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探究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属于国内农业的一项主要生产项目,人口总体数量的提升对于玉米的总体需求量也会提升,采取加大栽培密度促进玉米总体产量升高的措施,得到了专业领域人员的认可。在本文中,就通过理论分析,来对这种措施做出详细的研讨,以期为相关工作的高效开展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农艺性状;产量;影响
  借助加大个体密度的方式来促进玉米总体产量的措施得到了国内大部分农业技术人员的认可,从一些理论实践中了解到,加大植株间密度是提高玉米总体产量的一个最具可行性的措施。然而植株间密度的过大则会妨碍到玉米的稳定长成,如抗倒伏效果弱化,空杆率提升、虚尖率提升、抽穗部位升高、子粒不成熟等不良后果,在本文中,以玉米单交为研究对象,根据实地调研相应性设置多个不同的密度,分析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玉米长势。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与设计
  本实验研究的是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药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要求对实验种植的玉米植株密度进行梯度设计,以达到研究的目的。本次实验选用10个玉米的不同品种,分块种植,在每一个玉米种植区内设置5个不同的植株密度梯度(3500、4000、4500、5000、5500),其他的行长、行宽和区域面积等其他条件都是一样的,然后进行种植实验,管理方法都相同。
  1.2调查项目与方法
  在玉米植株的生长全程中,必须要以规律性的时间,对玉米地的现象情况、植株本身的状态等信息做出详细的了解和存档,对体现躺倒个体的总量、叶子大小、个体高度和病害发展态势等信息都必须要整理、并存档。然后再对长成的玉米穗体做出抽样检测,对其行粒数、颗粒大小、虚尖率等信息做出完整的记录、整理和存档。之后再借助智能终端设备系统的运用,来对检测数据做出对比和研讨,以总结出现实、合理、精准的信息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植密度株高和穗位高度的变化
  理论研讨最终信息显示,不同的植株密度,通常都会从植株的整体状态上得以体现。也就是说如果玉米植株间密度加大,那么植株个体的高度也会提升,植株截面积也会缩小,颜色也会趋向于浅化。不仅如此,个体间密度过大的区域会存在大量植株躺倒的现象,抽穗部位也会上升。而在个体间密度较小的区域,植株个体的截面积、杆体会较为强壮,总体高度也较为均衡,抽穗部位差异也明显,也就是说总体生长状态较为理想。
  2.2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穗位角的变化动态
  穗夹角度会在玉米植株密度加大的条件下而缩小,这主要是归因于在植株密度逐步加大的条件下,会出现个体间叶片交错的现象,影响对于光线的吸收,导致穗体无法正常的生长,穗夹角下降,进而导致具体授粉质量的下降。由于玉米属于异体授粉植物,如果穗夹角过小,就会导致雌穗长丝无法充分汲取雄穗传递的花粉,没能接收到授粉的长丝就无法得到子粒,继而导致玉米粒不成熟,甚至会导致总体产量的下降。
  2.3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的空秆率变化动态
  所谓空杆,也就是说个体植株上仅体现雄穗,没体现雌穗,也可能体现出仅有雌穗,但没有颗粒的情况,在密度较小的情况下,双穗率就会加大,以弥补穗数低于标准的情况,如果将植株间密度加大,双穗率也会减少,在高密度条件下,则可以会导致空杆现象,空杆率升高是导致产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本理论实践中了解到,在植株密度不断加大的条件下,空杆率也会提高,可以说从空杆率的数据中就会了解到植株间密度的相应性,在植株密度较小时,植株本身的养分汲取量也会提高,光线接收情况也会体现优良,光合作用也会良好;反之,则会有植株对养分汲取量小、光合作用差,植株间矛盾升级,空杆率提升,总体穗数量下降意意味着相应性的植株间密度能够很好的利用基础条件,从而促进植株对光线的接收更优良,也会促进植株间的良好授粉,改善空杆率现象。
