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狼孩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天人们在一个狼窝里发现两个人型动物,经鉴定确定是两个小女孩。小的约2岁,大的约8岁。人们把她们救回村子,小的不久就死了,大的活了下来,人们给她取名叫卡玛拉。她像狼那样用四肢爬行,舔食流质的东西,吃扔在地上的肉。她怕光、怕火、怕水,从不让人给她洗澡。给她穿衣她就把衣服撕破,有人碰她,她的眼睛就会发出狼眼一样的寒光,抓人,咬人。卡玛拉白天睡觉,夜间活动,晚上异常敏锐,深夜经常发出狼一样的嚎叫。第二年人们将卡玛拉送到孤儿院,她学会两腿站立花了两年,独立行走则花了四年,而快跑时仍要用四肢。到了17岁,她虽然学会了晚上躺着睡觉,用手拿东西吃,用杯子喝水,但她的智力仅相当于4岁小孩的水平,而且还没有学会成人说话,只能听懂几句简单的问话。由于她终究适应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17岁那年病死了。 人们为什么说三岁是人的基础。不仅正常健康的婴儿是"神童",卡玛拉也是"神童"。因为她在婴幼儿时期和狼生活在一起,便"天才"般地学会了狼的生活方式,这是任何一个错过了生命早期学习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都不愿学的,也是永远学不会的。在三岁前,婴儿都处于"无意识适应性学习期",这是大自然赋予小生命学会生存本领的时期,他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独特的,有如下特点: 1:意识参与 人生下来的状态是"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不知不觉的、没有语言参加、没有思想参与的。所以一个人长大以后,一般无法回忆3岁前是怎么生活过来的。在三岁后,有的人就已经学会了"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方式。但是有的成年人仍然在用无意识这种方式在生活,这种状态在成功学看来叫——沉睡;而学会了主动用"意识"参与的情况叫做——觉醒。所以人格有良好发展的人,首先是从被动到主动的。 2:环境适应 婴幼儿完全是环境的动物,只要环境的影响不超过生理上的承受能力,对于任何环境婴幼儿都能适应。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在婴儿的适应期体现得最明显。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虽逊于婴儿,也还是极强的。 3:感应获得"敏感" 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最经常、最快乐的事物,他就对这些事物获得"感应"而敏感。由于熟悉,他也最喜爱,并愿意经常会接触这些事物。为什么所有孩子都喜欢妈妈,而且"儿不嫌母丑"呢?这完全是因为妈妈是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最经常、最快乐的刺激物,是他感应到了"妈妈敏感"。假如妈妈生下孩子,因特殊原因把孩子交给了奶妈抚养,不到半年,孩子见生母就会如同路人,因为他没有建立"生母敏感",只建立"奶妈敏感"了。相反,孩子接触过多消极或不良的事物,那自然就形成"消极敏感"。如果孩子出错被责骂,会导致他以后对他人的态度敏感而难以将注意力放在寻找方法。 4:形成"印刻" 婴儿期反复获得的印象就像印刻在脑内一样,牢固地伴随整个生命的全过程,并成为一种固习。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就知道,农村非常缺乏文化生活,于是孩子们晚上就常常听成人讲鬼故事。孩子既爱听,又害怕。即使在思想认识上很多人早已不信有鬼,但如今仍怕夜里一个人走坟地。一个人从小受到的心理伤害,也会像刀疤残留在皮肉上一样残留在心理上。 5:印象(图式、语义)记忆 成人的记忆是分析记忆和理解记忆,但是婴儿的记忆不需要也不会分析和理解,他全凭"图式"记忆。婴儿识物记事,掌握语言,会听音乐,建立行为,就是这样反复"感光"获取的事物。所以阅读,讲解(带声音的重复)对于人类非常重要。多给孩子讲故事,读文章是很有必要的。 6:情境领悟 婴儿理解事物,不凭推理,也不需要解释,他们的智慧是在生活情境中领悟得来的。孩子从没有语言、无法思维、无从解释一切词语,到会听会说、习得语言、认识世界,这个奇迹都是这样"领悟"出来的。 家长要相信孩子在丰富的生活、观察、交往、阅读中有极强的领悟能力,要做到多听少说,幼儿是这样,小学生也是一样,不要无意中把孩子孕育成了一个"狼孩"。 心理 百科 关注心理百科(xlbk66),这里是心理狂热者的聚集地。有你,我们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