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太多的论调在唱衰2016年的经济,甚至有预言称,有可能出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究其论据,无非以下几点: 全球主要经济国家未能延续既有的货币供应上升势头,供应量大幅下降;货币资本出现严重逆流,而更为严重的是国际主要货币竞相竞争性贬值;商品货物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被搁浅,现如今更多地是为了货币而货币,货币的体系性崩盘可能性加大;黄金交易火热上涨,源于货币通胀压力巨大。 但是,正比如在学校里一样,再好的学校里也有差等生,再差的学校里也有尖子生,在商业环境中也是如此,再光鲜亮丽的商业环境中,经营失败也是屡见不鲜,再萧条不振的衰落期中,运营成功且成绩优异的企业也比比皆是。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企业转型是否及时。 这里要谈到的企业转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转型、产品转型、资源整合转型、人才结构转型。 首先,市场转型。 此前的时候,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行业发展层面,喊的最多的是,外贸市场、内需市场,还有出口转内销等等,这是上一个时代的论调了,如果在现如今和今后一段时间还这样振臂高呼的话,那可就真要脱离时代了。现在的市场,已经出现了变异,已经由外贸内需市场演变成了圈层经济和碎片经济,试图用一种商品或者一组商品通吃某一区域或者某一年龄段市场的做法已经慢慢过时了。 对于市场的研究和判断,力求照顾到大部分客户的需求,这种做法越来越被证明为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做法担心失去庞大的市场,或者不愿意舍弃现在既有的商业模式和既得利益,他们对市场前景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在微观上我们却反而注意到:那些无牵无挂的小微企业和新型产业,却在无声无息中,不拖泥带水,没有沾染传统大型企业的习气和思维观念,不迷恋既得利益,不受困于传统思维,不在传统标准中定位目标客户,而是苍茫大海之中,我只取一瓢水,把这一瓢水的市场做好了,就是未来的巨无霸。 比如猎豹移动只专注于做智能手机的垃圾清理,也能够做到世界顶尖,比如知乎只专注于做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分享,也能够做到业界翘楚的地位……他们都不是对你我的生活构成多大影响的小产品,他们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碎片,而且也只是针对某一圈层用户而推出的小应用,他们并不去讨好哪个主流消费市场,也不去讨好哪个主流用户人群,他们没有内需与外贸的区分,他们放眼全球市场,却只选择某一个碎片来安放自己的目标。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例子,三星手机。三星的手机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什么?因为它是高中低端市场全方位地进入,而它的对手,却是:苍茫大海,我只取一瓢水。在高端市场,最大的对手,是苹果,现在完全被苹果压着打;在中端市场,最大的对手,是华为,仅仅几年时间,三星的优势便丧失殆尽;在低端市场,对手很多,但最大的对手是小米,三星的被动应对已经尽显狼狈和疲态。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三星就会更惨淡,比如商务机型、音乐手机、智能手机快充能力方面,千奇百怪,百花争艳,但都有自己特定的用户市场,都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其次,产品转型。 近几年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者对待产品,已经不局限于基本需求的满足了,转而开始更加注重品质,更加注重差异化,更加关注痛点的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端,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产品,消费者连看一眼的勇气也在逐渐消失。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天猫和淘宝最近几年的消费变化,淘宝已经距离天猫越来越远了,天猫在加速度,而淘宝正在失速。缺乏技术含量的产品,缺少附加值的产品,正在丧失竞争力,消费的趋向是技术引领和品质为先,而不是价格作祟。 第二,闭门造车,不体现人性化的产品,正在变得越来让人讨厌,这正体现出商家不懂得客户也没有在这一方面用心去贴近客户。且不要说马桶盖的事情了,这个已经是路人皆知,我单说一个小商品的例子,很多组织机构都有自己的工作牌,但是绝大部分工作牌都有问题:比如吊带式的工作牌设计得让人讨厌,因为吊带有些过犹不及了,稍长了一些,结果导致工作牌正好在腰带扣的位置,丁铃当啷,特煞风景;还比如很多工作牌是针刺式别针式的,这会让很多用户心疼自己的衣服,但却又不得不带,怨声载道。 第三,复杂的产品远不如简洁的产品更让用户兴奋和惊讶,用户购买这款产品,是为了更方便,而不是添麻烦。同样的,用户还希望在简洁的产品中可以自行添加新功能新玩意,可以自主决定,这就是产品功能设计的弹性了,一个没有弹性的产品,是没有未来的。现在最受欢迎的弹性产品就是平台型产品,比比皆是,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第四,跟风型产品,仿造型产品,山寨型产品,如此之类,已经大势已去,差异化产品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大家没有必要都在大拇指的方向上拥挤着,其余手指头的方向和领域也别具风采,只可惜,大家现在还没有在观念上转过弯来。 下面来谈一下:资源整合方式转型。 传统的资源整合,更加注重在产品端进行整合,控制产品和渠道,进而占领市场,这种方式曾经风光无限,但这几年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改为在客户端进行整合,所要整合和控制的重中之重变成了客户流量的入口,从客户端发力,进而掠夺客户资源,以客户导入的方式对接到自己既有的大数据中,要么完善既有产品,要么再推出新产品,这才算是大功告成。BAT所进行的大规模收购和兼并,看似是整合产品和渠道,实则是抢夺客流入口,都在下好大一盘棋的。 我们也注意到,资源整合还有一大变化,那就是资本在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发挥举足轻重的杠杆作用,甚至就直接左右着资源整合的结果,已经不可避免地在散发着魔性的力量。传统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资本面前更多地是处于被动,整个行业被资本所重组和变向的可能性都是极大的。 资源整合还有一个大家并不特别关注的方面,那就是内耗。一个国家内部,一个行业内部,一个产业内部,一个企业内部,一个产品不同市场之间,原来的内耗,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甚至有的内耗到自相残杀的程度,以至于造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局。 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观,尤其是在经济寒冬中,大家都有了切肤之痛,观念也在逐步改变,能够抱团取暖,能够抱团过冬,能够如刺猬一般呆在一起,足以说明深刻的教训已经在影响和改变着企业和企业家们的作派。 最后,我们谈一谈人才结构的转型。 人才结构在转型过程中,注意力已经从人才成本结构转向了人才贡献率。此前的时候,无论是外企、国企还是民营企业,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成本方面,近几年外企把工厂从中国搬到东南亚和印度,也是在规避成本上涨的问题。 但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人才,关注点要变一变了,一直在说的开源节流,在这里恰恰最能说明变化的要害:成本的问题是节流的问题,可如果没有开源,节流无论如何是无法挽救企业的,所以,现在要激发人才对于企业的开源价值,要重点关注人才的贡献率。 人才贡献率的问题,是整个人才结构转型的灵魂,投入产出比将使企业关注的重点转移到知识、技术和产品,才能真正促成人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方向的进化,才能真正促成对科技和人才的尊重,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模式,才能够保证整个企业的转型升级。如果没有人才结构的转型,前述三个转型终究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也正是由于企业关注重点的转移,必然导致对市场、销售等进行重新定位,进而促成企业和市场、企业和用户之间的相互激荡,相互促进。 概而言之,企业转型,是一个过程,需要一个周期,但是,转型的效率,而不是速度,决定了企业能否在这一次经济寒冬中生存下来,也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赶上时代和潮流的诉求,而不至于落下。 这个时代,一步落下,步步落下,再无赶上的可能,更遑论超越了! 作者|钟清扬 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MBA智库资讯发表,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