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山谷!》是一本由[美] 尼基•洛夫廷/著 / 马岱姝/绘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谢谢你,山谷!》读后感(一):每一个彼得和每一个安妮 这本书对年轻读者来说是一个很强的启示,但也很及时。尼基 洛夫廷是帮助年轻读者开始接受这样的观点:面值外表不是一切(如彼得最初感觉恐惧的上校夫人),而有时,我们需要努力挖掘更深。我在读《谢谢你,山谷!》时,也轻松地度过了好几天,享受着像彼得和安妮这样的山谷的魔力,我相信所有年龄段的读者都会有同样的感觉。 但我们还需注意到的是,尼基洛夫廷毫不犹豫地在书中写到少年的欺凌和抑郁等问题,包括家长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能会喜欢更应关注这点,彼得不是唯一一个渴望被倾听被理解的孩子,他需要一个像安妮那样认为他已经足够好、独一无二的朋友。世界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有时,这取决于你是否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物存在魔法,比如山谷。 我很愿意把这本书送给每一个彼得和我所认识的每一个安妮,我相信其他读者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我强烈推荐这本小说给初中的小读者,也推荐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 《谢谢你,山谷!》读后感(二):当所有的门都被那些与我们最亲近的人关上 一个写得很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故事,两个通过冒险帮助对方的孩子的故事。 安静,内向,彼得在他的家庭格格不入。 当他找到一个家附近的山谷——一个神奇的满是动物植物的山谷——他认为他找到了一个地方,他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起初,当他在山谷里也发现另一个人的时候,他很生气。 但坦率、直言不讳的安妮不久后成为了彼得生命中也许是最好的朋友。 糟糕的是,彼得的父母一直在为他制定计划,拒绝倾听。更糟糕的是,两个当地的男孩威胁到皮特和山谷的平静。最糟糕的是,安妮,这位天才的小艺术家,正在与癌症斗争。 有时人们会不友善。有时人们会很残忍。有时人们看不到你真正是谁。 从你出生的那天起,每天都是那么不同于前一天。但我们中没有人真正知道那些日子的数目。对于那些不近人情的残酷的审视,在我们生命中就如同无形中的丧钟,比和绝症战斗还要可怕,非常响亮。 当所有的门都被那些与我们最亲近的人关上,自然王国就可以提供一个避难所,一个接受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地方。与我们生活中的人类不同,在这个自然王国中,植物和动物倾听我们,和我们分享一个共同的心跳。谁都需要这样一个地方,如书中的山谷。 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不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我同意马塞洛鹳所说的;这是一个真正的关于友谊和自然的愈合力量的好故事。我爱安妮!我爱上校夫人! 《谢谢你,山谷!》读后感(三):在《谢谢你,山谷!》中学会理解和倾听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关注,得到亲人温暖的爱,但事情总不是如想象的那样完美。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可能得到满足。我们大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需要的东西,而对于年幼孩子来说,想要获得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却并非那么容易。一本写给众多孩子与父母的文学作品——《谢谢你,山谷!》,看一个男孩与女孩的奇妙相遇,看山谷如何用充满魔法的神奇的力量化解亲子间的矛盾,让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如沐春风。 彼得.斯通,一个不善言语的男孩子。偶然间父母发现他写了一篇离家奇遇的文章,再加上被大孩子欺负、性格孤僻内向等一系列事件。家人担心他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而搬离繁华的城市,来到了一个小山村。或许,他是真的病了,或许也只是家人的猜测,但不管怎样,即使搬了新家他依然因为家中嘈杂的一切而感到十分压抑,直到发现了一个寂静美丽的山谷。在这里,彼得可以静静地享受美妙的一切,他发自内心的觉得独处真好。 缘分就是这么奇妙,一个叫做安妮的漂亮女孩,也进入了这个山谷。她酷爱画画,想成为艺术家,但身体非常糟糕,如果不做手术的话,不久将离开人世,但做了手术也未必还能保持人的基本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父母自然不能放弃任何治愈自己孩子的机会,但安妮却不想做手术,因为她怕自己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安妮。不过,妈妈终究是爱她的,苦心安排了安妮这次做祈愿女孩的机会。 他们两人的境况如此相似,正是由于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认可和理解,才在接连几次相处中惺惺相惜,越来越了解彼此。彼得和安妮都在逃避现实,幸亏山谷接纳了他们。