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着性子看完了最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儿》,从杨烁一开始上热搜,我就按捺住写文的冲动,担心是节目剪辑出来的效果,所以才在节目全部完结后看了一遍。 看完全部后,不得不说,杨烁的育儿方式是典型的PUA,是一种对孩子的精神虐待。 就像法国的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治疗师玛丽-佛朗斯-伊里戈扬所说:精神虐待,指无需通过现实的肢体暴力,而是靠日复一日地对某一特定对象贬低、羞辱、嘲讽、排挤,而造成心理创伤。 玛丽将生活中的各种精神虐待写了一本书,叫做《冷暴力》,在书里总结了几种精神虐待的典型沟通形式,我们对照着杨烁的表现看一下: 1.拒绝直接沟通。有什么问题不愿意直接讨论,要么一语不发,要么话不多但言辞闪烁、让人觉得不安。 在这种状态下,对话的另一方典型表现就是自我怀疑:"我哪里得罪了他?他为什么讨厌我?""应该怎么办?" 就像第一期里,杨雨辰因为觉得5是幸运数字,选择了路途最远的5号房子。走了很远到达房间后: 杨烁问:"风景美不美?" 孩子回答:"美" 杨烁又问:"值得不值得" 孩子说:"值得" 结果杨烁冷笑着说:"那你再跑远点,更值得" 接着他又继续问孩子:"下次让你选,你选几号?" 杨雨辰带着哭腔说"一号"。结果杨烁冷冷地说:"下次一号最远"。 这样一段对话就是一个言辞闪烁却语焉不详的对话,你在这段对话里看不出来杨烁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换位思考一下,自己是杨雨辰那样一个怕爸爸怕的要死的状态,这样的一段对话只会让他怀疑自己: "我究竟哪里做错了?是不应该相信幸运数字?还是不应该和爸爸在选房上发生分歧,一切以爸爸说的算?" 这种长期的自我怀疑,会让一个人失去做选择的勇气,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办。 类似这样拒绝直接沟通的情况,在杨烁身上没少发生。 后来还有一期,杨烁带着2岁半的女儿杨雨曦也去参加节目。杨烁对女儿的态度明显比对杨雨辰要好,但是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 比如女儿带着哭腔说"我想吃棒棒糖,爸爸"时,杨烁伸出一根手指头指着孩子,表情严肃,一言不发,硬生生的让孩子把眼泪憋了回去。直到吃晚饭的时候,杨烁才对孩子说:你哭没有用的。 还有一次,杨雨曦因为想妈妈,站在雨里哭着不进门,杨烁都没有去问女儿为什么不进门,而是说:"喜欢在雨里站着吧?我问你话呢,杨雨曦!那你就站着吧。" 然后直接离开。 直到杨雨曦在雨里淋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人来找她,她哭着大声喊:"爸爸、爸爸,爸爸我错了。" 看到这一段,我内心真的无比难受,一个两岁半的孩子,控制不了情绪,只是因为想妈妈而已,这错了吗?她错在哪里?错在不应该有人类的情感,还是错在不应该表现的像个孩子?可是她只有两岁半啊。 一个孩子,在那样一个需要情绪发泄的档口,家长要做的是告诉她:你有想念妈妈的情绪,爸爸理解,太正常不过了,每个人都会有,我们可以进屋聊一聊。 但是没有,杨烁拒绝直接沟通,转身离开,生生让孩子把哭憋回去。 就像《冷暴力》这本书里说的:在精神虐待式沟通的范畴内,不需要受虐者思考、理解或反应,只需默默地把过错加诸对方。 所以不管是不是真的孩子做错了,到最后,都是以孩子认错为结束。 2.精神虐待的第二种方式就是言语歪曲。使用冷漠、单调的语气,不带感情的令听者不寒而栗,孩子能立即就认得出那种令人坐立难安、心生恐惧的冰冷语调。言谈内容完全不重要,要紧的是其中隐含的胁迫。 节目里有一段让我看的毛骨悚然,我能深深的感受到杨烁在平静语气下一种隐藏的威胁。 这是在最后一期,村长给孩子布置任务,让他们把花生装在缸里,但其实那个缸底部有一块破了,看起来节目组是要考验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雨辰看到缸破了,就一直在很认真地补缸,此时他的妹妹把袜子和鞋子脱掉,爬到装花生的筐里,吃着花生。 这个过程被杨烁通过摄像头全部看在眼里,当时他就冷冷的点评:"我真希望她妹妹摔一跤,看看他是什么反应。没事,我觉得她摔一跤倒挺好,然后回来,我就知道该怎么跟他说了。" 这是一波什么样的操作? 自从杨雨曦被带去参加节目,杨雨辰基本全程在照顾妹妹,懂事的令人心疼。现在就因为他忙于完成任务,没顾及到在玩耍的妹妹,杨烁居然希望妹妹通过仰面摔下去的方式来让杨雨辰感到羞愧和自责? 