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老师们都在改进自己的教法,然而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很明显,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不快。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教与学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策略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一、指导学生学会用心地听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听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必须先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从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并指导学生会听。结合课前预习主要应注意听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注意听教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教师每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的提示。其次,引导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知识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最后,培养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即在做作业之前引导学生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老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这样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从。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出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把一个圆16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例如:教学了"圆柱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圆柱体的高,再进而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高为:30÷(2×3.14×5)=150/157(厘米),圆柱体的体积为:3.14×5×5×150/157=75(立方厘米)。这样做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能否用简捷的方法解答这题。学生用质疑的目光瞄向了我,我启发学生用圆柱体的教具自己动手演示。学生就用拼接的方法,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然后我再让学生将这个长方体变换位置,把拼成的长方体横放下来,并将有圆柱侧面的一半作为底面,这样再启发学生,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这时我再启发学生能否想到更巧妙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体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这时学生马上想到这个长方体体积为:V=S侧÷2×r=30÷2×5=75(立方厘米)。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知识的记忆应以理解为主,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理解记忆法。数学知识面广,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例如:什么叫梯形。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理解"只有一组对边"是什么意思,若把"只"字去掉又会怎样。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认识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四条边中相对的两条边为一组,其中一组平行,另一组不平行。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梯形这个概念就容易了。 2、规律记忆法。数学知识是有规律的,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就可以进行有效记忆。例如:记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率。因为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掌握了这个规律记忆就比较容易。 3、形象记忆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例如,一年级数的认知教学时,把数与某些实物联系起来进行形象记忆。如把"2"比作小鸭子、"3"比作耳朵等。这样唤醒了学生的记忆细胞,教学效果显著。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