在这个山谷里,他们是自由的,每天充满快乐。但好景不长,彼得在家中越来越无法忍受,安妮的妈妈也即将接她回去做手术,他们想约离家出走,逃离令人烦恼的一切,后来因为意外而回到各自父母身边。这时的彼得决定勇敢向父母说出自己的困扰,并最终得到家人的理解。而安妮也接受了手术,情况也在渐渐好转中。 曾经作为孩子的我能深深地理解并感觉到他们的无奈。家庭的争吵,父母的不理解,自己得不到认可,这些都是造成孩子叛逆的理由,而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孩子的错,我们身为父母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聆听,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与此同时,亲子间的感情也会越来越好,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相信孩子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感同身受,找到与家人沟通的方式方法。总之,互相理解,也是最重要的。 《谢谢你,山谷!》读后感(四):诗意故事解开成长密码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不胜枚举的烦恼。只有战胜生活中的挫折,走出成长的泥淖,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活跃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尼基·洛夫廷的新作《谢谢你,山谷!》就是一部关于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书。作者在诗意般的故事中层层递进,慢慢解开孩子的成长密码。这不仅让孩子们从中受益匪浅,也能给老师、家长许多启迪: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扰?小说既紧贴现实又超凡脱俗,既催人泪下又鼓舞人心。 《谢谢你,山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彼得·斯通的孩子,他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从繁华的大城市搬到了美国德克萨斯州丘陵地区的小镇。在这里,彼得·斯通的父母和姐妹总是吵吵嚷嚷,家中的喧闹与争吵让彼得感到窒息、压抑。于是,彼得·斯通走出家门,想去寻找一处能够安静独处的地方。在寻找中,他意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山谷。山谷里有沙沙作响的风、有跳舞的豆娘和绵延的花田。更让彼得意外的是,在那里,他认识了小女孩安妮·布莱思。火红头发的安妮热爱艺术,她的思维和话语常常透着一股与年龄不匹配的深沉。在相处的时间里,彼得逐渐知道,这个内心无比美丽的女孩,正在受到癌症的折磨。彼得从安妮身上,受到了感染,得到了启示,和安妮成了很好的朋友。于是,神奇的山谷成了他们的庇护所,彼得和安妮在山谷玩耍、创作艺术,看到了山谷动人心魄的美,也发现了它施展的魔法。倾听、召唤、防御、攻击,山谷仿佛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让他们投身其中,忘记了人生的烦恼。不过,随着安妮的去世,彼得又得回到家中,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如意仍然残酷地摆在那里,需要彼得勇敢地去面对…… 该书不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语言也优美活泼,如同诗一般的流畅、清新。书中洋溢的乐观向上的力量,既催人泪下,又让人振作奋进。作者告诉人们,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一场冒险和磨砺,不可能一帆风顺。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内心孤独、敏感焦躁、无所适从等众多的困扰,因此,有时他们要逃离家庭,逃离学校,寻找一个像书中描写的那片山谷一样美丽宁静的地方,来滋养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灵魂,同时,更需要父母、老师、同伴的理解和鼓励,坐下来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了解他们真实的感受与想法。所以,千万不要把青少年的逃离看做一种逃避,一种懦弱,其实,他们是在寻找一条快乐回家的路。只有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帮助孩子们克服成长中的烦恼,让他们身心愉悦,健康成长;只有理解到这一点,父母和孩子才能和谐相处,家庭幸福。 文 / 贾登荣 原载于http://www.cdrb.com.cn/html/2016-07/04/content_41145.htm 《谢谢你,山谷!》读后感(五):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去了解的故事 喜欢"暖暖心绘本"系列里的《大熊有一个麻烦》这个故事,身材魁伟的大熊面带愁容地想要向它的朋友们诉说它内心的麻烦,可惜一路走来,没有一个人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大熊的心声,他们一次次打断大熊的话语,就这样,带着满身的伤心,大熊默默地走去,直到遇见能够耐心倾听它心声的小蜜蜂,愁容满面的大熊这时才有了一展最美的笑容。 