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今天是1981年5月5日。 在要讲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一提5月5日,你可能马上就会想到中国的端午节。但是,如果你注意看一看这天的日历,就会发现日历上印的却是"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对呀,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诞生在1818年的5月5日,自然5月5日就是他的诞辰了。 那么端午节又在哪一天呢? 假如你手边的日历确实是1981年的,你就会找到这年的端午节是在6月6日这一天。要是你平时更加留心一些,你还会发现端午节在我们使用的公历中,每年的日期都不一样。下面请你们看一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每年端午节所在月日的比较表: 1970年6月8日 1971年5月28日 1972年6月15日 1973年6月5日 1974年6月24日 1975年6月14日 1976年6月2日 1977年6月21日 1978年6月10日 1979年5月30日 咦,怎么回事儿?端午节不是5月5日? 你先别急,也不用奇怪。因为我们现在说今天是几月几号时,我们使用的是世界通行的公历;可是,当我们说五月五日是端午节时,我们所用的却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夏历。这两种历是不一样的。 所以要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就不得不简单地说一说厉法了。什么叫"历法"呢?历法就是用年、月、日来计算时间的方法,当然同时也就是记载日期的方法了。 远古时,我们的祖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白天跟黑夜不断交替的现象,自然便跟我们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一天"这个时间单位,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们祖先最早的对于时间的观念。后来,人们注意到了这种昼夜的变化却又是跟太阳的东升西落、西落又东升的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人们便把这样的一天称做了"日气在对天体的观察中,人们还注意到了晚上月亮的变化。 从根本看不见月亮的月黑夜,变到晚上出现了新月,新月又一天天地变成了圆月,月圆之后又变缺,乃至最后又变到了根本看不见月亮的月黑夜。完成这一个变化所需的时间比"一天"要长得多,足足要用二十几天。这一个新的时间段落的概念因为是跟月亮的变化周期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人们便把它称做了"月’。 除此之外,人们还注意到了气候的变化。人们发现,天气在经过了最冷的那段时间之后,就会渐渐地变得暖和,当它逐渐地变到最热之后,又会渐渐地凉起来,以致最后变得很冷很冷。在气候变化的这个周期中,大地上多数的草本植物都要经历一个从萌发到开花,再到结籽,最后到枯萎的周期,多数木本植物也有一个开花结果的周期。因为气候变化的这个周期正是植物繁衍后代的周期,也就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周期,所以我们的祖先便用了一个谷物收成的字来称呼它—"年"。 用现代天文学的观点来看,大体上来说,"日"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年"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 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有阳历和阴历。 大家都已经看到了,这"阳历"的"阳"字是"太阳" 的"阳",也就是说,它是根据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来决定的。中国现在采用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这种历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所需的365天定为一年,’把一年分成了十二个月。在每月天数的分配上,这一历法规定: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是小月,每月30天,二月比较特殊,在平年只有28天。但是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实际上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称回归年),因此每年实际上还要多出五个多小时(大约有四分之一天了)。为了使"年"这一概念能正确地反映太阳与地球的实际关系,所以又规定了"闰年",大约每四年"闰,一次,让被称作闰年的这一年成为366天,以冲消每年余下的那五个多小时。闰年中比平年多出的那一天,被规定放在二月份,因此闰年的二月就成29天了。这样一来,每四年又亏了46分56秒,所以又决定了每400年少闰三次。 根据阳历,每月平均的日数接近于30天零半夭,而实际上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却是29天12小时4d分03秒(称朔望月),几乎都要比规定的天数少一天。月积年累,这个差额当然就会越来越大,所以阳历的月虽然也称"月",实际上根本不能反映月亮与地球的关系。能反映月亮与地球的关系的历,称为"阴历",这是因为月亮又叫"太阴"的关系。按照阴历,一年也有十二个月,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所以一年也就只有354或355天。 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并不是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的整倍数,因此以太阳为依据的记年跟以月亮为依据的记月实际上是不能相互配合的。中国古代为了使历法既能反映出季节的变化和月相的变化,为了解决二者每年相差的十一天多的问题,研究并规定了"十九年七闰"的办法,用来调和阴历和阳历之间的矛盾。就是说,在阴历中,每隔两三年便要多设置一个月,使每十九年中共多出七个月来。在一年十二个月之外又多出来的这个月,就是人们所说的"闰月"。 说得更科学一些,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阴历其实已经不是纯粹的阴历了,而是一种既能反映出月亮与地球的关系、又能反映出地球与太阳的关系的阴阳合历(又称阴阳历)。 中国民间(尤其是农村)习惯使用的阴历,其实就是这种阴阳历。这种历在中国又称农历、夏历。称农历,主要是因为它上面规定有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因而这二十四个节气正是中国过去进行农业生产长期所遵循的时间安排,农业生产离不开它。称夏历,是因为在到底一年中的哪一个月应算是正月(元月)这个问题上,现在的这个农历是沿用了上古的夏朝或春秋时夏民族地区所使用的历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