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在整个技校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在培养技校学生综合技能和素质的过程中,受到技工院校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理念的影响,语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意志、信念的功能,而技校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所以语文学科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内涵,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教师要吃透、剖析语文教材 技校语文教材在篇目设计与选择上可谓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技校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吃透和剖析语文教材,真正理解和掌握每一篇课文中体现的人文性、工具性及综合性,理解和把握每篇课文的情感基点、情感目标,找到能够打动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利用教材中作者所描绘的优秀文学形象,启发学生的情感意识。 例如,课文《赵州桥》通过对赵州桥的描绘,充分展示了古人的聪明才智,让人惊叹桥身屹立千年而不倒,尤其是建造者李春身上所表现出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正好和当下提倡的工匠精神高度契合,进而带领学生憧憬技校学生的美好未来。笔者结合2016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在给学生讲授《飞夺泸定桥》时,通过影像资料,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引导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值得珍惜,深刻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讲授反映伟大人物精神品质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笔者时刻抓住居里夫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淡泊名利、不畏艰难、献身科学、孜孜以求的高贵品质和精神,这样的精神正是当下青年学生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所缺少的。所以,必须用这样的精神去感化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这些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人文教育的特殊内涵,尽量实现学生对这些人文情感和价值观的生动体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实现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品质内化于心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文章描述的时代背景是加深理解作者的情感、确定作者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也是确立情感教育的落脚点。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卖白菜》,就是一篇必须结合时代背景、空间情景,仔细体味作者心境才能深刻理解的课文。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处于经济短缺时代,物资奇缺,人民生活贫困。这是今天生活富裕、不曾挨饿的"00后"技校学生无法体会到的。 教师只有在讲授课文时,始终结合时代背景,把学生的思想、心理活动引导到那个年代,学生才能体会作者着力刻画的12岁少年单纯、任性、倔强的生动形象,真正体会少年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理解迫于生计的那位坚强、慈爱、自尊、诚信的母亲无奈做出要卖掉三棵白菜的举动,是不得已的唯一选择;学生才会理解买白菜的老太太狡黠世故、斤斤计较的鲜明形象。在那个年代,人们朴素的道德观念、社会上浓厚的诚信氛围,也表现在即使差一毛钱,买卖最终也无法完成。所谓"触景生情",只有让学生触景,才能生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忆苦思甜,发愤图强,创造美好,感恩当今伟大的时代。 二、教师注重对学生言传身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使情感、意志、信念等內化于心,首先必须外化于行,营造有利于外化于行的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青少年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行为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品行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时常流露出对本职工作、课堂及学生的热爱,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品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教育工作者始终要对学生赋予爱与责任,以情动人。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播者,更是为学生提供正能量、指导人生的挚友。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因为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讲授《那一年,面包飘香》一文时,把那个小学发奋努力、成绩优秀,初中自暴自弃,后来蜕变成功、受人尊重、感恩社会的面包店老板,与许多技校学生的成长过程相结合,找到他们之间的契合点,寻找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基点,使许多学生真正体会到早年的苦难和痛苦经历只是人生成功的砥砺石,而不是绊脚石,它们只能使人越来越强大。人生的成功并不是家境优越,而是自身人生态度的转变,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取得受人尊重的成就,才值得肯定。这篇课文的外延如同内涵一样丰富,教师在学生关键时刻的指导与帮助,也刻画出一个为人师表、指正人生道路的导师形象,使师生之间友好、健康的良好关系跃然纸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营造适合语文教学的环境氛围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感教育离不开适当高效的环境氛围、课堂载体、教学设计等。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与教材内容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角色,深刻理解角色情感,进而完成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那么这种课堂教学的进行就是渗透、陶冶、启迪式的潜移默化,而不是推销、说教、苍白的生搬硬套。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经典影像资料与当今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进行对比,讲授有关篇目。在讲授《致橡树》一课时,笔者截取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典爱情电影《庐山恋》中的部分镜头,讲授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爱情观念的转变,又和电影《山楂树之恋》所反映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爱情观做了对比,让学生对于《致橡树》这篇课文的学习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笔者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舒婷对爱情的理解与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真正体味精妙的比喻所营造的抒情氛围。 其次,善用音乐旋律助推古诗词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在学习南唐后主李煜的知名词作《虞美人》时,笔者先播放了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词曲忧郁激越,愁绪绵绵,整个旋律回旋婉转。随后,笔者话锋一转,把学生带到南唐灭国、国主被囚、李煜郁郁寡欢的情境中。之后,笔者领咏《虞美人》,结合背景,逐句分析诗词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当时心境,使学生真正理解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愁与恨,理解词义表达的贴切、准确与高妙。 最后,语文是大课堂,蕴含大学问。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地走访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书本以外的大知识、大气魄、大情怀。笔者时常利用技校学生参加实训、工学结合的机会,带领学生参观古迹名胜,瞻仰革命遗址等。在讲到《荷花淀》一文时,笔者带领学生参观了潘家峪惨案旧址,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学生加深了对《荷花淀》课文中女英雄光辉形象的认识。在学习《长城》一文时,笔者带领学生游览周边的古长城,向学生讲述历代修建长城的种种艰难,以及古代人民为修建长城所做的巨大牺牲与奉献,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人文情感得到升华。 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触及人的灵魂,情感的激发就是触及灵魂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乐学、优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要抓住情感教育这一关键途径,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的情感。唯有如此,技工学校培养高级能、高素质现代职业人的教育目标才能实现,学生的情操和价值观才能健康、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