故事中的大熊像极了《谢谢你,山谷》里的主人公——彼得,彼得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在爸爸眼中,他就是一个懦夫,一名胆小鬼。因为常常被学校里的男孩子们欺负而没有反抗,彼得想要向爸爸倾诉内心的真实感受,可是爸爸不仅毫不理会反而还简单地认为自己的儿子只是胆小无力,因此爸爸选择让他学习跆拳道,但情况依然如故,最后,家人不得不离开那所学校,爸爸眼中的儿子就是这样如此地胆小,如此地懦弱,面对坏孩子的挑衅从来不自觉地进行反抗。在妈妈眼中,彼得是一个沉默的人,每每妈妈带着怒气,扯着嗓门说话、争吵时,彼得面对如此没有耐性的妈妈,最终选择的都是沉默不语,没有任何抱怨,更没有任何解释。在姐姐劳拉眼中,彼得就是一名十足的怪胎,彼得的任何举动在她眼中都是非正常人所为。 可是,家人眼中的懦夫、胆小鬼、怪胎,在山谷中却是个受欢迎的孩子。山谷的微风可以听懂彼得的内心想法,并予以回应;山谷的动物对彼得也是那么的友好,静静地,围在他的身边,环绕着他,不打扰他自己小小的世界;山谷的主人也说非常喜欢彼得,因为她喜欢安静而又充满爱心的彼得;而最欣赏彼得的则是祈愿女孩——安妮,安妮欣赏彼得身上的一切,彼得是她唯一可以值得信赖的人,可以心与心交流的人。 同样是彼得,为何在不同人眼中有着如此巨大的不同?难道是彼得变了吗?彼得的内心万分渴求家人的理解与倾听,渴望家人的耐心与关爱,可是这些最基本的关怀,家人从来不曾给予,他们只会想当然地去认为,去理解,从来不会站在彼得的角度来走进他,懂得他,让内心落寞的彼得不得不选择离开没有温暖没有爱意的家,而选择那片有着巨大魔力的山谷。山谷真的有这样的魔力?只不过山谷有着家人没有的一切,山谷的环境很幽静,彼得喜欢安静的一切,可是家里天天充斥着爸妈无休止的争吵与爸爸架子鼓的巨大噪声;山谷能够静下来一切去聆听彼得的心声,无论是一丝微风还是一束花草甚至是一只凶猛动物,都能够用心听到彼得的内心并且理解他回应他,可是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面对心受困顿的彼得静下心来去了解,去聆听。 我们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家长耐心地倾听,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真实的想法,而绝非想当然地妄自揣度。父母若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方法有失偏颇,那么最终造成的是双方的无效沟通,而亲子沟通之难,难就难在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让孩子不敢表达内心的一切,最终选择了沉默不语,而生活中,我们周遭有多少父母,遇到"不听话""不乖巧""性格偏执"的孩子都大吐苦水,摇头无奈,他们迫切想要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不肯敞开心扉?其实,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性格孤僻、胆小懦弱,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后果,只是因为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用错了方法,这带来的痛苦不仅仅是某一方,而是双方。所以,在彼得家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和谐温暖的一面,而是无休止地指责与谩骂。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学生,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学生。"不仅仅是对学生,对我们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真正的教育都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倾听,敞开心扉倾听孩子内心的一切。故事中的彼得不是不需要家的存在,不是要远走高飞,远离自己的家人,彼得需要的是家人能够静下心来,放下姿态,俯下身去,去听一听他真实的内心,所以,故事的最后,当彼得的家人聚在幽静的山谷中,保持安静地倾听彼此的内心,彼得说:"在我内心深处,我需要家人在我周围,与我一起倾听,也倾听我的心。我需要他们了解真正的我,爱这个我。"听了儿子的真实的想法后,父母不禁反思自己曾经所做的一切,那一刻,他们原谅了彼此,释然了所有,最终收获到的也是舒心的笑容和温暖的拥抱。 一个没有倾听的家庭,会让孩子不得已选择逃离,而一个充满倾听的家庭,会让逃离的孩子最终回到温暖的家中。这部书虽然面向的是青少年,但却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去了解的故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过失?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世界,俯下身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也会收获最美的结局。 文 / 非同凡响 《谢谢你,山谷!》读后感(六):内心的自在之力 "我是一个能静下来的人",彼得一开始呈现给我们的形象就很特别,一个快满十三岁的男孩,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不但没有我们印象中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应有的闹腾与活力,不爱玩,不爱闹,不爱开玩笑,不热衷于恶作剧,也不是噪音和麻烦的制造者,而且书中的这个男孩彼得反而安静得出奇,这种安静甚至成了家人的困扰。 