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及投资"的九点认知 先说观点: 1、创业的过程和结果都是随机的。 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死亡是大概率事件。 随机不是创业者的敌人,恰恰是创业者的天赋,否则就没创业者什么事儿了。 因为随机性和小概率,绝大多数创业成功学,其实都是幸存者偏差汇总。假如照葫芦画瓢,既不会提升成功率,又失去了宝贵的"随机性"。 2、创业本质上是一个"试错+求解"的过程。 关于试错:例如亚马逊,看起来高度重视数据指标和严谨流程,其实是乐于接受动荡、试验和混乱无常的精神。 在亚马逊帝国,并非一切都是精心设计、至臻完美的。贝索斯不仅能够容忍这一点,甚至乐在其中。他明白,每一个重要的新思想,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诞生于不同的源头。 "我们的职责是挖掘千人不曾设想过的新选择,然后看看顾客喜不喜欢,"贝索斯如是说。 关于求解:无论是通过智慧、勇气、力量,还是运气,最终你要找到一串密码。这个密码未必复杂,甚至看起来只是一个极小的套利机会。我称之为: 别人算不过来的账,你能算得过来,而且可重复。 3、不能混淆"创业"和"投资"。 小概率的创业,不适合如投资般大笔下注。 有人向巴菲特咨询一个投资项目,老巴问他有多大把握,那人说大约六成。老巴问他:你干嘛不拿一个只有六成打开概率的降落伞去跳伞? 巴菲特是用投资的眼光评判创业项目,他对高度确定性的追求,自有他的背景、立场和道理。我们不能以此作为创业投资的标尺。 但反过来,创业者也不能用巴菲特投资高确定性项目的集中投资方法,对小概率的创业项目大笔下注。这里并非指创业不该全力以赴。 All in这个词儿,其实挺模糊的。创业者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创业项目中,毫无保留,并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但并不是那种借钱、抵押房子、甚至连命都不要的All in。天底下能有几个马斯克那样的疯子呢? 4、创业生态系统=球童+球探+俱乐部。 球童是创业者,球探是VC,俱乐部是PE或者行业巨头。 由于创业成功的随机性和小概率,有天赋的球童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涌现出来的。 行业巨头很难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去定向培养。我们姑且称之"测不准"。中国当年选拔少年球童去海外培训,指望凑齐11个喂大力丸然后去打世界杯,就是试图用牛顿的方法,解决爱因斯坦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病根儿之一。 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VC出现了。少年球员们展现出来的天赋相对可以量化,但真正成为巨星,还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时,球探已经值得开始下注了。 然后就是卖给俱乐部。 即使在人类社会,我们也要相信大自然的规律,在复杂系统里,"设计、目的"这样的概念是行不通的,必须让位于"自然选择"。 不懂得"突变"和"自然选择",就不会理解创业投资。 5、有资源、有人、有钱,未必有利于提升创业成功率。 道金斯在《盲眼的钟表匠》说,生物演化不是完全随机的,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上帝扔骰子,但从演化看,似乎又不是乱扔。有两种演化方式: 一种叫"单步骤筛选",完全随机,下一代和上一代没关系,不断试错。 一种叫"累积选择",下一代继承了上一代大部分信息,只做小小的变异,是在上一代的基础上的改进。 对于"随机性",大企业未必有优势。谷歌、腾讯、阿里这类企业内部创业的死亡率,一点儿都不低。 大企业投资初创公司,其实是利用他们的随机性来实现"单步骤筛选",然后加上自身的"累积选择"。 所以,大公司即使自己要内部创业,也要将团队单独放出去,让他们穷点儿、苦点儿,像没爹妈的孩子。 6、创业不该苦大仇深、试图一夜暴富,而应为了理想和乐趣。 法国足协Berbehe认为:"青少年运动员成为职业球员只有一小部分, 更多的球员参与足球是为了健身娱乐, 这也是法国足球人口基数庞大的重要原因。" 没有基数,就没有天才的"涌现";就像没有生态丰富的大草原,就不会有狮子。 扎克伯格说,创业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改善人类生活,然后创立公司。 