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是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低族共同的宗教节日。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地区尤为盛行。节日时间为每年傣历的十二月十五日(农历十月中旬)。 要谈开门节,首先得了解与此密切联系的关门节。关门节又称进洼,傣语为奥瓦萨,同样是我国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低族传统的宗教节日,每年傣历的九月十五日举行。从这一天开始的三个月为小乘佛教的安居斋戒期。传说每年的傣历九月,佛都要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需要三个月时间才能返回人间。一次,佛又到西天去讲经,在这期间,数千佛教徒到乡下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了生产,引起了百姓的不满。佛从西天回来后得知此事,深感不安。以后每逢自己到西天讲经时,便把所有的佛教徒集中起来安置在寺庙内,规定三月之内不许外出,要关门忏悔,以赎前罪,后衍成此节。节期自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开始(约农历七月中旬)至十二月十五日(约农历十月中旬)止,共计三个月的时间。 傣历九月十五日凌晨,各村寨的佛寺都要击鼓为号,告诉人们节日已到。村寨佛寺里的佛爷这一天要集中到波苏动(又称瓦拉扎滩,为全动最高级的佛寺)念经,波苏动所在地的百姓要做斋饭送到佛寺内让僧侣们享用。各村寨的老年信徒这天也要到佛寺去滴水、纳佛,常常留宿寺中,与僧侣过一样的宗教生活,由家人给他们送饭。傣历的九月十五日相当于农历的芒种日,在往后的三个月里,佛教寺庙开始了净居斋期,直到开「1节。这段日子正值傣族地区的雨季,禁止人们外出,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结婚,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除了僧侣们在佛寺中净居修学以外,民间的信徒也到佛寺中静坐参佛,听佛爷讲经说法,每隔七天举行一次"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 傣历十一月十日至望日期间,还要举行一次大"赕佛",活动内容是献经、诵经、听经,通常要举行三天三夜。届时,由佛爷、和尚集中诵读经文,全村寨的信徒们都要到佛寺里静听经文和忏悔。每户人家要给佛寺奉献一部或多部经书,这些经书有的是他们自己抄的,有的则是请佛爷、和尚或其他人抄的。经书送到佛寺后,便由和尚诵读,献经者要跪在诵经台前静心倾听,一直到和尚念诵结束为止。人们所献经书内容除了宣传佛教思想以外,还记载着傣族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天文历法和医学知识等。献经活动期间,不同村寨的寺庙也要互相邀请对方的佛爷、和尚到自己的佛寺里诵经,以促进佛寺之间的交流。 至傣历十二月十五的开门节时,为期三个月的禁忌就解除了,人们的生活又开始活跃起来。相传这一天正是佛到西天讲经后重返人间的日子,所以各村寨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聚会。这天,僧侣和世俗信徒都盛装齐聚寺中,以食物、鲜花、钱币献佛。人们为了解除郁闷,庆祝丰收,还要举行放高升、放孔明灯、放火花等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节目是舞灯。灯的种类繁多,有恶鬼、凶神形象的灯,有鸟兽鱼虫形象的灯,还有大而美的龙灯。人们在锣鼓声中,提着舞灯环游村寨表演,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此时农忙已过,民间又开始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姑娘小伙子又可以结交恋爱,喜结良缘了。届时,各村寨傣族青年男女便开始寻觅伴侣。 夜幕降临之时,三五成群的傣族姑娘在竹楼下的院中点燃簧火,身旁置一张小凳,边纺纱边等待小伙子的到来。当本寨或外寨的小伙子吹着"芯"来串姑娘时,姑娘若有意,便拿出身边小凳让小伙子坐下,然后双方开始交谈,互表爱情,相赠信物。若姑娘不让坐,这个小伙子只能怪运气不佳,只好去别处串姑娘了。 节日的夜晚,傣家人喜用放孔明灯和放火花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孔明灯"是用韧性纸糊成的椭圆形灯。点灯时,用柴烟从下面留的小孔向灯内熏,使之膨胀,产生上升动力。然后再将做好的十字架缠上浸透油的布点燃,挂在孔下的竹圈上,灯便随着熊熊火焰冉冉飞向空中。人们引颈上望,只见漆黑的夜空中,孔明灯通体光亮,似一颗明珠挂在天际,美不胜收。 火花是由一段六七尺长的大圆木挖空而成,内填硝黄、火药,再加上引线,固定在架上。随后点燃引线,绿色的火焰自大圆木中心喷薄而出,火花四溅,有的竟高达十余丈。观者高呼雀跃,到处一片欢腾景象。 开门节源自古代印度佛教徒雨季净居斋戒的习惯,后随小乘佛教传人而形成。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其宗教信仰与道德修养、文化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年一度的开门节,使傣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保存下来,让人们在享受欢乐的同时,一次次接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傣历十二月(公历10月),傣语称为"冷西双",是迎接佛祖从西天返回人间之日,也是傣家人"俄洼"(出洼节)和庆贺丰收的盛大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十五举行,这段时间傣族地区已开始进入干季,稻田里的稻谷已基本成熟,僧侣们出行也较方便。傣族群众开始利用这段时间举办各种形式的"摆"。"进洼"三个月期间的禁忌活动解除,如举行升和尚仪式、盖新房、婚嫁等活动,这时可以重新开始。"出洼"后,紧接着举行的就是"干朵节","干朵",意为忏悔,也就是在"进洼"的三个月里,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些违背佛教戒律的事情,就要向佛祖请求宽恕,向佛祖忏悔。此外,"干朵"还有欢庆丰收的意思,因为"出洼"之后就是秋收季节。 出洼节那天,信徒们都穿戴整齐,焕然一新,端着供品和鲜花果品,相约去佛寺赕佛,听佛爷念经,忏悔自己的过错。赕完后,青壮年们敲锣打鼓,抬着彩象、彩马、小型布幡或纸幡、宝伞等游村过寨,游行结束后,人们云集佛寺院场,敲锣打鼓,在佛寺的院场上随着鞭炮的鸣响声竖起幡杆(傣语称为"顿唤"),大家跳起各种鼓舞、嘎秧舞和孔雀舞。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接下来人们将迎来"干朵节"。 关于"出洼",民间流传的传说是:佛祖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重返人间,所以佛祖回到人间这一天,各村寨都要鸣锣敲鼓,举行集会,欢迎佛祖归来,并须在佛寺向佛忏悔一年来的罪过。 德昂族开门节 开门节,又称"出洼",德昂语称呼与傣语相同为"俄洼",即"出夏安居"。在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开始举行,一般为期三天至五天。传说佛祖到西天为他的母亲讲完了经文返回人间的时候,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奘房敲锣打鼓,举行聚会,欢迎佛的归来。在出洼的整个仪式中,人们迎接佛祖从天上回来,庆祝今年修行学习的圆满结束,祭奠亡人(德昂族人相信在洼节里过世的亲人都是围绕在奘房周围的,如果拜佛他们就能听见,如果赕佛他们也能享受到),庆祝雨季的结束和丰收的到来,祈祷风调雨顺诸事顺利。可以说出洼是许下心愿和心愿达成的日子,它比进洼更盛大、更隆重。出洼时最后一天的活动是"干朵","干朵"意为大家到奘房来念经、忏悔。进洼、出洼都要"干朵",把自己的赕品供给佛,供给已去世的亲人,供给世间的万物,希望他们保佑自己。 出洼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供品,一部分供给佛祖,一部分供给逝去的亲人。当家人更把五谷丰登的祈盼寄托在高高飘扬的长幡上,年轻人则用鲜花供给佛祖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集中体现了出洼在德昂族人心目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