当我们在故事开头看到这样的彼得时,心里就一直在想,在问,为什么彼得不是"应该"的那个样子呢? 可是,彼得又为什么要成为我们所设想的那个"应该如何如何"的样子呢? 我们总要给孩子设定很多的"应该",很多既定的固有的形象和行为方式:男孩子就应该勇敢,女孩子就应该温柔。比如彼得这样一个快要十三岁的男孩,就应该喜欢打棒球,空手道,应该学习演讲,应该要很勇敢,很大胆,要跟邻居家的男孩子做朋友并一起玩耍……这些真的都"应该"吗?其实,没有那么多"应该"必须被强加于孩子身上,他们需要更多自由自在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在这本书里,父母不光给孩子很多"应该如何如何",也给自己框定和设定了很多这样那样的"应该"。妈妈觉得爸爸应该尽快去找一份正当的工作,而不是成天摆弄他的乐器,去实现什么曾经的理想;爸爸觉得妈妈应该尊重他的想法,鼓励他去追寻音乐梦想,而不是跟他争吵,给他的热情泼冷水;姐姐劳拉觉得他们家应该搬回到原来的城里,而不是为了彼得一个人的问题而搬到这个荒芜偏僻的乡下。我们给自己和给别人设想出太多的"应该",却从不问问自己心里真正想要怎么样,或是问问别人你想要如何。 那种内心的自在是现在的我们很缺乏的,特别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作为社会人的我们。我们从小在他人的话语与眼光中成长,最早的自我认识往往是从他人的评价中构建起来的。妈妈说你不够好,于是你就努力去让自己变得匹配她认为的那种好;爸爸说你不够勇敢,于是你就拼命让自己成为他所定义的那种男子汉。可你究竟希望自己是个什么模样,你为什么自己不作决定呢? 幸好彼得没有被外在左右,因为在他的脑海里,他可以做很多事,想象带给他无限的抵御或化解外界侵害的能力。孩子特有的为自己内心注入强壮之力的方式,就是通过想象。彼得用自说自话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这股神奇的力量。他第一次独自一人来到那个山谷时,脚边出现了一条响尾蛇。一般人看到蛇,首先会恐惧、害怕,然后紧张、担心,害怕被咬,再接着不知所措,到脑袋里一片空白。可是彼得呢,他却进入自己的想象空间,用大把的时间来观察这条近在脚边的毒蛇,看到它有一个标准的楔形的脑袋,浅棕色的尾巴尖上有八个环,彼得甚至还有时间和心思去数那些环。他在想象中还能同时进行很多活动,思考自己如果穿双靴子来山谷就好了,或者至少穿条牛仔裤。看到蛇盘起来像是要打盹,他开始好奇蛇的一个盹会持续多久,自己最后是被咬还是摔倒,等等。 大人看了这段描述或许早惊讶得合不上嘴了,但孩子就是这样,他们自有一套神奇的处事办法。如果说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向我们展示了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是如何帮助他们安抚内心情绪的话,那么《谢谢你,山谷!》里面的想象力则发挥了帮助孩子抵抗外来的威胁和控制,让自我内心能够按着本心之求健康成长的魔力。每次家里吵闹时,彼得就走近安静的内心,去想象和思考很多事情,像是给自己筑起了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不受干扰和控制。正是靠着想象力,彼得在危险面前还能把自己逗乐,想到几乎没人会像他一样翻过这座山,再朝这个方向跑二十多分钟,如果真的有人过来这里,那简直太好玩了。 书中那个神奇的山谷让我很向往,那里好安静啊,有着丰富的安静:心里的安静,周围事物的安静。它们的静能让你听到心里的静。 这个山谷真的充满了魔力,它是如此神奇,我都快要怀疑它其实并不存在。彼得采摘莓果时,荆棘会自动避开他的手指;他赤脚在山谷里奔跑摔倒时,脚边的仙人掌丛会留意别扎伤他的脚;他收集岩石时,它们像约定好了似的一块接着一块自动出现在他面前;他和安妮没有手电筒照明时,飞走的萤火虫又聚集回来,为他们点亮一条清晰、明亮的小路;安妮困了,随即一张柔软的草床出现在眼前让他们可以安睡……多么神奇啊,仿佛山谷一直在温柔地守护着他们,也让他们心中所愿都一一成真。 也许这都是彼得想象出来的吧,可是山谷里的一切又是那样真实。你可以看到围绕着山谷发生的每一个充满野趣的细节。有轻拍你的肩膀,回应你的风吹过;有可爱的小鲦鱼像微型的海豚般在草环间跳进跳出;有盛满一片草地的白色风雨兰,在风中摇曳生姿;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的绒毛,白茫茫地一片纯美。还有什么?你安安静静地待着,不要说话,去听,去感受:头顶的枝丫间松鼠们在闲聊,脚边的灌木丛里兴许这会儿就拱出一只好奇的小野猪来。你能听到自然的声音,闻到自然的味道,这个充满魔力的山谷仿佛就长在你的心里面,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需要时跟它说说话吧,它会认真地听,有时它也会让轻风捎话,温柔地回应你。 也许这个神奇的山谷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心灵的真实。它有着无穷的魅力,那样的宽阔,宽阔到能容下我们的不开心,让溪水带跑吐露出来的不开心;也宽阔到能让我们的开心尽情、尽兴地释放。在它这里,我们不必担心什么,可以完全敞开心扉,打开手脚,自由自在地释放自我。 美国作家芭芭拉·金索沃尔《种花种菜种春风》的封面题词写:"你以为错过的只有泥土,其实,错过了整个生活。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往往会忘记自然这个奇妙的存在,每每出行也只是快速地按下快门带些照片回来,却从未真正亲近自然。下一次,请试着像书里的彼得和安妮一样,赤脚踩着松软的泥土,俯下身去闻一闻花香,好好地做一次深呼吸吧!你会欣喜地听到自然真切的声响,也许,还能听到心里那个微弱却很清晰的声音在跟你说话。 文/项黎栋 《谢谢你,山谷!》读后感(七):孩子,你慢慢走 孩子,是个最为神奇的存在。