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心理学视角看完美的世界


   无意中在某个豆列里看到这部影片,觉得应该不错,就拿来看,只是看的过程中,学心理学的惯性,让我不止一次的在想,心理的各种影响对剧中人物的影响,以及剧中人物对心理的表达。
  一、无法摆脱童年经历的布奇
  布奇的爸爸是个不负责任的酒鬼,妈妈是个妓女,不甚完善或者说这样特殊的家庭给布奇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缺乏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他知道,妈妈为了养育她受了很多苦,所以他杀了伤害妈妈的人,在与爸爸一起住的时候,他知道爸爸不负责任,但依然深爱爸爸,因为他保留了爸爸寄给他的明信片,逃狱后,就一路想要去明信片上的地方,看看爸爸住过的地方,似乎在那里可以感受父亲的爱。
  所以,他不希望童年的任何不美满,发生在与他在一起的小孩身上,所以,他把菲利普当朋友,让菲利普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可以导航,可以帮忙做事情;他让菲利普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他让菲利普写下所有自己想做却不被允许做的事情,在被捕前与警探以此做交易。
  但是他的希望难免极端,路上,看到别的家长不善待孩子,他都非常愤怒,无疑是把自己童年的愤怒,转嫁到了这些家长身上,在农夫家的时候,这种不满到了极致,甚至失去理智。
  所以,与其说,他爱菲利普,不如说他爱童年时的自己,他把身边的这个孩子,当成了小时候的自己,让小时候的自己按自己的期冀再活一遍。
  二、被迫经历的菲利普
  一个小孩,被劫匪劫持,并在与劫匪的相处中,爱上了这个劫匪,并在这一过程中,过早的看的太清楚所谓的善恶,所谓的好坏,他怕布奇杀害农夫所以开枪打了布奇,他怕布奇被警察杀死,所以坚持陪在布奇身边。一个孩子超越自己的年龄,懂得了超越道德的力量。
  这对于他来说未必是好事,谁都不知道,有一天他会不会变成另一个布奇。布奇何尝不是过早经历了人世沧桑,才走到如今的这一步,同样是心存善念,结局不过是悲惨的死亡。
  三、自以为是的警探
  二十年前,警探出于自己对布奇父亲的了解,觉得布奇跟他在一起会有更大的可能犯罪,走向堕落,所以,他为了布奇,让法官判布奇去感化院。而正是因为在感化院的种种遭遇才造就了今日的布奇。结局看着布奇死去的警探流下的是后悔的泪水,无疑是因为,他在替别人的人生做决定,而这是极度不应该的。谁都无权干涉别人的人生道路。不要让自己自以为是的好心害了别人。
  心理学真是害人,飙泪的电影,这样一分析,怎么觉得让人心寒呢。
  记得布奇捂着伤口在寻找菲利普的时候说:我这辈子只杀过两个人,一个伤害了我的母亲,一个伤害了你。
  在一个枪支泛滥的社会,这样的人肯定是好人,肯定是正直,让人疼惜的人。
网站目录投稿:语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