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交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C以下,为物候季上的秋天了。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具有一定的势力。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词语,都是对此时景象的描述。 "秋分"时节,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秋分"后,太阳直射位置开始南移,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然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所以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农谚。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范成大对此曾有诗云:"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季晚稻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防御工作。 秋分棉吐絮,烟叶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因而,农谚也有"秋分收稻,寒露烧草","秋分无生田,不熟也得割","秋分前后割高粱"等说法。但华北地区则要播种冬小麦,长江流域以及南部广大地区,则要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了。 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如汉代农业家沮胜之在其书中说:"夏至后九十天,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汉末崔皇也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不过,还是以地为生的古人,总结出的农谚、歌谣,更能说明秋分秋种的特点。如流行于山东的民谚云"秋分麦子正当时,寒露麦子如大盘";北京地区的民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流行于福建当地的农事歌谣有"九月白露又秋分,抓紧田间不放松,果园茶地管理忙,牲畜配种好时光"。而在山西流行的农事歌谣则有"月初准备种麦事,中部中耕剪棉枝。秋收选种秋翻地,冬麦下种是机宜。选种积肥采树籽,齐头并进莫迟疑。" 这里,还要顺便说一下的是,"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