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都会经历孩童的时代。在这个时间段中,每一个孩子都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但却同样有着与这个世界,与这个自然交流的敏感性。他们简单又复杂,他们单纯如一张白纸,却能从大人的言行举止中读懂什么。他们是性格养成的主体,却有着属于自己的主体意识。 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没有别的人可以替代。家长在孩子的一生教育中不可或缺,但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现代化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今,一个孩子的出生,想要立足于当下社会,一开始就注定了他必须付出一些代价,比如兴趣、比如自由。 美国作家尼基•洛夫廷在其小说《谢谢你,山谷》中尖锐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应该尊重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家长一味地灌输他们的意识?《谢谢你,山谷》是"魔法象•故事森林"推出的"少年游"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本书共有30个小章节,从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彼得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他在山谷中遇到的种种神奇有魔力的事情,一点一点解开彼得的心结,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自我。 一家人为了彼得而远离城市,搬到了郊外一处山谷附近。姐姐劳拉对此十分不满,她无法想在城市里生活那样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游玩。彼得的爸爸和妈妈时常争吵。爸爸弄着他的乐队而不外出找工作。全家人都靠着妈妈工作的工资度日。彼得是个喜静的孩子,一点都不喜欢家里喧闹的氛围。在一次逃离吵闹的过程中,彼得来到了山谷,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在山谷中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考。这完全是为他量身度造的世界,没有爸爸难听的乐器声,没有卡莉牙牙学语的单调发音,没有劳拉敲击键盘的噪音。一个红头发的女孩安妮的出现打破了彼得的山谷世界。这个山谷仿佛充满了神奇的魔力,两个孩子从相互抵触到共同在山谷中创造着他们的艺术,他们的心一点点靠近,彼此安慰彼此,彼此在对方的身上都找到了自己渴望的那份倾听。 彼得喜欢一个人安静独处,但爸爸妈妈认为这样不利于彼得的成长,爸爸要求彼得在受到欺负时应该勇敢而不是懦弱,应该反击对方而不是一味地被人打。妈妈要求彼得能开朗一些,能交到一些朋友。他们总是要求彼得照着他们设想的方向去发展,要求他做这个,不应该做那个。彼得努力过想要成为爸爸妈妈口中的孩子,但他做不到,他逃避了。 安妮是个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一头红色的头发。因为患有白血病,她成了别的孩子口中的"怪孩子"。她一心想要成为一名艺术家,不断地寻找艺术创作。但由于病情缘故,安妮的妈妈一味要求安妮能接受治疗,而不是放纵不顾。安妮害怕手术的后遗症,她不想自己的脑袋缺少什么东西,害怕以后可能再也不能做她喜欢的艺术。她逃避了。 两个孩子,不一样的人生,却有着相似的共同点:他们都在逃避,逃避家长,逃避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没有给予他们一定的倾听,无法真正理解他们想要的东西,不能明白他们的思想,只有一味地要求。 在当下社会中,许多家长为了自家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将孩子送往不同的补习班和兴趣班。一周的时间内,孩子除了基本的学校学习的时间,就是在外培训机构接受各种各样不同的知识灌输。家长的想法很简单:别人家的孩子也在学,我不想我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更何况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也有好处。家长一心为了孩子,希望孩子能有个好的未来。 诚然,彼得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的想法,为了彼得的良好成长,他们搬离了原先的那个城市,远离那些欺负彼得的坏孩子。哪怕妈妈上班需要更多的时间,哪怕牺牲姐姐劳拉的朋友交流。对于孩子,家长都是本能的爱护。彼得爸爸妈妈爱他,当得知彼得在日记中想要离家时,爸爸妈妈想尽一切办法监视彼得,禁足他。安妮的妈妈为了孩子,冒着被医生痛骂的结果将安妮送到夏令营,希望她开心。 爱并没有错,只是爱的方式出现了一些偏误。家长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但与此同时,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彼得一直都是个能静下来的孩子。他喜欢安静的世界,喜欢一个人的思考。尽管这些行为在妈妈眼中是孤僻有心理问题的征兆。爸爸妈妈无法停下脚步来认真听彼得的心声,总是要求他应该做到他们提出的那些要求。安妮害怕手术的后遗症而拒绝手术,妈妈却执意认为安妮的任性使然。妈妈骗着安妮,说一切都会好的,却骗不了自己。