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粮食行业出现技术技能人才紧缺、员工队伍老化,青黄不接、严重断档等现实问题,急需相关专业院校培养更多更好符合当前需要的"懂粮食"专业的人才。近年来,安徽粮食经济技师学院(安徽科技贸易学校)尝试在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习中,融入一定的"粮食元素",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粮食行业人才需求。 关键词:中职院校 财经类专业 粮食元素 创新与实践 财经类专业通常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粮食元素"在这里主要是指粮食相关的常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等。在粮食院校就读的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都有必要掌握一定的粮食知识,即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粮食元素"。在笔者学校学习的财经类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后要在粮食行业或与粮食相关行业的企业就业,所以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 "懂粮食",掌握一定的粮食相关常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近年来,学校尝试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融入"粮食元素",摸索了一些好做法,并加以总结与创新,收到了很好效果。一、提出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和生产自动化程序不断提高,一批企业出现富余人员需要转岗分流,导致粮食院校毕业生不能顺利进入粮食企业就业。随后的几年里,粮食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增设新专业,调整老专业,教学中逐渐远离"粮食元素",甚至停止招收粮食专业学生。长此以往,粮食行业企业人才紧缺,队伍老化,严重断档,急需粮食院校培养符合当前需要的"懂粮食"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实到粮食行业队伍中去。这种现象也引起国家粮食局人事司和全国粮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粮食教指委")的高度重视。2014年11月,粮食教指委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这次会议由全国粮食职业院校领导、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代表共同参加,共商粮食院校发展和如何培养满足当前粮食行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会上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粮食教指委的引领作用,在原有粮食教指委粮食储检、粮食加工两个分委员会的基础上进行重组,新增设立了财经分委员会,并正式提出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融入"粮食元素"这一设想。二、具体做法 1.不忘初心,不忘"粮"心 笔者学校原名安徽省蚌埠粮食学校,创建于1958年,传统优势专业有粮油储藏与检验技术、粮食会计与统计等,凭借一代代"粮校人"秉承执著坚毅的品格和孜孜以求的精神,为安徽省粮食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素有安徽粮食战线"黄埔军校"之美誉。2004年,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自身生存需要,实施更名,但仍然不忘"粮"心。学校通过走访调研、反复论证,并经集体研究后决定,继续保持特色,保留粮油储藏与检验技术专业招生与教学。随后,学校还充分发挥专业和师资优势,除了开展正常的全日制教学,为安徽省粮食行业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外,还大力开展在职职工培训鉴定工作,提升其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2009年,随着粮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学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申请并通过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安徽科技贸易学校基础上成功申办了安徽粮食经济技师学院,进一步拓展了学校办学空间。这是全国第一家以"粮食"命名的技师学院。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学校专业面也进一步拓展,财经类专业在原有的粮食会计与统计专业基础上,先后增设了企业管理、审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每一个专业在教学标准设计、课程安排上都有"粮食元素"的体现,开设1或2门粮食基础知识与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课程,让每一位走进"粮校"大门的学子都懂得粮食,让每一位走出"粮校"大门的学子都爱上糧食。 2.凝练文化,彰显特色 2013年以来,笔者学校以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为契机,在总结创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60年的办学经验积累,继续弘扬和培育先进文化,构建了体现时代特征与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将淮河文化、职教文化和粮食文化三大文化元素有机融合,以文化人、相容共鸣,极大地提升了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其中淮河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地处蚌埠,淮河之滨,受悠久的淮河文化熏陶;职教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有着60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与积淀;粮食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立足服务粮食行业,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名优秀毕业生,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学校每年还以"世界粮食日"和粮食科技活动周活动为契机,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学校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方式,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展板,编写宣传读本,印制宣传资料,采取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开展知识竞赛,营造爱粮、节粮、学粮的浓厚氛围。 3.形象展现,营造氛围 笔者学校校园中有一处"智慧园",是以大禹、陶行知和袁隆平三位代表人物组合雕塑为核心。这一核心雕塑融合了淮河文化、职教文化和粮食文化三大元素。还有一处"文化长廊",是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造型雕塑为中心,四周配上"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励志名言碑刻,体现了学校历史积淀和专业特色,营造了浓厚的粮食特色文化氛围。 4.编写教材,指导教学 在直观形象地展现粮食院校特色的基础上,笔者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积累,开展市场调研,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主动到粮食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搜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教师先后编写了满足教学需要的粮食企业财务会计、粮食经营与安全、粮食企业管理等校本教材或讲义,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同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以课程、专题或知识竞赛等方式强化实施,保证了教学质量。 5.多措并举,落到实处 一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安排专题讲座,介绍粮食院校培养的财经类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之一是粮食行业企业,让全体新生养成"学粮""爱粮"的意识;二是在日常教学安排中,通过开设粮食基础知识和保障粮食安全课程,培养学生成为"懂粮"人;三是在日常考试考核中,通过粮食专业基本知识点测试,全面了解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安排参观现代粮食企业和储备粮库点,邀请粮食企业和储备粮库点财务人员来校讲授会计核算关键知识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紧跟粮食行业企业发展需求。 三、取得效果 近年来,笔者学校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了一些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融入"粮食元素"的好做法。目前,来本校就读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对学习"粮食元素"都能够欣然地接受。通过环境育人、理念育人、文化育人等全程教育,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深受粮食行业企业欢迎。用人单位普通反映笔者学校毕业生真"懂粮食",在业务上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勤奋好学、后劲足,愿意从一线基础工作做起,很值得培养。四、努力方向 1.不断拓展"粮知" 对粮食院校来说,为粮食行业提供人才支撑,培养更多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拓展"粮知",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把让老百姓"吃饱"转变到"吃好"的需求知识教给学生,改善粮食供给与深加工。一代代"粮校人"不懈努力,为精准服务现代粮食产业发展做贡献,全力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融合教学过程 根据新时代、新需求,不断更新、充实、完善校本教材内容,编写出版一批新教材,如《粮食安全与管理》《粮食财务会计》《粮食企业统计》《粮食营销》等,满足了教学需要。要求财经类专业学生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粮食元素",而且在学业成绩考核中"粮食元素"知识要占不少于10%的比例,确保培养"懂粮食"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质量,以便更好地为保障粮食生产和流通安全服务。 3.深化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主要原因之一是职业教育一直注重校企合作,学生就业与求学融为一体。特别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皖政辦〔2018〕4号)明确指出: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行,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粮食行业企业有其自身特点,如收购季节性、储备周期性、保管和大宗大批大量流转安全性等,都需要学生专门到粮食加工企业、粮食储备库点去学习感受并掌握这些知识。因此,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密切联系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促进就业、共赢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全面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一是发挥职教集团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国家示范性粮食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和"安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积极推进校际合作、校企融合,为提升粮食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粮食行业技能型人才质量提供保障;二是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与订单培养。进一步加强与粮食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就业求学一体,既强化了技能,又提升了职业素养,在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引企入校,通过真实生产情景过程学习,实施特色小班教学,准军事化管理,既解决了企业场地不足的困难,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