但我们的大多数创业者是为了发大财,成大业,出人头地。 没有街头那些光脚踢球的快乐孩子们,就不会有马拉多纳和梅西。 7、创业者分作四种类型(这里是我的四象限法)。 第一象限,是顶级创业者,极为罕见。 第二象限,指善于在实验室不断试错,实现"求解"。相当于培种育苗。然后要么卖掉,要么被VC和PE搭配职业打手,杀出一条血路。 第三象限,指执行力超强的创业者,例如地推高手什么的。VC和PE经常很聪明,在手中已经有"解"的情况下,请职业打手冲锋陷阵。 第四象限,既不能"求解",也不会打。但可以讲故事,忽悠投资人,或者配合投资人忽悠下一个投资人。 8、创业者无需两个"眼",甚至可以只有一个"假眼"。 如今创业者,比起以往幸福太多了。 早先创业者其实极为艰难。我照例用围棋里的概念来打比方:你要做活,必须有两只眼。以我的观察,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万里挑一。 但是现在,因为如下原因,你可以只有一只眼即可: a、有大平台依附,例如微信、淘宝等; b、可以做出点儿有价值的东西,未必赚钱,然后卖掉公司; c、啥都不是的假眼一只,也能去忽悠,骗点儿钱。 9、创业者必须是斯多葛主义者。 盖茨当年从哈佛退学创业,曾经答应父亲若不行就回去读书。 谷歌的两位创始人,创业时的心态是,不行就回去读博士。 全力以赴,但真要是不行,地球还会转,日子还能过。 斯多葛派强调顺从天命,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恬淡寡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 塔勒布写道,文献中对斯多葛学派的传统理解大多是,他们无视命运的捉弄,始终贬低世俗的财富。 他举了两个例子: 当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遭遇了海难后,他称自己十分幸运,现在了无牵挂,可以全身心地研究哲学了。 塞内加在遭遇不幸事件后,其作品中也反复出现一个关键短语:我一无所失。 斯多葛主义让你渴望灾难的挑战,而且斯多葛学派看不起奢华,塞内加曾这样描写过一个过着奢华生活的家伙:"事实上他负债累累,无论他欠的是另一个人的债,还是命运的债。" 这样看来,斯多葛学派是具有纯粹的强韧性的,对外部环境——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具有免疫力,不因命运的决定而变得脆弱,因而它是强韧的。随机事件无论如何都不会影响我们(我们太强大了,以至于不会失去什么,同时也没有贪婪到想从中获利)。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具有理性和坚韧性的All in,否则和赌博何异? "创业死亡概率"的计算原理。 既然创业是小概率事件,而我们总是说要遵循大数定律,在有概率优势的时候才出手,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创业呢? 我在此前的文章里说过这个话题: 为什么在赌场越努力越不幸,而创业却越努力越幸运? 一、成功学的概率计算 引用一个鸡汤段子: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是多少? 这个题看起来简单,其实会做的人,100个里不会有一个。由此也证明我们的数学教育多么失败,以及概率教育多么必要而且紧迫。 我们要倒过来想,假如要实现"至少成功一次",反之则是一次都不成功(每次都失败)。 基于这一点,继续计算如下: 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着单次失败率是99%; 按照反复尝试100次来计算,那100次每次都失败的概率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 所以,我们的成功率应该是100%减去37%,即63%。 一件事倘若反复尝试,它的成功率竟然由1%奇迹般地上升到不可思议的63%。 前面说过了,胜率不占优时,不要反复押注。如果这么做,根据大数定律,会输得精光。 为什么在赌场就不能这样计算呢? 原因在于: 1、你在赌场输的是钱; 2、上面这个成功学概率计算里,你输的是时间、精力、机会; 3、在创业生态中,你其实就是一个筹码。对投资者而言,一旦成功,可能一次回本儿,甚至有更高回报。 在上面那个成功学的反转公式里,是假设你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机会成本、金钱成本都忽略了。作为创业狗,你的"玩儿命"被认为是不要钱、用不完的。 在赌场呢?你的钱有限,即使有几盘赢了,按照大数定律,只要你赌下去,你仍然会输。 创业呢?