悲痛使这位母亲只剩下一个想法:让孩子活着就好。她只看到了自己的执着,却忘记了安妮的害怕与悲伤。 成长的路上不仅仅需要陪伴,更多的是倾听。彼得的爸爸妈妈听到彼得真正的想法,和他一起感受到这座山谷的神奇,体会到彼得内心深处的安静,才开始真切地明白孩子。安妮的妈妈在安妮离开的之后,渐渐明白自己的执念却是孩子害怕的。 倾听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每个孩子都是造物者创造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意识。现实中,家长往往会将他们自己的意识和认知来强加给孩子,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一条条严格的规定限定了孩子的成长,就像一个个笼子,孩子被关在笼子中,没有自由,没有思想,永远跟着家长的脚步走。大人认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与教育方式,但有些时候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会过着比大人想象中还要幸福自由的生活。这些都是家长所无法给予的。 台湾作家在其作品《孩子,你慢慢来》中写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参与,但更多的需要家长的陪伴与倾听。时光很长,时间年轮一圈圈向前滚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慢下脚步,停下手边的工作,倾听孩子在每个时间段的声音,倾听孩子内心发芽的思想小种子,倾听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然后陪着他,一步一步,向前走,慢慢走。 (原载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6-05/28/content_285147.htm) 《谢谢你,山谷!》读后感(八):家里的后院,心中的秘密 彼得,一个快满十三岁的男孩子。喜欢独处,喜欢安静,严肃,很胆小,但是敏感,内心丰富,懂礼貌。但在其他人看来,他和同龄的孩子不一样,是个太安静的怪孩子。在爸爸的眼里,是个懦弱的孩子,一个失败的自己的复制品。妈妈爱他,因他再度抑郁而泪流满面。 爸爸失业已经十一个月了,他一边找工作,一边重拾鼓槌,重温青春。爸爸是那种讨所有人喜欢的人,总是大声说笑,大声说话,只要他有空时间,就会和那群玩音乐的朋友出门。妈妈升了职,做了经理,但比以前更忙了,回家后也要忙着和业务伙伴打电话,发邮件。姐姐劳拉,十五岁,喜欢弹吉它,喜欢上网,喜欢和网上的同龄人一起聊天,一起参加聚会。妹妹卡莉,才长了两颗门牙,是个需要人时刻照顾的小孩子。 奇怪的彼得,写了一篇日记,谈到了离家出走和死亡。父母被他的日记吓坏了。医生和家人都认为彼得患了抑郁症。父母带他看了四十个疗程的心理医生。在学校,每天都会被同学欺负,因为体力弱,胆子小,缺少勇气,他不敢还手,只能带伤回家,严重的时候,竟然被同学打断了肋骨。而那些同学却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他的委屈没有人知道。他只好用沉默保护着自己。爸爸经常说,彼得,你要长得强悍啊。妈妈为了爱他,帮助他,什么都愿意做。甚至为了帮他改善病情,远离那些欺负他的同学,把家从城市搬到了远离市区的郊外。姐姐也爱他,可是不理解他。卡莉太小,简单,喜欢和彼得相处,还不会说话,也不能和他交流。 搬了新家,换了新环境。可是,家里却依旧很吵。爸爸看电视时,把音量调到了最大,而卡莉则在敲打她的积木,妈妈还在办公,坐在那里用力地拉开又推上她的档案柜抽屉。劳拉自始自终都在玩她的手机,周围噪音这么大,她却神奇地总能听清楚她的朋友在说什么。而彼得,却不能忍受这样的吵闹,他觉得头又疼了。为了找到安静的地方,他走出了家门,在外面发现了一个有魔力的山谷。 在美丽而充满魔力的山谷中,彼得结识了祈愿女孩安妮,他们俩成了好朋友,非常坦诚的好朋友。安妮是个得了白血病的十二岁的小女孩,她来到这个荒郊野外是为了参加活动营。但同样,作为一个小病人,她不被营里其它的小朋友所喜欢。她也就成了一个孤独的人。来到山谷,彼得和安妮却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搞艺术创作。离开了他们原来的生活环境,他们都呈现出了真正的自我。而且,也设身处地会为对方着想,互诉心声。安妮觉得彼得已经足够好,彼得觉得安妮是他认识的人里最成熟的一个,而且会说那么多他没听过的优美的词语,还懂艺术,去过好多艺术博物馆。彼得虽然不懂艺术创作,但他觉得他是理解安妮的。 这个山谷是属于上校夫人老恩普森太太的。她自从丈夫去世后,就住在了这里。在好多人的眼里,她也是个疯子。但是,在彼得的眼里,她却充满个性,而且和他心灵相通。彼得是受了她的启发才有了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她就像天使,在彼得需要帮助的时候,总会来到他的身边。后来,彼得和她成了忘年交的朋友。 因为初来乍到,彼得的父母希望彼得和住在附近的两个男孩交朋友。哥哥叫道格,十五岁,弟弟叫杰克,十岁。他们就像美好事物的反面。小小年纪,却经常干着残忍的事情。一年内,杀光了附近村庄里的宠物猫,还撬开自己家的枪柜偷了他父亲的枪,出去打猎,在山谷里打伤了野猪妈妈的腿。彼得为了保护野猪妈妈和她的四只小猪崽,故意说他肚子疼,带他们兄弟俩离开山谷。回家后,将这件事告诉了姐姐劳拉。劳拉却将偷枪的事情告诉了兄弟俩的家长,结果,兄弟俩在彼得帮恩普森太太干完活回家的路上,打了他还不准他给家里人说。过了几天,兄弟俩又一起撬坏了彼得家的门锁,想偷东西,吓坏了在家带卡莉的彼得。彼得不敢告诉家人事情的原委,就撒谎说他没有看见撬锁的人。彼得找机会将这件事告诉了恩普森太太。