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今天,企业渴求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工人员,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专门为企业培养技工的技工院校就要结合企业的用人需要,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课程体系中渗透基本职业素养的教育与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办学特点,阐述了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关键词:技工院校 职业素养 课程体系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今天,专门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类院校,如何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等内容的讲话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已成为技工院校内涵建设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职业素养训练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类,它是形成素质教育与职业客观要求对接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引导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的桥梁;是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坚持全面发展"的得力"抓手"。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技工院校培养目标及办学特点的最好体现。
  1.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通过学习、训练,在实践中比较容易获得,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是劳动者的观念、思想和意志品质方面的表现,属隐性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是一个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
  2.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
  技工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职教育改革的意见》,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计划、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技工院校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技工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要针对职业对从业者具体要求,通过职业素养训练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社会的能力。
  3.技工院校的办学特点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学校与一般类别的职业培训不同。它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正规的学历教育。这种办学特点决定了技工院校在服务上既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为经济发展服务,更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在就业上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好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和岗位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学历教育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技能训练,努力提升学生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能力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品质即职业素养的训练。
  因此,在技工院校广泛开展有效的职业素养训练课程既是技工院校特点的主要体现,也是学校施行德育的有效依托,更是实现技校生与社会能力无痕对接的良好途径。
  二、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将产教融合落实到实处,将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渗透到教学中是构建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首要原则。
  2.学生为主体原则
  职业素养训练课程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将学生放在课堂活动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知,得到锻炼与提升是构建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重点是训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方法,将纯理念性知识变为可操作可行动的训练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职业人的概念,感受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及职业能力,使职业素养训练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体验式原则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才能将职业素养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同时"体验"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活动。
  5.多样性原则
  技工院校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高的特点决定了基本职业素养的训练必须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及形式。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表演、拓展活动等,激励学生表达观点,鼓励学生反思。
  三、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1.训练目标
  通过职业素养训练课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规范日常行为习惯,明确职业理想,学会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秉公办事。
  通过多种训练手段,根据不同专业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他们应对将来职业发展的能力,达到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训练手段
  运用感悟式、体验式和发现式教学,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小组分享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
  3.课程安排
  以在校理论学习两年的中级工班学生为主要对象,以职业成长过程为主线,分阶段实施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
  第一学期:走进技校。训练课程以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包括学生的礼仪规范、行为习惯、情绪管理、爱心教育等。
  由于学生刚进入技校学习阶段,校园环境、学校管理、班级同学、学习内容的变化使他们很容易出现情绪的波动。因此第一学期主要进行以站姿、坐姿、仪容仪表等校园礼仪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训练;以遵守学校、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作业,保证出勤为主要内容的守时守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以孝敬父母、知道感恩为主题的孝亲尊师训练;以学会宽容、理解、关心他人,与人友好相处为主要内容的团结友爱训练等。
  通过该模块的训练使学生在入学起明确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和别人相处的基本礼仪;学会用心感恩,珍惜和同学的友谊;学会管理情绪,增强内控力,为走向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期:走进职场(上)。训练课程以通用职业能力训练为主。通用职业能力即职场应有的"基本能力"。它属专业能力之外的非专业能力,是每一个劳动者从业必备的能力,是满足个体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稳定、可迁移、可持续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隐性"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自我管理、与人交流、团队合作、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环境适应、信息处理等能力。
  笔者学校在对企业、在校学生、毕业学生及家长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分析研究,从而确定了课程体系中应包含的训练内容及时间。
  内容上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通用职业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上,通过该模块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管理;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与方法;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提高自己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竞争的能力。
  可以安排在第二学期。学生经过第一学期基本行为规范的训练,已从入学后的一系列不适应逐渐到熟悉适应阶段,各方面趋于稳定。
  第三、第四学期:走进职场(中)。训练课程以职业意识训练为主。职业意识是指个人积极认识职业、追求职业和争取职业成绩、职业进步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从业者从事工作岗位应该具有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塑造自我形象意识等。
  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不具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其他的职业素质将无从谈起。因此,第三、四学期结合职业指导课的学习,开设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塑造自我形象意识等基本职业意识训练。
  教学目标是通过此模块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职业,树立做好职业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等。使学生尽快地从学生变成"准职业人",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现代职业意识的职业人。
  四、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堂教学的评价
  对职业素养训练课堂的教学评价是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职业素养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成果怎样?效果如何? 日常行为规范是否能够遵守?职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职业意识感是否有所增强等都需要一定的评价形式及内容来进行评判。
  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及职业素养训练课程本身的培养目标,我们将以往传统的单一评价形式调整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元化的开展教学评价。通过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经过训练后的学习效果及职业素养状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成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为他们参与今后的职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1.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在学生参与每一次训练课程后,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后,给学生一个总体的评价,这个总体的评价相对于某一阶段来说是一个终结性的评价,但对于整个过程来说,仍然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
  职业素养作为一门训练课尤其注重学生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认真程度、参与程度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以致用的表现效果等。因此,采用过程性评价,对每一次活动进行考核,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学期后给学生一个总评。这个总评要结合每一项任务的成绩,每一项活动的成绩,最后把学生每个部分的得分加起来,最终形成该学生的总体性评价,总体性评价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比较客观、全面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发展。
  2.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个人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小组间评价等。依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作为职业素养训练课堂体系中学习、训练的主体,应该参与教学的评价。
  教师评价主要指班主任教师、任课教师的评价。教师作为课堂训练的主导,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时,一方面要观察、考核学生参与课堂及活动的表现,一方面还要通过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包括学校的表现及家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经过学习后职业化行为举止,人际交往、团队意识等方面的成果。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即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素养训练教学实践的重要体现。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既可以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学习和尊重,增强团队合作力和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五、小结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将"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贯穿于德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满足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从业人员的要求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大勇.探究职业素养培养课题 构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J].职业,2014(17).
  [2]王九程.高职生基本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构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3]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王静,许永勤.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 (4).
网站目录投稿: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