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室,开始上《核舟记》。先叫学生预习一会。简单解释了一下后,就想请一同学到黑板上把它画出来。话音刚落,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要上来。我点了一学生上来。他一下子在黑板上就勾出一条船来。正洋洋得意时,谁知下面学生喊道: "小了,小了。" "前面还有三个人呢。" "后面也有两个。怎么画?" 只见第二个学生逞能上来擦了,画了一条大大的船。接着画船前三个人。 "不对,不对。" "苏轼戴着高高的帽子,满脸胡须,他与黄庭坚共拿着一长卷在欣赏,右手指卷,好像在讲甚么呢。" "和尚右臂挂的念珠历历可数呢。" 学生赶快改正。显然不像,引得哄堂大笑。 他摇摇头,只好红着脸下来。第三个接着上去画船尾两个船夫。 下面齐声念道: "居右者槯髻仰面,左手倚一横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显然他画得不像。台下嬉笑伴着杂声。但他赖着不肯下来。 "关上船窗看看,上面还有八个字呢。" "16个!" 这,他就确实没有办法了,粉笔再细,也写不出。他只好把粉笔一甩,下去了。 好在我事前请美术老师画了一幅画。这时我便把它挂了起来。 学生们一窝蜂拥上来,对着书看。 "怎么样?"我得意说。 谁知学生还不以为然。 "船背上还有18个字呢?" 我不禁惋惜地摇了摇头。突然问: "你们说这是在一个什么东西上雕刻的?" 是呀,这时学生们才猛然意识到这问题。 我立刻从口袋里拿出一桃核,"就是这!" 学生们立刻惊呆了,然后爆发出一阵惊喜。 "只可惜它是明代人雕刻的,现在看不到了。" "不,现在有。" "听说市博物馆正在举办陆小琴核雕展呢。" 啊,我真是孤陋寡闻呢。这可得去好好见识见识。 来到博物馆,门口上方"陆小琴核雕展"几个篆刻字赫然在目。从里面出来些人,拿着核雕议论着,赞不绝口。走进里面还真的有核舟呢。四周墙上挂着放大图片,玻璃框内摆着原件: 《在水一方》,出自《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母亲》刻的是孟郊《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的形象。那四枚《梁祝》更是浓缩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路送别的趣事。 看到《秋荷私语》,一下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又凑齐两句: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枯而不腐有余韵, 尚留白藕溢清香。 "悲哉,秋之为气也。"其实,到秋天,果满枝,稻谷遍金黄,被称为"金秋",正喜气洋洋,何悲之有?荷叶虽枯,但枯而不腐,余韵尚存,何况更有下面泥土内白藕的清香!于是作者在叶上刻了两只小鸟,窃窃私语,以表达她的赞许。真是一副慧眼。 里手不在材料和对象,能化腐朽为神奇,就是高手。橄榄核,枯荷,在常人看来,不过废弃之物,而她却刻成了一件艺术品,所以不愧为艺术家。而她不过一名高中学历呢。 桃核,橄榄核,到处都有,只可惜人们随吃随丢,要时,还难以找到。我想,荒山里可以找到。于是到荒山里,还真的到处都是呢。我高兴地到处捡。一下就捡了一大袋。我想她一件值上千元,我这一大袋,总可以换她一件吧。可以拿到教室里,给学生把玩了。于是高高兴兴地下山。谁知没走几步,就看见一只老虎正虎视眈眈呢。于是慌忙丢下就跑。 一下吓醒了。心还在可惜那一袋桃核橄榄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