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餐饮品牌"俏江南"董事长张兰加入外国国籍一事引起国内广泛关注。据调查,目前中国约有超过七成的富豪已经或准备移民,其中最热门的移民目的地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英国等。不过,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提高了投资移民的投资金额和资产要求。 看好美国教育 近年来,美国由于投资成本较低、成功率高、获批较快而成为中国投资移民的首选地。据记者了解,从投资移民申请获批速度来看,美国移民申请人从递表到获得移民签证平均5个月左右,比加拿大等国同类移民程序要快得多。不过,申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投资移民,其投资基本没什么风险,相关部门5年后会归还本金。但申请美国投资移民则需承担较大的风险。 与其他移民途径相比,美国投资移民相对是一条捷径。一位华人律师朋友告诉记者,赴美工作签证如今很难获准,技术移民通常要等好几年,因此,许多人转而申请投资移民。而且,投资移民对申请人没有学历、语言、年龄以及商业背景等要求,适用的人群范围更广。 上述因素使打算移民的中国新富和精英人士把目光投向美国。当然,中国此波移民潮的兴起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经济领先全球复苏,使中国人手上的财富增加;而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投资美国的费用降低。 本报记者在北京的一个"金领"朋友在经过两年的准备和努力之后于去年移民美国。他说,放弃眼前的优厚待遇到美国,是一项利在下一代的"长远投资"。根据美国移民法的规定,一旦获得"有条件"永久居民身份后,投资者的配偶和未满21岁的未婚子女可享受正式永久居民相同的福利,包括在美国任何地方居住和工作的自由、为其他亲属申办绿卡、享受永久居民在就学时的福利等。移民子女可免费就读美国公立中小学,选择大学时比外国学生更易上美国名牌大学,学费也是按居民的标准收取。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而美国的综合教育水平全世界领先,全世界100所名校中约有50所来自美国。据移民中介公司统计,移民寻求的是优质的教育、高福利、低征税点、健康的环境、完善的法律、安全的食品、免签多国的便利等,其中60%申请者把子女教育放在首位。 新加坡收紧门槛 近年来,新加坡一直是中国富人移民的热门国家,是非常有吸引力、聚集境外财富的中心。这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新加坡和中国地域相近、文化和语言相通、治安好、社会稳定。二是居住环境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水质好,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交通畅通,拥堵情况相对较少。三是教育体系健全。和西方接轨的教育制度也是吸引中国家长投资移民的原因。四是新加坡实行低税率政策。2008年新加坡取消了遗产税,这个规定加大了对中国富豪的吸引力。此外,新加坡对移民没有居住时间的限制,因此许多获得新加坡绿卡的中国富豪仍可以持续在国内经营企业,不少从中国移民的企业家可以把家人安顿在新加坡,自己两边跑,继续经营在国内的生意。目前,许多国内富豪都在新加坡乌节路、东海岸等黄金地段购买公寓,或者是在圣淘沙购买别墅,形成新的生活圈。 然而,这个对中国富人颇具吸引力的国家在今年7月份却开始修改移民法,对中国投资移民发出收紧信号。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过去几年新加坡国民对外籍居民不满情绪带来的压力。为数不少的新加坡人认为,越来越多出手阔绰的中国买家在奢侈品店出没;中国富人抬高了新加坡的房价和物价,与中产阶级争抢就业和升迁机会等。由于本地人的不满情绪,政府修改了政策,现在投资移民进入新加坡门槛已经大大地提高。投资移民最低门槛250万新元(约合1250万元人民币)的规定已经从去年开始成为了历史。 留学生在英找工作难 受政府收紧移民政策以及生活成本高等因素影响,英国与美国、加拿大等热门移民目的地国相比,一直是接受中国移民比较少的国家。不过近年来,移民英国的中国人数量也越来越多了起来,目前已超过60万人。其中包括早期的主要来自香港的移民、十几万留学生,还有在国内积累了财富之后移居英国的人。在这部分人中,有不少是到英国进行投资移民的,由于英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新政策,对投资移民的条件放宽了不少。 按规定,只要18岁以上,在英国境内金融机构进行至少105万英镑的投资就可以获得投资移民的资格。不需要提供资产来源证明,没有年龄、学历、对英语的要求,而且文件要求简单,审批时间短,全部申请过程仅需4个月。作为投资移民,全家人都可以享受英国的优厚福利,成为永久居民后,还可以申请办理65岁以上的父母或祖父母赴英国定居。 一般来说,中国人移民英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在英国,中国投资移民最喜欢的城市是曼彻斯特和伦敦。由于这些城市大学众多,孩子可以享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全是免费的,且教育资源分配也相对比较公平,这对一些想移民的人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此外,以前有不少留学生在毕业之后都选择留在英国工作,成为永久居民。但是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好,英国政府取消了毕业之后可以工作两年的签证种类,留学生毕业后想留下来越来越难了。记者认识的一些学生在逗留一段时间之后,感觉留下的希望不太大,也就纷纷选择回国就业了。 摘自2012年11月27日《世界新闻报》方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