当时,上校夫人被气坏了,她说:"孩子,我对那些男孩的父母不报指望——这世上只有一个地方能让小孩子学会冷酷地对待无助的生命,那就是在不称职的成年人那里——在那里他们自己也曾很无助。他们的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安妮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她的活动营不得不提前结束。她的妈妈提前来接她回去住院治疗。临行前的几个小时,彼得为了帮助安妮实现她的逃跑计划,以引起大人们对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的关注,他们俩一起离家出走去了山谷。在山谷里,他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虽然心里也都惦记着自己的家人,但还是想把最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因为他们知道,大人们总会在一两天后找到他们的。他们只是在属于自己的宽阔、充满野趣与魔力的后院玩耍,谈心。终于,彼得在这里,感觉安妮的声音让他的心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得完整。而安妮也告诉彼得,他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的一束光。 第二天的清晨,彼得和安妮正在河里玩。道格和杰克却出现了。为了保护安妮,彼得让安妮藏了起来。悬崖下的安妮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也由于离得远没有听到彼得的话。在她准备游到一个河心小岛时,遭遇了道格从上面扔下来的石头,被砸破了头。彼得要求兄弟俩去叫救护车,去叫大人来帮忙。他们两个却不帮忙,而是逃向了山谷的更深处。彼得在安妮受重伤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自救了。于是,他在山谷里,想起了爸爸的鼓、劳拉的吉他、卡莉的尖叫和妈妈的斥责,他让所有这些声音都充盈到他的身体里。他的呼救声引来了救援的恩普森夫人。安妮被送去了医院,彼得被父母接回了家。 为了不背弃对安妮的承诺,彼得终于开始向家人们说出自己的心声:"……你们身边总是很吵。我甚至想不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没多久,消失似乎就成了最好的……活动营、空手道、公开演讲课、橄榄球。每次你们违背我的意愿把我送到那些地方时,你们就像在对我吼:你还不够好,彼得。这对我的伤害比所在落在我身上的拳脚还要重。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你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知道,我永远也达到不了。……"父母终于在听了。 彼得决定带家人一起去山谷。倾听。保持安静。山谷在炫耀它的美。在我的内心深处,我需要家人在我周围,与我一起倾听,也倾听我的心。我需要他们了解真正的我,爱这个我。 我仔细地阅读这本书时,不由自主地随着主人公的情绪一起感动,一起悲伤。正如美国《科克斯评论》认为的那样:一个关于愿望、倾听和希望的故事,催人泪下,令人倾倒。 作为孩子们的家长,我们往往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但孩子,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他的想法却不一定和我们的期望是一致的。对于成年人,真的应该,俯下身来,平视孩子的目光,读懂他们眼中的期待,呵护他们的心灵。祝愿全天下的家庭,都能通过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我们的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自己的价值,感受美好的生活。在自家的后院里,放飞自由的心灵。 《谢谢你,山谷!》读后感(九):你还记得生命中最想离家出走那段时光吗? 在豆瓣上看到有个"离家出走小组"。 "离家出走"——这几个字,让人怔忪。 要有多大的理由才能让一个孩子下定决心去远离自己至亲的家人? 继续看这个小组的描述,写着"我搭个桥,你们,我帮你们,共商离家出走的大计。我们在乎的不是形式,而是效果, 家里人他们知道的我们为什么离开不重要, 重要的是, 我们要因此有了自己的生活。 因此自己过平静温暖的生活。直到某一天,我们可以以平等独立的人格姿态再次出现在家人面前,那时,我们在努力去改变我们的家人"。 平静温暖的生活,以及平等独立的人格,也许才是通往这些孩子心灵深处的秘钥。 2015年10月,转岗为童书编辑之后做的第一本书,是《谢谢你,山谷!》,讲的是两个不满十三岁的男孩彼得和女孩安妮离家出走的故事。 第一次通读书稿,我轻易就联想到《我是大卫》这本书。 和"灵魂被打碎"的不会笑的12岁男孩大卫一样,彼得安静、内向,对家人来说,自己是一个胆小鬼,是一个弱者,是令他们丢脸的人。他曾听到妈妈不止一次对爸爸说自己"生错了家庭"。彼得明白他们的意思;自己和他们格格不入。彼得也没有朋友,在以前的学校,他每天放学后都被班上的几个同学揍。他们拿着棍子朝他劈头盖脸地打去,拳脚如雨般落下。他们还会取笑他,叫他胆小鬼、懦夫,甚至更恶劣的外号。 《我是大卫》里的大卫踏上了一条寻找自我、自由和信仰的成长之路,而彼得,也在12岁这年的夏天变得勇敢,勇敢到能为安妮而大声呼救,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让他们了解真正的自己。 "好的阅读要冒巨大的风险。它会使我们的身份、自我变得脆弱……我们像中了魔一样,在敬畏中前行,在残缺的认识中前行。"(乔治·斯坦纳)是的,在《谢谢你,山谷!》的故事里前行,或许最终我们会抵达得离他人、离自我更近。 