  2.4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如果植株总体密度增加,行粒数、玉米个体、截面积就会缩减;虚尖现象也会在植株密度增加的条件下而增多;产量也会密度增加的条件下减少。但所设置的密度数值都没达到极端。
  2.5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回归分析
  从具体的理论实践中了解到,个体间密度大的区域,玉米个体也较小,并且颗粒也不成熟,使得总体产量明显下降;而个体密度较小的区域,玉米个体就较大,颗粒也较成熟,然而植株总颗数却较少,产出的玉米个体也会低于相关标准,继而导致总体产量的下降,在植株密度相应的区域,玉米个体、个体数量、个体性状等都会切合相关标准,这就会最大程度的保证高产量。以玉米产量为目标将种植密度X(株/hm)与产量Y(kg/hm2)做出回归性研讨,总结出曲线方程为二次曲线。也就是说在保证 密度合理相应的条件下,会切实保证预期玉米产量,也会实行总体产量的提升,但是前提是,必然要保证密度数据处于相关标准允许区域内,如果高出了标准区域,就可能会导致玉米总体产量在密度不断加大的条件下而减少,因此,在具体玉米栽培中,就必须要结合客观条件,设置运用相应合理的密度数据,以确保玉米总体产量的大幅度提升。
  3.讨论与结论
  第一提高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通过一些理论研究和理论实践了解到,现实相应的密度设置会明显增加玉米总体产量。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农村乡镇的地质条件和气温条件都有所不同是,对于玉米种植的密度也有所差异,所定的具体数据不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考虑进行大区域的玉米栽培衫,应当结合农村气温条件、地势、水文等条件做出相应的设置,从而实现玉米产量的最大化。
  第二缩小植株密度会直接导致玉米抗倒伏、个体状态发生改变。从大量理论实践中了解到,缩小植株密度会弱化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主体体现为个体高、穗位高、重心高、个体变细、弱化个体的牢固性。不仅如此,一部分种类的材质植株还会体现出不抽穗的顶部高的现象。通过实地调研活动的开展还了解到,如果将植株密度缩小,就可能会导致纹枯病害有不同程度地发展。不仅如此,在日常管护和施肥状况一致的条件下,在密度较高时,会导致个体对于养分的吸收量低于相关标准,对光线接收也会较习、由抗倒伏能力的弱化,导致一部分种类的产量减少。穗体的高度、截面面积、行粒数、果粒数等都性状都可能会在密度缩小的条件下缩减,而行粒数下降是此项理论实践中,影响玉米产量提升不明显的直接因素。
  第三从以上述中能够了解到,玉米植株密度的增加不仅会导致总体产量的下降,还会导致玉本身抽穗个体数量减少,而且更重要的是,还会导致植株个体光合作用、养分汲取、抗倒伏等能力或性状明显弱化,基至还会导致纹枯病害的加重,继而导致玉米产量的下降。
  4.结语
  玉米是全球民众饮食中的主要项目,优化了亿万民众的饮食质量,那么玉米产量就成为了相关行业领域所高度重视的议题。密度的设置是增加玉米总产量的一个最具可行性的措施,借助以上所述的分析能够了解到,从现实合理的种植密度设置能够保证實现玉米的最高产量。但具体的密度数据设置并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在环境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地质、不同气温等条件下的密度数据都会有所差异,所以专业技术人员就需要结合指定区域的各方面条件,设置落实最具相应性的玉米种植密度,以此保障当地玉米实现最高产量。
  【参考文献】
  [1]吕斌,孙义,杨帆,张斌,张俊鹏,魏琰.不同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基层农技推广,2018,6(11):15-17.
  [2]吴场铠.不同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2):71.
  作者简介:奴尔沙布尔·依玛西(1984—),男,哈萨克族,学历:大学本科,现有职称:初级职称(助理农艺师),专业;农艺专业。
网站目录投稿: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