再来看看杨雨辰回去后,杨烁是怎么跟他说的: 杨烁问杨雨辰:你们完成任务的时候,你照顾妹妹了吗? 杨雨辰点头。 此时杨烁冷冷的说:"好,你说的是吧"(看杨烁表情) 然后勾勾手指,示意杨雨曦过去,抱着杨雨曦说:"你妹妹刚才是不是把鞋给脱了?全程你都没有管你妹妹是不是?她早上新换的袜子。" 接着又冷不丁的问:花生是什么? 一下问懵了杨雨辰。说实话,如果此时我是杨雨辰,我也不懂这个问话的意思是什么。 杨雨曦说是粮食。杨烁就问杨雨辰:你有没有糟蹋粮食? 杨雨辰愣了一下,估计没反应过来,摇头说没有。 杨烁立马瞪大眼睛,说:站起来跟我说!我再给你一次机会,想不起来了是吗?我帮你回忆回忆。 然后他让杨雨辰面对着电视背"锄禾日当午"的诗,杨雨辰背了一遍,他先说听不见,大声点,背第二遍的时候孩子带着点哭腔,杨烁就狠狠的说:我要再看到眼泪,我就让你跑到村头去。 在这整个过程中,杨烁语气里的威胁意味让我作为一个看节目的人都后背发凉。最后一期来参加节目的何超欣在摄像头里看到一切,也敏锐的感觉到:杨骂孩子骂的挺惨,真的是威胁人的那种骂。 3.精神虐待的第三种方式是运用讽刺、嘲笑、轻蔑的伎俩。 这也是杨烁很喜欢用的一招,比如杨雨辰选择的5号房是最远的距离,杨烁就怪怪的说:5不是你的幸运数字吗?棒棒的。 杨雨辰去乐那多那里吃饭,杨烁阴阳怪气的说: "我这儿你不想吃吗?以后你娶了媳妇,也不用回我家了啊?跟耿乐叔叔在一起吗?你不想跟我在一起是吧? 我做的饭你不吃对吧?以后节目组的饭都是我做,你最好都别吃,做男人要有骨气。" 还有一回,杨雨辰抱着西瓜回酒店,结果一失手西瓜摔地上了,于是杨雨辰就干脆和其他小朋友用手抓着吃摔碎的西瓜。 小朋友们都吃的开开心心,一边吃一边叙述西瓜摔碎的过程,几个爸爸看见后一开始一惊,接着也都笑哈哈的接受了手抓西瓜的现实。 此时杨烁过来了,情商比较高的何猷君知道,如果杨烁发现西瓜是杨雨辰摔烂的,可能就会责备杨雨辰,于是就故意问桐桐:"是你弄的对不对,桐桐?" 结果孩子们并没有理解何猷君的良苦用心,乐那多憨憨的说:不是,是小杨哥哥弄的。 杨烁听到后,立马沉下脸嘲笑说:你带的头啊,你能带点好吗? 还有一次,在做一个任务的时候,杨烁也是当着杨雨辰的面表扬别的孩子: 杨烁看到杨雨辰耷拉着脸,就轻蔑的说,我表扬别人,你不开心了是吧?说完这一句就没有然后了。 精神虐待的几种常见行为,杨烁全中,那来看看杨雨辰的表现是不是也符合被虐待后的症状。遭遇精神虐待的孩子通常会有以下的状态: 退缩、混乱、压力与恐惧。 也就是说他们不敢或是不知该如何回应,仿佛被打了麻药,头昏脑胀,无法思考。 而且伴随着很强的内在紧张,会自我告诫不要触怒对方,对方烦躁时要安抚他。 这样的必然结果就是压力与恐惧。孩子会不断"提高警觉",察言观色,看看对方是否姿态僵硬,或者以冰冷的语气掩饰意义不明的攻击行为。 他会害怕自己不符合对方期待时,可能得到的严厉或无情;他也预期会有伤人的言语、讽刺、轻蔑和鄙夷。 比如说在一个任务里,小朋友们要去放羊,听说羊跑丢了,杨雨辰立马紧张起来,因为他身体已经做出了应急反应:这事爸爸知道了一定要发火生气。 连杨烁自己都知道自己是杨雨辰的恐惧源头,在车上他说,杨雨辰知道我要是生气,就会玩命的去找羊,他肯定很恐惧的。 更可怕的是,孩子一方面觉得紧张和恐惧,一方面会内化这种不正当的对待,孩子不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好,反而会拼命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可。他们可能心里会想:"如果我更听话,他总有一天会珍惜我或爱我。" 有一期节目里,杨雨辰在诗词比赛的时候卖力的举手,有观众评论说小杨同学挺爱表现自己的,但在我看来,小杨同学就是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得到爸爸一个赞许的眼神。 有一次,村长问一群小朋友谁的爸爸最凶?大家都说是小杨爸爸,只有杨雨辰蜷缩在村长怀里,低着头拼命摇头,眼里噙着泪喃喃的让大家回答说是Jasper的爸爸最凶。 看着让人心疼,这个时候孩子哪怕难过的掉眼泪,都不舍得别人说自己爸爸最凶 。他还在拼命的维护自己的爸爸。 正如《冷暴力》一书所说:操纵子女十分容易,因为子女会帮所爱的人找借口,他们的忍耐没有限度;对于父母的所作所为,他们都能原谅,并把过错转嫁到自己身上。 我相信,杨烁的这种行为也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或者说,他在年幼时,可能也是精神虐待的受害者。 我后来专门搜了一下杨烁的原生家庭,果然,杨烁在一个早期的采访中说:从小被打到大的,搁现在我能告他,都能给他关起来。 杨烁还说:父亲就是用他的想法来评价自己,很多事情是他在冤枉我。 这正是精神虐待的可怕之处。