你一旦成功,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你就获得了一种经过不断试错、被验证的认知,这时候你的成功概率已经大于50%。 创业是努力创造一种可以重复的大概率事件。创业是先试验,后放大,被收购后则可能有更大的放大。 二、看不见的创业成本 成功学的鸡汤公式看起来很美,但是,创业仍然是一件成本极高的事情。甚至不比赌博好多少。 你需要不服输,你的体力好很重要,你还愿意投入时间,这些都是你的成本。 你还必须不因为反复挫败而丧失精力。每次重新开始的时候,你都如第一次般充满激情。每一次机会来临时你都准备好了。 假如你运气好,选定了一个正确的区域,下面一定有金矿,然后你重复试错,聪明地试错,这些试错可以积淀和滚雪球般,不断提升你的成功概率。 人生的错误要么选错领域,要么是算错了数学概率,要么是反复的次数不够多,要么是经不起折腾。 所以,吃苦,可能是最核算的、可以反复押上的筹码,尤其适合年轻的人生赌徒们。 然而,时间,难道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成本吗? 三、天才创业者们的秘密 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教授罗伯特·桑顿说:在创造过程中,天纵其才未必比生产能力重要。发现一个有用的好想法,你先要去尝试许多没用的。这是个纯粹的数字游戏。 有本书专门探讨过该问题:如果创新者本人对他们自身想法做出的评判并不可靠,他们怎样才能提高创作出杰作的概率呢? 答案是:他们想出大量的创意。 西蒙顿发现,平均而言,创意天才在他们所在领域的作品并不比同行的作品质量更好,他们只是有大量的想法罢了。这给他们更多的变化,更高的获得独创性的机会。 "一个人能想出有影响力的成功创意的概率,"西蒙顿指出,"同他想出的创意总数成正比。" 例如莎士比亚:我们对他的一小部分经典作品耳熟能详,但却忘记了在20年中,他创作了37部戏剧和154首十四行诗。 如何当一个成功的 CEO?在这里,作者霍洛维茨分享了一条重要的经验: 创业公司的 CEO 不应该计算成功的概率。创建公司时,你必须坚信,任何问题都有一个解决办法。而你的任务就是找出解决办法,无论这一概率是十分之九,还是千分之一,你的任务始终不变。 他还认为: 当一名成功的 CEO 根本没有秘诀。如果说存在这样一种技巧,那就是看其专心致志的能力和在无路可走时选择最佳路线的能力。 与普通人相比,那些令你最想躲藏起来或者干脆撕掉的时刻,就是你作为一名 CEO 所要经历的不同于常人的东西。 最终结论 "只要肯干,你一定可以出人头地。要敢于All in。"这些都是当下中国流行的人生观。结合上面的成功概率计算,我们要奋不顾身地为未来下注吗? 仍然是要看你手中的筹码。 在我们的一生中,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大多时候扔骰子的次数都是有限的,并且是消耗资源的。永不放弃,指的是你的斗志,而非押完你钱包里的最后一块钱。 由此可以探讨两个经常被误读的话题: 1、钱少的投资者就该买高风险的股票吗? 当你的筹码是"有限的"钱时,钱少的人和钱多的人,只是数字上的区别,下注应该以比例、而非金额来区隔。 有些人觉得自己钱少,慢慢搞来不及,所以要冒险。这和想去赌场提款一样愚蠢。难道钱少就可以不遵循概率的法则?难道钱少就要去赌场,活生生把自己推入大数定律的绞肉机? 这就是为什么"穷人"常自暴自弃,快速地赌掉了最后的筹码。 2、创业者是在卖"命"。你要分清自己到底是创业者的All in,还是投资者的All in。 接着上个话题,"我手上就两千块,即使按照巴菲特的回报率,我这辈子也买不起房啊?" 回答: 1、假如你用钱做筹码,你就要遵循钱的概率原则; 2、你还可以有另外的筹码,以另外的下注方式,卖命。 也就是:卖掉你的命运,以及动脑、吃苦、拼命。 但是,绝非让你不要命。 创业仍然是小概率事件。即使你的智慧、精力、时间是零成本,即使你不断试错、不断探索,让你的成功率越来越高,最后跑出来的也不多。 大公司的创新,很多时候不比创业者成功率更高。所以他们买入那些跑赢了的创业公司。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买创业者"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好命",避免自己付出大公司极高的试错成本。 所以,最后的四个建议是: 1、就投资而言,在一个筹码明晰的赌场里,必须依照概率来下注。极少有人能逃脱大数定律。 2、创业的成功是随机且小概率的,是一个试错和求解的过程; 3、我们不能混淆小概率的创业,和大笔下注的投资。创业的All in,和投资的All in是截然不同的; 4、做一个斯诺葛主义者,我们一无所有,亦一无所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