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是记述宋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清代徐松辑。主要版本有吴兴嘉业堂清本,1953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原稿影印本,195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原稿缩印本,这也是现在的通行本。 徐松(1781—1848),字星伯,清朝顺天大兴(今北京)人,嘉庆进士,授编修,知名史学家。嘉庆十四年(1809)入直南书房,奉诏纂辑唐文。次年至湖南任学政,因事谪戍伊犁,受伊犁将军松筠的委托,撰修《新疆识略》十卷。又亲历天山南北路,记其山川道里曲折,撰写《西域水道记》。嘉庆二十五年 (1820)释还,历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榆林知府等职。治学讲究实用,通金石文字,精舆地学,著有《汉书西域传补注》、《唐两京城坊考》等。 宋代对会要修纂的重视程度超过任何朝代,特于秘书省设立会要所专司其事。宋代的会要自仁宗庆历四年(1044)宋绶等修纂《国朝会要》150卷后,一续再续,直至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其间280年共修10次 (北宋3次、南宋7次),总成书2200余卷,称得上空前绝后。可惜宋代会要命运多乖,历经战乱之余,遂不复存。清嘉庆十四年(1809),徐松入全唐文馆任提调兼总纂官,在《永乐大典》内发现《宋会要》之文,于是详加搜录,共辑得500余卷,借馆内抄手之力抄成,但未来得及排比整理,徐松就去世了。以后《宋会要》抄本流落到北京琉璃厂书肆,为江阴缪荃孙所得,又经缪之手归广雅书局。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聘请缪荃孙和宋元史专家武进的屠寄整理辑本,但整理工作仅完成职官部分即因张之洞离任而中断,辑本为书局提调王秉恩匿为己有。民国四年(1915),著名藏书家吴兴的刘承干用重金购得辑本,收入嘉业楼,延请刘富曾、费有容重加厘订,以便付梓。不料刘富曾将辑本痛加删并,又增入《宋史》各志、《文献通考》和《玉海》等书的有关材料,录成清本,共计460卷。1931年北平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从刘承干处购得徐松辑本,成立了以陈垣为委员长的编印委员会,于1935年将此辑本影印出版,名为 《宋会要辑稿》,共线装200册。解放后中华书局又于1957年将 《宋会要辑稿》缩印为平装本八大册,即为现在的通行本。 《宋会要辑稿》共366卷,800余万字,总分为十七类,其名称与卷数如下:《帝系》11卷,《后妃》4卷,《乐》8卷,《礼》62卷,《舆服》6卷,《仪制》13卷,《瑞异》3卷,《运历》2卷,《崇儒》7卷,《职官》79卷,《选举》34卷,《食货》 70卷,《刑法》8卷,《兵》29卷,《方域》21卷,《蕃夷》7卷,《道释》2卷。在每一类中,又分为若干子目,同一问题的材料,按时间顺序排列。 该书原据宋代历朝实录、日历及中央六部和地方诸路监的档案材料编成,含有未见《宋史》诸志及其他有关史籍所记载的珍贵史料甚多,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如食货类的"限田杂录"、"造水硙"、"修置堰闸、斗门、堤岸"、"各路产物卖银价"、"量衡"、"诸郡进贡"、"船战船附"、"民产杂录"、"置市"等门,皆为辑稿所独有。辑稿的内容也为 《宋史》诸志所不及。以《宋史》诸志与辑稿的卷数相比,前者总计不过162卷,而后者则为366卷;《宋史·职官志》仅12卷,辑稿职官类为79卷;《宋史·食货志》仅14卷,辑稿则为70卷,相当于前者的五倍。尽管《宋会要辑稿》较原书已有残缺,但所存太祖至宁宗十三朝的典章制度,仍然堪称是原始、最详备的一种宋代典制文献,是研究宋史最基本的史籍之一。 但是由于《宋会要辑稿》既非原书的提要,亦非原书的重编,而仅仅是散居于 《永乐大典》 中的 《宋会要》的残余部分的汇编,而对辑录的原稿没作细致的整理校正,以至于编排混乱,内容重复和缺漏,文字脱、衍、误、倒,触目皆是,这是该书的不足之处。 对《宋会要辑稿》的整理和研究,已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重视。1963年开封师院 (今河南大学) 编印了《宋会要辑稿标目》(油印本),日本东洋文库宋代史研究委员会在1970年编了《宋会要研究备要——目录》,收有《宋会要辑稿》的标题及所载册数、页数、原载《永乐大典》的卷数和收录的年次等。台湾大学王德毅教授编了《宋会要辑稿人名索引》(台北新丰出版公司1975年出版)。近年来河南大学王云海教授先后撰成《宋会要辑稿考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和《宋会要辑稿研究》,对辑稿的整理和研究又深入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