受害者后来成为加害者,代代相传。 法国心理治疗师伯纳德·伦珀特(Bernard Lempert)说:"在某些家庭,没有爱是一种系统化的虐待,重击着孩子,使他生不如死。那不仅是缺乏爱,更是有计划的暴力,孩子不但要忍受,还会将其内化,以致把加之自身的暴力转为自我伤害的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杨烁的自我伤害就是继续伤害孩子,将自己童年的不幸有意无意的转移在孩子身上。看到孩子面对自己时的的无辜和害怕,内心会产生掌控感和怜悯感。 但很快这种怜悯感就会被"我是为孩子好"的自我暗示与自我合理化掩盖。 甚至这种自我暗示有时候会变成一种自我陶醉来麻痹自己:我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他在我这里受点苦受点难,都是特别小的事情,这就是作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事情。 杨烁对待杨雨辰的行为和语言如果发生在校园里,是一个高年级学生对一个低年级学生的做法,那一定有很多人毫不犹豫的认为这就是校园暴力。 可怕的是,仅仅因为这些场景发生在家长对孩子身上,居然就成为可以洗白的理由。因为人们天然的相信没有家长不爱孩子,如果对他严厉,那只是为了管教他,是好事。 这样的含糊不清会导致伤害一代代的持续。 所以我们才想要在文章里旗帜鲜明的指出来:这样的行为就是精神虐待,希望每一个还在自我合理化的大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只有意识到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那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好的亲子关系呢?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术语叫做——抱持,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抱持就像怀抱婴儿的那种姿势,孩子被双臂环绕,感受到一种温暖安全的感觉。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就是抱持性的,当孩子出现害怕、焦虑、恐惧等情绪时,孩子从父母那里能够得到情感的支持与理解。情绪被有效的疏导出来,孩子就会逐渐的掌握从负面情绪里走出来的感觉。在未来,他们可以把负面的、带有威胁的感觉体验转化为积极的经验,从而获得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 遗憾的是,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奉行的是爱不说出口,打压才能促进孩子成长。 而我们帝呱呱想要传递的是:亲子关系没有一个范本可循,有Jasper和陈小春那样的,有嗯哼和杜江那样的,有包贝尔和女儿包饺子那样的,形式千变万化。但不变的核心是爱与尊重,是认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成为孩子童年时期勇气与安全感的来源。 就像《复联 4 》中,那句著名的台词: "爱你 3000 遍。" 希望为人父母,我们不要吝啬说出口。如果小时候我们受到过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伤害,那就让伤害在我们这里停止。 后记 今天我们的背景音乐放了陈奕迅的《单车》,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歌颂父爱的,却不知道其实它是对父亲的控诉。 《单车》的词作者黄伟文说: 我写的歌词,可能半个香港都唱过,但是出道十年,写了九百首歌,我的爸爸妈妈,甚至弟弟,从来没有亲口赞过一句好。所以,我只能更努力更努力地写,希望除了爸爸妈妈以外的所有人都喜欢。我真的别无选择了。 就像歌词里写的: "茫茫人生好象荒野,你介意来爱护,又靠谁施舍" 对啊,人生就像茫茫荒野,孩子要承受的风吹雨打和冷遇抱怨未来一个也不会少,但至少,他内心相信,无论失败还是成功,都有父母无条件的爱在等待,那他们未来的路,会走的坚壮些。 谢谢你关注帝呱呱星球,这里有传说中的海淀、顺义妈妈。因为地域和工作的原因,我们得以接触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育儿理念,分享我们倡导的育儿新认知、帝都新生活。 你的孩子终将平凡 北京中产家庭的宿命 珍藏版校园剧场 北京小屁孩的音乐启蒙 帝都最美遛娃指南