之。 成本上升方面,由于收入通常随年龄而增长,当女方要求更多的嫁妆时,意味着婚姻成本上升,"持币待购"的时间将延长,被迫性的"迟婚"现象将出现。 相对收益下降方面,由于现代人更看重"事业",希望先立业、后成家,意味着婚姻的收益相对"立业"出现下降,主动性的"迟婚"现象将出现。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80年报告,现年45-54岁的男性人口中,结婚年龄低于20岁的,有35%的人收入低于10000美元。从收入中值看,18岁以下结婚的为14000美元,19-20岁结婚的为19000美元。这证明要想收入高,的确就得晚结婚。 另外,社会约束条件变化也会改变婚姻成本或相对收益,从而影响婚龄。比如,城市化建设出现障碍,城市住房价格上升,意味着成本上升,被迫性的"迟婚"可能出现;或者,当未婚亦可以获得性生活,意味着婚姻"性的满足"的效用相对下降,主动性的"迟婚"亦将增长。 第九问,名人绯闻是好是坏? 好。理由是,有利于改善全社会福利。因为受损害的名人是少数,而社会上大多数人有了丰富的谈资,总体上福利得到提高。另外,名人有时还可以从绯闻中获得额外的福利,如吸引"眼球"数,有时产生"帕累托改进效应"。 高投资高回报? 第十问,夫妻的AA制代表进步吗? 是。婚约中双方的产权如同资产产权一样,越是能够清晰界定,越是意味着社会在技术或制度上的进步。 十一问,婚前财产公证只对有钱人有利? 否。产权清晰有利于交易双方,而不是某一方。 十二问,如果离婚,青春补偿费怎么算? 无法界定,只能由一对一的博弈、交易来定。理论上,从零到无穷大都可能在合理的补偿区间之内。 十三问,异国婚姻是高投资高回报? 未必!关键要看是"上嫁(娶)"还是"下嫁(娶)"。因而,与是否"异国"婚姻无关,只与财富、地位、健康、教育、相貌、年龄等综合得分相关。另外,高投资不一定换来高回报。 十年前,一位在新华社的朋友捕捉到一个"大新闻",一位瑞典姑娘嫁给了一位安徽农民。一时间,弄得大家无比激动,好象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最大的外交胜利似的。后来仔细了解事情经过,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位小伙子户籍身份是农民,但真正的职业却是一位流浪画家,时年二十三岁,身高一米八一,风流倜傥。而那位"洋妞"呢,时年三十八岁,用采访记者的话说,是那种明明一点不懂中国文化,却偏说自己热爱中国文化的主。朋友的结论就是,两情相悦,是人家的私事,没有什么好说的,既不能说农民娶洋妞就赚了,也不能说靓仔被人坑就赔了。由此足见异国婚姻谈不上什么高投资高回报。 十四问,相亲有什么作用? 增加对于彼此的信息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 十五问,未婚妈妈傻不傻? 未必!每个人的效用函数是不同的,做未婚妈妈也可能是一种理性选择。美国2000年未婚妈妈约占总体的三分之一,谁能说美国女孩傻?》 十六问,网恋成本最低? 错。网恋在某些方面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但在某些方面增加了信息不对称,不见得是成本低的一种"交易"方式。 最近,四川一位18岁女孩网恋上一位"将军小子",千里迢迢跑到江苏见如意郎君,原来是是一位11岁小学生。网恋成本是不是低,由此可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