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发生在中小学生间的欺凌事件屡见报端,引发社会关注。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提出三点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有效预防和依法处置这一问题。一是对校园"欺凌"展开详细定义。二是设置两级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一为校级,二为县区级或市级。三是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或教师法中完善对未成年人进行惩罚的措施和程序,以增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威慑力。 对于张国新代表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但这些建议更侧重于校园欺凌发生后如何处理的问题。妥善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固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我认为如何杜绝或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更为重要。 目前,各学校对于学生在校园欺凌方面的教育显然还不够系统,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进行亡羊补牢式的教育;防治校园欺凌虽被纳入学校安全工作计划,却不是重点工作;学校忙于日常教育教学,校园欺凌教育成为空白区;防欺凌教育时常进行,但没有系统性……这些现象很容易导致校园欺凌教育出现漏洞。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到系统性的预防校园欺凌方面的教育呢?我认为应该把防校园欺凌的题材编入幼儿园至高中的教材中。 幼儿园,以绘本的形式,每周2个课时。绘本是孩子启蒙的最好读物,通俗易懂,更易被孩子接受。幼儿园教材以图文并现的表现形式正好可以把孩子们带入到防校园欺凌的相应场景中,帮助他们认识校园欺凌的严重后果,培养他们的防欺凌意识。 小学,进入品德教材,每月1课时。小学品德教材要注重宣传传统文化以及防止学生间欺凌的发生,并将现实中的欺凌案例编入教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品格教育和道德熏陶。要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防欺凌教育让孩子们感知生命的意义,感受尊重、包容的力量。 中学,进入政治教材,每月1课时。建议在中学政治教材中编写关于防欺凌题材时,多讲事实,多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得出自己的结论。中学生的主观意识已经逐渐变强,教材要注重事实在先、理论在后,让学生勤于思考、学以致用,而非讲授式地完成任务,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育效果。 以德育大课的形式进入各个学段,每学年1次。可邀请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士或法治副校长进入校园宣讲关于校园欺凌话题的公益讲座,授课对象包括学生和家长。要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增强家长在这方面的意识,真正将校园欺凌驱逐出校园。 在开展防欺凌方面的教育课时,要注意思政课与班队课、德育微课、安全课等其他课程的相互融合。通过在相关教材中加入防校园欺凌内容,把防校园欺凌教材化,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以贯之、系统学习,将对学生的未来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