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时间,李胜勇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闲暇时登上山顶,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久久俯瞰山脚下的公路。 这本是一条毫不起眼的,偏避的县级公路,平时难得有几辆车经过,路两旁,包括路中央两道车辙印的当间,都长着高高的杂草。要不是这场共和国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自卫反击战,它也许永远无人知晓。战争使它一夜间以单薄的身躯超负荷地承载起运输的重任。每天,披着伪装网,车篷布盖得严丝合缝的军用卡车,拖着大口径火炮的炮车,竖着天线的指挥车,涂着红十字的医疗车,如铁流滚滚昼夜不息。偶尔,一溜罕见的坦克编队也隆隆的经过。坦克兵威风凜凜,阅兵一样坐在炮塔上,引得其他兵种纷纷让路,并投去羡慕的目光。 短短几天功夫,简陋的红土路面就被碾成两寸厚的浮灰,车轮轧上去象瘪了气"噗噗"作响,车尾卷起弥天灰尘,远望去犹如上下翻飞的红色巨龙。 每当看着这势不可当的宏大场面,感受着大战将临的紧张氛围,李胜勇都会禁不住热血沸腾。心中沉淀久远的报国情怀被激起波澜,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冲击着他的心胸,把他带回到那个令人壮怀激烈的年代… 六十年代的最后一年,我国被笼罩在前所未有的战争阴云之下,全国人民在"要准备打仗"的伟大号召下,深挖洞,广积粮,尽一切努力准备打大战,甚至打核大战。备战观念渗透到社会的每一根神经。 这一年的征兵工作,规模空前,而且不可避免地透着战场的硝烟味。一条动员标语:踊跃参军参战,誓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象一把熊熊烈火,点燃了李胜勇这一代热血青年的报国豪情,应征报名的人几乎挤塌了武装部的大门。在数千名适龄青年中,李胜勇幸运入选。 出发那天,县里为他们一百零三名应征入伍的新兵在车站举行了勇士出征一般的隆重的欢送仪式。一千多人组成浩大的场面,县领导悉数到场,县长在激情四溢的欢送词中,代表全县三十多万人民对他们寄予厚望,翘首以待他们为国立功,为县争光,早日把立功喜报寄回家。 登上列车的一刻,站台上锣鼓齐鸣,口号震天,李胜勇胸中涌起一股"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彻底做好了血染沙场的准备。 平时装货的闷罐车非常适合隐秘运兵,关上铁门,只有几个高高的小窗透进一方天地,基本与世隔绝。新兵们打开背包,席地而卧,每天读报学习,只有在沿途兵站停车吃饭休息的时候,能够活动一下手脚。带兵干部约法三章:1.不许打听未来的部队情况。2.不许问此行的目的地。3.没有命令,不许开门下车。不用解释大家都懂,特殊时期部队行动,当然是保密第一。稀里糊涂坐了两天火车,辨不清东南西北。直到第三天,李胜勇偶然瞥见车外晃过一个地名,好像在地理书上见过,是一座南方的风景城市。心里犯起嘀咕。 谁都知道,战事发生在北方,他们怎么背道而驰跑到南方来了?看道路两旁的植被也是林木葱茏,此时的北方应该正是冰天雪地啊?似乎离战场越来越远了嘛! 部队有纪律在先,虽有疑虑也不敢问。下了火车换汽车,全是盘山公路,感觉卡车就象毛驴推磨在不停地绕圈,绕得这些在家里从没见到过高山的新兵头昏脑涨,吐得稀里哗啦。当最终到达一处青山环抱的营房时,脚象踩在云端飘浮不定的李胜勇彻底失望了。虽然这里的气温炎热如夏,他心中的一腔热情却瞬间跌落到冰点,甚至沮丧得差点流下眼泪。 当年遗憾地错过了北方的战事,久居和平安宁的南方,曾认定从此将无缘战争。谁能料到,山不转水转,若干年后,南疆成了举世瞩目的前线,他如愿以偿地成为这场注定震惊世界的自卫反击战的一员。命运有知,终究还是圆了他一个军人的战争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