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目前许多学科培养人才的目标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按领域划分,而是希望培养的人才以一种具备综合能力的身份介入到社会经济生产力的体系中。在这趋势下要求学生要把专业技术磨炼成熟,同时具备知识的广度应对未来多元的社会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复合学科,其专业内的分支众多,包含室内、景观、建筑等专业范畴。由于范畴之广,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下难以提供足够课时对某一个方向进行充分的延展,难以对各专业范畴做到面面俱到。本文针对高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程延展学习进行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课余学习模式 高职院校三学年里,除去大三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学生在校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只有四个学期。除去大一上学期的基础课,学生的专业学习只有三个学期。因此,只针对课堂上教学的优化,但由于时间所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高低不一,难以到达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针对学生的课余时间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开拓他们的知识面是我们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引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差异基本在于文化素养,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难以支撑他们未来学习与发展。在设计的表达,文案的撰写、设计概念的挖掘与提炼都基于扎实的文化功底。因此在高职的教育中需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是提升其文化素养的非常有效的途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我约束力,发展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良好习惯的培养首先需要循序渐进,大一时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书馆里挑选感兴趣的书籍,这样比较容易让学生开启阅读习惯。书籍类型不限定但需要制定阅读的时间节点举办周期性读书会,读书会每次让学生分享所阅读的书籍的心得与体会。在这个过程里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字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大二时学生可以开始专业书籍的阅读,由教师提供必读书目,让学生从中挑选,同时让他们坚持每周开展读书会分享阅读内容。最后在大二结束前组织办一场阅读成果展览,让学生把之前阅读过的书籍大纲和读后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作为海报进行展出。展览可以组织教师团队评分,分数结合到课程考核当中。 二、组成学习小组,形成组团式学习氛围 高职学生的自制力有限,单凭学生的自我约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在专业学习开始之前,可以先建立五到六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每个专业教师管理两到三个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成员可以在各个课程中相互协作与相互监督,碰到学习上的问题可以请教分管的教师。在课程考核的评分中,除了对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作业评价之外,还需要加入以小组为单位的课题考核竞赛评比,通过竞赛的方式能大大增强团队的协作力与凝聚力,容易产生学生上进的动力。同时建立学习组团有利于学生日常出外考察调研,教师平时能带领所负责的学生团队外出考察,分管的学生由于平时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外出调研时教师能更有针对性的讲解与互动,学生能够更好的進行分工及协作。 三、利用工作室开展课程延展练习 由于专业课程周期短,专业内一些相关联的知识难以展开。因此利用好学校的工作室资源,教师能在工作室内对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延展,同时能够及时将专业动态对学生进行分享。平时一些专业学习的视频如国内外设计大师的公开课之类的视频资源如果放在课堂上播放会大大占用课堂时间,因此工作室可以每周开展视频分享会,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在过程中能够及时讲解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在自身的能力培养当中。现今,学生就业的必备素质就是需要有过硬的软件操作水平。任何领域的从业者要把专业技术磨练到极致都需要长时间刻苦的练习,需要通过不断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一门技术运用纯熟。因此学生在软件实训课程里即便学完软件所有操作的命令,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从而缺乏训练量,当他们在实践时遇到困难难以有足够的经验高效解决问题。因此在工作室教师能定期分配练习任务,练习任务可以是模拟性课题,可以结合实际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践,也可以组织校内技能竞赛让他们限时操作竞技。通过这些课余练习让他们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方法,磨炼更扎实的技术。 四、结束语 与课堂时间一样,课余时间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也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这对学生未来踏入社会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诗伟.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调查研究[J]. 《青年时代》2016年第11期 [2] 张秋实. 高职环艺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 《知识文库》201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