我是很多年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青春期有多么险象环生。 那么多的自以为是、叛逆、决绝与愤懑。 回想起来,做我父母的那两个人应该心里暗自担心顾虑,成日惴惴不安吧。 但感谢他们还是给了我充分的自由,让我成为兀自奔跑的人。 走过这段路的人都知道,即使最水波不动的青春期,也充满了激烈的爱与死。 站在《谢谢你,山谷!》里的彼得父母的角度,你会因为彼得的胆小、内向而沮丧,唏嘘他在被欺负的时候为什么不站起来反抗;为什么他那么不听话,总是不接受父母的安排,参加活动营、空手道、橄榄球队、公开演讲课等等;为什么要一次次离家出走,一次次让家人担心。 但从彼得的角度,你似乎又可以理解这个在他眼里越来越喧闹甚至混乱的世界,带给他多大的困扰。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独处的空间?为什么不按照他人预设的样子来成长就是"怪人"? "如果我足够沉默,她可能会离开。这一招在学校、在操场甚至在家里都屡试不爽。如果我一直不吭声,一直这么无趣,人们就会离我而去。大多数时候是这样。但是,我的后背突然一阵发冷,想起了不奏效的时候,想起了让爸爸妈妈不得不举家搬离城市的原因,想起了是什么让爸爸看着我时总是一副羞愧的样子。" 每每看到这里,我总会感到彻心的疼。当一个人被自己的至亲的羞愧目光所刺伤,必须要以沉默来对抗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将是多么的孤独和无助!更何况,他还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 粲然曾写过,在神话意象中,成长就是祭奠于不断"死亡"之基础上的。不同的是,什么在你心里萎落了?是蜕下的自我,是幼年视野,还是舍不下的自我,是挚爱血亲?不同的是,内心的"死亡"是否同样赋予你丰厚的馈赠,是置你于孤独凄惶而不顾,还是让你在簌簌而落与渐行渐远之中,看到更岿然不动的湛蓝心性。 《谢谢你,山谷!》里,彼得的第一次离家出走,被一条毒蛇缠了一个下午,可回到家里迎接他的仍是令他头疼的诘问和争吵。是这些不理解、不信任的声音,将他越推越远,直至后来被道格和杰克大揍一顿也对家人隐瞒事实,直至和安妮一起逃跑。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故事讲述得诚然感人,但更让我感动的是书里对孩子成长心理的细微描写。癌症电影《星运里的错》里女主角里最喜欢的一句话是:That"s the thing about pain. It demands to be felt.你的疼痛就是要被感知,被所有人爱你的人感知。 火红头发的安妮热爱艺术,她的思维和话语常常透着一股与年龄不匹配的深沉。安妮告诉彼得,她是一个"祈愿女孩"。但其实安妮并不是普通的会许愿的女孩子,她是"祈愿基金会"帮助的癌症小患者。 安妮对自己所患绝症的抗争,彼得与抑郁症和自杀想法的斗争,关于死亡的对话,在这部小说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安妮认为即将到来的放射性治疗会让她美丽的红头发掉光,还有对大脑的损伤和随之而来自我的丧失,让她宁愿选择维持现状。 可安妮妈妈不懂,她为了防止癌细胞扩散,两周后就要送安妮去做放射性治疗。"有时候,你必须行动。你不能等待。在全世界为你做出决定之前,你必须做什么需要做的事情。" 为了引起妈妈们的关注和感知,安妮决定和彼得一起离家出走,"失踪"一段时间,让彼得的父母今后能认真倾听和不再挑剔他,让她可以选择去圣裘德接受临床实验。 跟一位在重点高中担任班主任的好友介绍这本书时,她有点忧虑地问,这个主题会不会给孩子传递一种负能量?我笑答当然不会,反而,这是一本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描写细致入微的儿童小说,展现了孩子在成长期对倾听和理解的渴望。成长是一场冒险和磨砺,孩子会内心孤独、敏感、无所适从,甚至想要逃离。他们需要一个像书中的山谷那样美丽的地方,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励,需要有人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所以,《谢谢你,山谷!》能引领我们探讨每个家庭最关心的问题——如何与孩子沟通。对成人来说,让我们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和我们孩子的内心世界,认识到学会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性。 我有时听到有些人在激烈讨论儿童文学的主题,他们觉得还在成长的孩子们应该需要更轻快愉悦的东西,不能谈论疾病、抑郁和死亡,但我确实觉得年轻的读者需要像《谢谢你,山谷!》这样题材的书。这些被禁忌的话题不是可怕的必须忌讳的,它们是真实的,它们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必须被孩子们所了解和面对。逃避它们,选择无知,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孩子的逃离,最终,是为了回家。 "我许了那么多愿望,大部分都在祈祷自己能独处。但那不是我需要的,或至少不完全是我需要的。在我内心深处,我需要家人在我周围,与我一起倾听,也倾听我的心。我需要他们了解真正的我,爱这个我。"历经离家出走和在山谷里的冒险,最终,彼得回归了家庭,安妮也如愿到了圣裘德儿童医院接受治疗。这让我再次相信,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只要保有内心博大的生机,就能历经成长艰辛,在这个明暗不清的尘世上找到自己的栖所和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