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是基督教很重要的节日。每年要举行隆重的庆祝。基督徒要纪念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埋葬在坟墓里,三天以后从死里复活,给人带来平安、生命和快乐。基督的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之一,没有基督的复活也就没有基督教今天的"主日礼拜"和"洗礼"了。有人说复活节和圣诞节是一样的重要,没有复活节,那圣诞节的意义也就失去了一半。 在基督复活前的一个星期,是很重要的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根据教会的传统通常称为"耶稣受难周"。而且这一个星期中每天都有一个不同的称呼。第一日礼拜天称为荣耀日。第二日礼拜一称为权柄日。第三天礼拜二称为教诲日。第四天礼拜三称为静修日。第五日礼拜四称为团契日。第六日礼拜五称为受难日。第七日礼拜六称为安息日。第一日礼拜天称为复活日。 现把几个与复活节有关的重要节日加以分析。 棕树主日 复活日前一主日,纪念主耶稣基督最后一周骑驴荣进耶路撤冷,民众砍下棕树枝迎接他(约12:13),故这日称为棕树主日(或棕枝主日)。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意识到自己受难的口子快要到了,就带着门徒最后一次进入耶路撒冷。走到耶路撤冷城东不远的檄榄山,进入山东坡的伯大尼村休息,耶稣打发两个门徒到山对面的伯法其村去,说:"你们到对面那个村子里去,进了村就会看见一头从来没有人骑过的驴驹拴在那里。你们去把那驴驹牵来给我。如果有人间你们牵驴驹于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它。"’两个门徒进了村,果然看见一头驴驹拴在那里,就去解拴驴驹的绳子。 这时有人过来问他们:"解驴驹干什么?"门徒回答说:"主要用它。" 那人就让他们把驴驹牵来了。门徒把驴驹牵到耶稣跟前,脱下衣服来搭在驴背上。耶稣骑上驴驹,在门徒们和随行的众人前呼后拥中向耶路撒冷迸发。有些人兴奋地把衣服脱下来铺在路上,有些人砍下橄揽树枝和棕树枝铺在路上或拿在手中。后来教会为表示纪念,规定在复活节的前一周的星期日举行纪念活动。 从4世纪开始,已有关于此日在邪路撒冷庆祝的记载。圣枝游行的习俗后传到东方教会,9世纪西方各教会均引进了游行礼。 中世纪时游行礼逐渐戏剧化。在圣枝主口那天,信徒们先于城外集合,然后手持圣枝,游行至城内主要教堂。游行的队伍中有人待十字架,有人持福音书,表示耶稣与信徒们在一起。在德国,有些信徒还别出心裁,用木头做成"圣枝驴子",驴上背着耶稣像,脚下有滑轮,由人牵引着前进。但这些习俗后来逐渐消失了。 主设立圣餐日 现在定主复活日前的礼拜四为主设立圣餐日。有些教会在这一天晚上举行圣餐礼拜方式多样化:有烛光礼拜礼,礼文式圣餐礼,一般举行的圣餐礼,有讲道或灵倍,借此可给信徒灵性上的培养,多思想主为我们钉十字架舍身流血的大爱。 耶稣受难日 "受难节"亦称"耶稣受难瞻礼",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节口。《福音书》记载,耶稣受难日死后第三天复活。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大公会议规定了每年的复活节囚期后,即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为救主受难日。教会通常中午12点至下午3点举行特别礼拜,信徒在这一天要举行"耶稣受难礼拜",以纪念耶稣。 复活节 复活节又称"耶稣复活瞻礼"、"主复活节"、"耶稣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死后复活的重大节日,基督教会都要举行纪念活动或者是复活节礼拜。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确认了复活节的日期:即每年春分第一次月回后的第一个主口(在公历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为"复活节"。每年耶稣受难周、棕枝主日、受难节等具体日期都依复活节的具体日期而推算。 复活节代表喜悦和庆祝,是充满喜乐的时刻,因为主已复活。 奥古斯丁如此说:"主复活之后的日子乃是平安喜乐的一段日子,不再是痛苦挣扎的日子。因此,无须禁食,我们站立祷告,因为这是复活的象征。每主日到祭坛之前,都采用这种行事方式,我们高唱‘哈利路亚’,以显示我们将来的职事是赞美上帝,此外别无职事。" 复活节之前,教会重演主受死的那星期内发生的事。第三世纪的文献已见有关这星期的特别纪念仪式,但受难周成为既定的节期,是耶路撒冷的信徒在第四世纪时候订立的。为期七天的受难周,其主要特色是把一切纪念和崇拜活动,与主耶稣在世最后一星期的事迹和身处的环境连上关系。耶路撤冷是举行这种纪念和祟拜仪式的最佳地点,这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在这城里,主耶稣在世上最后数天曾到的地方仍然存在。朝圣的信徒不断涌到耶路撤冷,当地的教会发展这节期的纪念活动,使祟拜的安排和程序具有意义。时至今日,当时采用的祟拜仪式仍为若干教会使用,受难日对十字架的默想祟敬,复活节前夜的守夜,使整个受难周成为教会年历里最具意义的敬拜时刻。受难周的祟拜礼仪使信徒更感主基督救赎的真实,重演主耶稣在世最后的囚子所做的事,亲尝主的经历,是向主敬拜的一种途径。这礼仪的真实感能对信徒产生巨大的影响,是一种基本动力,使教会年历朗着彰显基督的生命的方向而发展,使参与崇拜的信徒也在整个教会年历里以此方向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