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个社会对"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文化"这一结论的高度认可,很多学校都将校园环境建设纳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去。学校环境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是育人的物质基础,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 在轰轰烈烈的校园环境建设中,有的学校不惜花费巨资,做规划、请专家、立项目,求新、求异、求特,一所所具有高大上文化寓意的校园随即诞生。无疑,这是重视教育的体现,但在此背景下,有些问题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日渐繁荣的"文化丛林"中,朴素、真实的文化成分占几何?作秀的成分又占几何?有多少是为了教育?又有多少是为了跟风?"文"有了,"化"在哪里?"量"有了,"质"的成分有多少?大笔经费投入了,创设的价值是否与投入相匹配?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这些实质性的问题需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绝不是以数量多少、投入多少、是否新颖别致、是否高大上等外在因素为目标的场面美学。校园的一切设施设备都应力求创设"墙壁能说话,花木会作诗"的情境,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给师生创设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我们可以赋予校园的一切环境资源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能否让这些资源化作教育的精神食粮,切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这才是环境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对这些本质问题重视不够,花了经费,走了过场,却未能追求到文化的灵魂,不能对耗资巨大的环境文化进行二度开发,那就是一项虚伪的环境文化建设。 刻意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刻意的文化也不是好的文化。文化是不需要刻意地、大张旗鼓地去打造的,刻意打造的文化或许一时能引起师生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未必能长久,未必能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可能很快就成为没有文化价值的泡沫。 马克思说过:"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的美感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存在的音乐,二是主观存在的懂音乐的耳朵。同样,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有了,如果学校缺乏对文化的感知能力,不能驾驭文化工具,无论我们赋予校园环境多么深远的文化涵义,客观存在的环境文化都可能成为游离于师生个体精神世界之外的孤立存在。 激活校园环境文化,让校园环境文化成为学校隐形课程的立体教科书,将其转化成师生成长的内在力量,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要将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以育人为目的,不走文化过场,追求文化设施的文化灵魂,让每项环境文化设施都能成为提升师生个体文化素养的载体。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彰显学校特色和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不跟风、不媚俗,以其高贵的品质和优雅的气质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超凡脱俗的精神力量,摄取到提升人生内涵的文化营养。 文化是精神的源头,教育文化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校园内的各项文化设施应是一种自然教育的表露与流淌,从中流露出的文化气息是一种能渗入人心灵深处的精神能量,这种能量从书本上未必能读到,它是一种文化设施所蕴含的文化密码与师生个体对文化感知的默契。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校园环境文化的二度开发,关注环境文化建设的后续效应,让校园环境文化为师生个体增加文化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