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里,当应试技巧蜕变成一种应试教育,甚至把这种应试教育来替代素质教育时,语文教学才被彻底异化了,高考的真正意义才被大大扭曲了。 《文汇报》近来有关高考语文改革讨论文章中指出的一些不足,在当前语文教学界及历年高考命题中确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其原因也许并不如有些论者所说,是因为语文高考的命题方式以及答案的标准化,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而一旦命题方式大有改动,标准答案一概取消,就万事大吉了。笔者认为,这样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对事实的认识误区,也不具有操作性。 素质教育和应试技巧绝不应该彼此对立,当素质教育充分落实时,应试技巧不过是题中应有之义 高考语文的测量目标包括了"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和表达应用"等4个方面,这4个方面,基本涵括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两项内容。读名著也好,做试题也好,都不是学生学语文的根本目标,学语文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在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实际技能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高考本不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中学语文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能力为目标的,当学生的能力已经具备时,高考,就成为确证这种能力的手段之一。素质教育和应试技巧固然不同,但也绝不应该彼此对立,当素质教育充分落实时,应试技巧不过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在的问题是,在中学课堂里,当应试技巧蜕变成一种应试教育,甚至把这种应试教育来替代素质教育时,语文教学才被彻底异化了,而高考的真正意义才被大大扭曲了。时下对高考语文的种种争议,其实都是在对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作用的不恰当定位前提下发生的。 对文本的独立解读、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依然是许多一线语文教师的软肋 笔者注意到,近来不少文章谈及高考改革,呼吁加快"变"的步伐,呼吁高考命题要让人变得无从准备。但耐人寻味的是,中学语文教师则抱怨:"如果高考命题变化这么大,我们语文还怎么教?"着实让命题者感到左右为难。 其实,素质教育虽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其收效较慢,特别是要把这种慢慢积累获得的能力用于高考,恐怕不是高中三年所能办到的。 应试教育虽然被人指责为百无一是,但不少人默认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一点,通过机械式的反复训练,从而获得一种阅读理解和作文表达的机械反应能力,居然考试也能获得较好的成绩。但这样的能力,与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确实关系比较疏远。 近年来,一线教师的学养未能得到有效提高。以至于到今天,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这一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包括整体的把握与细节的分析,依然是许多一线语文教师的软肋。应试教育虽然对他们来说很是辛苦,但他们走进课堂,左手拿着教参书,右手拿着习题册,起码在心理上有一份踏实感,一旦高考改革变得让他们无从准备,没有了方向,给教师和学生群体带来的心理震荡,恐怕确实会带来社会问题了。 改进高考命题,不意味着取消相对客观的参考答案,否则阅卷会丧失基本的客观性 现在的高考语文命题究竟有没有问题?问题当然有。比如,如何使语文测试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语文素养有更紧密的联系,以尽量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如何进一步提高语文测试的区分度,以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不致使社会有遗珠之憾;如何在考虑到考试的客观性、公平性的同时,又能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充分的尊重;如何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细节而体现一种心细如发智慧的同时,又不至于让这种分析流于琐碎甚至肢解文本,都是留待以后的命题者进一步改进的。 但这种改进,不意味着在高考命题的同时,需要取消一个相对客观的参考答案。多年前,确实是把试题答案的标题称为"标准答案与评分细则",但是考虑到学生答主观题的答案文字很难与命题者给出的答案保持一致,所以近年来,将之改为"答案要点和评分参考",而且在试批阶段,通过与阅卷者的沟通,分析学生的实际答题情况,对答案要点予以补充和完善。但这种补充和完善,不是导致对标准的彻底取消,使阅卷丧失基本的客观性。 据报道,我一位朋友在课堂上假设了一个人没有饭吃会如何的问题,说如果回答是死亡,未必正确,因为得分点在于"慢慢地"和"饿死"。这样的讲课虽是为了搞笑,但恕我直言,得分点的设计,不是针对题干这一孤立的句子,而是对应于阅读文本的整体理解的。当这一问题出现在一篇介绍索马里难民或者无人照顾的老人的文章后面,不论是"饿死"还是"慢慢地"都有了耐人寻味甚至引人震撼的意味。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把阅读分析题改为文章内容提要题,这样既能做到整体把握,也能使测试与学生语文素养结合得更为紧密。这样的建议确实不错。但事实上,我多年来在大学开设《红楼梦研究》选修课时,一直把布置学生每十回写一篇1500字的内容提要作为课后作业。这对学生阅读理解的整体把握的训练,很有益处。不过,当我依据他们写出的提要来予以评分和讲评时,难道我不是还要设定一个标准吗?比如,情节概述和人物介绍是否有张冠李戴处,对书中材料的取舍是否恰当,提要的文字是切近还是远离了书中的重点内容,等等。 如果把学生的高考成绩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着眼点,那么,语文教学的全面异化不会得到彻底改变 高考语文命题确实需要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但大改还是小改,其受制约的因素相当复杂,也跟是否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密切相关。从选拔考的公正与公平着眼,我们许多人都寄希望于高考语文的改革能够是对素质教育的有效测试。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与数理化能力的很大区别是,许多语文素养未必能在试题中得到迅速、全面的反映,它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消解在他们的血脉中,会在学生以后的漫长人生旅途中慢慢抽条、开花、结果。 如果我们的评价机制没有改变,如果我们永远是把学生的高考成绩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与未来成才作为着眼点,那么,语文教学的全面异化,不会得到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